對韓國和日本的街頭藝術而言,八九十年代為何如此重要?

2020-12-16 第一財經

1994年6月9日凌晨5點,28歲的韓國導演李在容走上首爾街頭。

他組織了一個由專業人員和學生構成的龐大團隊,調用25臺電影攝像機、12臺半專業錄像機、大量家庭錄像機和350臺照相機,把鏡頭對準車站、菜場、商場、寫字樓、大排檔、酒吧、小賣鋪,採訪了約300名公眾。

拍攝持續到第二日凌晨5點,共耗費了超過3.6萬米長的35毫米全畫幅膠片,約七萬張照片。這平凡的24小時,展現出首爾這個城市的千姿百態。最後,它重新被剪輯成八分鐘短片,仿佛無限膨脹的城市時空再次在宇宙黑洞坍塌,透過觀者瞳孔,映射出24年前這個地理上距離我們很近、心理上卻很陌生的世界。

正在北京中間美術館展出的「失調的和諧: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東亞藝術觀察」即將於2月4日結束。在這個巡展過首爾、廣島、臺北的藝術項目尾聲,幾位策展人以論壇形式回顧整個展覽過程,同時繼續發問:什麼是亞洲?

上世紀80年代,社會巨變在韓國藝術界展現為兩極化的藝術思潮。一撥人主張現代主義的抽象藝術,以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單色畫運動」為代表,另一撥人則主張具有政治色彩的「民眾藝術」,所有創作都基於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而進行。

這兩種勢力持續角力到80年代晚期,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許多年輕藝術家紛紛跳出老一輩的套路,嘗試新的媒介、新的主題,尤其關注個體經驗與日常生活。從藝術史看,這與他們長期生活在集體主義社會文化之中不無關係。

而李在容的「城記」就是對這種新思潮的響應。

他將鏡頭對準首爾普通的一天,採訪街頭隨處可見的普通人,講一些大家都能理解的話。正是這些平凡細節才構建了整個社會群體,同時,每個人都能從這些平凡之處找到共鳴。

在前一年,首爾Dukwon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名為「整形療法的春天」的展覽,由李龍雨和金賢金策劃,邀請了九位年輕藝術家參展。這個標題顯然表達了韓國藝術家想要挑戰舊有藝術形式的意圖。

其中,曹德鉉用石墨和炭筆,以寫實繪畫方法再現一張身著韓服的女性老照片,外面罩上一人高的黑色箱體,在照片上方裝有不斷調節亮度的燈泡。觀者透過箱體看著仿佛照片中的女人,光線緩緩變亮,又緩緩變暗,女人的臉部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全然默默無聲。

這件名為「女人的歷史」作品之後,藝術家開始活躍於世界各地的大型展覽舞臺,和同輩一起開創了韓國當代藝術的先鋒實踐。

同樣年代,與韓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卻是完全不同的社會狀態。

日本作為早一步發展起來的國家,80年代後期經濟已經迅速飛漲至頂點,金融泡沫在90年代初吹到最大,GDP增速在1993年幾乎為零。此時許多投資者把富餘資金投入國際藝術品市場,歐美現代主義藝術家的作品屢次創下高價記錄。

而年輕藝術家,則需要面對飛漲的土地租金。當時日本藝術界還沒有幾座公立當代美術館,大部分畫廊和美術館都只能靠出租場館空間的方法來維持生計,於是,藝術家想要舉辦展覽就得自己掏錢。

針對這樣的現狀,八位出生在60年代的藝術家組織了一場街頭藝術活動。他們在東京當時畫廊最密集的區域銀座,紛紛把藝術作品帶上街頭公共空間,有人在地上用粉筆寫詩,有人在地鐵站投幣儲物櫃裡放置聲音裝置,有人在街頭撐起一把把雨傘。活動主要組織者中村政人喜歡把街頭常見的標牌、商標符號做成雕塑,這次他展示了一個鑰匙孔形狀的金屬裝置,用鐵鏈拴住仿佛路障。

小沢剛把一隻牛奶箱內部塗成白色,掛在銀座最有名的大畫廊「Nabis」門口的樹上,將其命名為「Nasubi 」畫廊。名稱的幾個字母打亂之後成了日語「茄子」的發音,於是他乾脆在裡面真的放了兩隻微型茄子,聲稱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畫廊。

在這些年輕藝術家裡有一個傢伙後來成為了世界級明星,村上隆。他想做的計劃原本是,去銀座畫廊挨個兒敲門自薦作品集,等著被一一拒絕,可惜活動當天是周日,全部畫廊都關門歇業了。結果這個調皮的傢伙竟然想到把方案改成「無事之日,萬歲」,什麼也不做。被中村政人罵了之後,他只好把作品集拿去了茄子畫廊——最後居然成了那個畫廊開業第一次展覽:村上隆大型個人回顧展。

1994年,緊接著又有了一次延續的街頭藝術項目「新宿少年藝術」。差不多同樣的組織團隊,規模從原先63位藝術家擴張為84位,地點轉移至東京紅燈區新宿歌舞伎町。在這次項目中,藝術家使用了最新的媒介,例如電話信息服務系統、現場編輯的軟盤雜誌以及電視和無線電廣播來提供和分享信息。

此次展覽將目光投向對於當代東亞而言具有強烈轉折意義的上個世紀80、90年代。在這個歷史時刻,東亞各區域不僅共享著冷戰結束、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國際背景,還面臨著各自內部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轉變,以及由此帶來的震蕩和新契機。策展人希望可以通過呈現具體的展覽和藝術事件的案例作為切片,來探究這個時期的複雜肌理。

(本文圖片均來源北京中間美術館)

相關焦點

  • 轉折年代的東亞藝術:日常、街頭與流放者
    作品用照相寫實的手法描摹了一幅巨型海報和停靠在海報前的貨車。圖片來源:中間美術館事實上,八、九十年代不僅是中國社會和中國當代藝術的轉折點,也是整個東亞政治、文化和藝術急遽轉變的時期:韓國結束了多年的軍政府獨裁開始逐漸與世界接觸,日本在泡沫經濟膨脹和破裂的震蕩下沉浮,而中國臺灣正處於「解嚴」後曲折而浩蕩的社會重建階段。
  • 八九十年代的一輛摩託車,現在值多少錢?講出來都難以相信!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汽車還沒有像現在如此普及,那個時候馬路上最拉風的車當屬摩託車。特別是香港電影《天若有情》裡劉德華騎著摩託車帶著吳倩蓮流鼻血的經典畫面,讓很多男生們看得如痴如醉,無不盼望著趕快長大,也能有這樣一輛摩託車,載著心動女生肆意馳騁。
  • 攝影師|種楠:來看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街頭經濟
    攝影師|種楠:來看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街頭經濟 澎湃新聞記者 梁嫣佳 2020-06-15 12:47 來源:澎湃新聞
  • 韓國街頭隨處可見的漢字,原來並不是寫給中國人看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韓國和朝鮮一直都使用存在著各種圈圈框框的諺文,這種文字很多時候被稱為韓文,是古代朝鮮世宗大王創造的一種表音文字。走在韓國街頭,除了滿眼的諺文外,偶爾還是可以看見漢字的影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衰退
    這一方面是因為日本身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它的經濟發展狀況對國際貿易、金融、投資等有著多方面的影響,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日本的實踐提出了許多值得研究的經濟問題。隨著日本經濟的復興與增長,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已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日本經濟地位的變化,造成日本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急劇變化。日本與歐美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日益尖銳,日本的產品出口更加困難。
  • 豐縣老家八九十年代的「趕集」
    超市和店鋪的商品多到車載鬥量,你想買啥隨時都可以來。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會兒,趕集的路全部是泥土路。雨後,路粘的人拔不動腳。拉的平車,騎的自行車的轂輪裡全搡滿了泥,費上九牛二虎之力,就算是汗水把衣服溼透。走上個一裡路都得要半天。一些大坑,小坑裡積滿了水,不知不覺間就會連人帶車一同栽倒。弄成了個泥頭猴。
  • 八九十年代在中國出版圖書最多的四大出版社
    作者 | 韓元富 孔網店鋪:韓元富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舊書說# 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出版圖書最多的出版社那就是遠方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灕江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這幾家出版社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了一大批有影響的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其中遠方出版社出版的外國禁毀叢書,曾經被各大出版社模仿出版。時代文藝出版社也曾經出版過此類圖書。但是他對於中國當代文學也是特別關注的。文藝出版社於1985年前後開始出版新時期爭鳴文學創作叢書。可以說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學作品只要不是違背社會倫理道德就會有一個發表的園地。
  • 日本街頭政治為何「無人喝彩」?
    六十年代日本社會運動。近年的日本街頭充斥著喧囂與憤怒。沉默良久的民眾時隔多年後再次走上街頭,抗議政府對核電危險的熟視無睹,以及對重啟戰爭機器的蠢蠢欲動。甚至還有人從國際關係角度出發,認為軍備正常化能使日本擺脫對美軍的依賴,打破當前中日關係的僵局。日本的左翼與部分自由主義者為何如此執著於國家的非武裝化?為了理解這些當前社會運動的形式與主張,我們除了要明確其直接面對的現實議題,還必須從其發展沿革中找到綿延傳承的歷史性元素。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流行音樂和香港流行音樂哪個更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臺流行音樂方興未艾,流行樂壇人才輩出,經典歌曲頻頻湧現,以至那個時代成了流行音樂再難逾越的一個高峰,也是無數歌迷永遠難忘、無限懷念的一個時代。對流行音樂尤為熱愛的我,對臺灣的流行音樂情有獨鍾,因為在我看來,臺灣流行音樂更有開創性,更有個性,也更加多元。
  • 八九十年代明星珍貴老照片: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男帥女美!
    八九十年代明星珍貴老照片: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男帥女美!早期的小虎隊是不是很帥氣?吳奇隆相貌沒太大變化。八九十年代明星珍貴老照片: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男帥女美!鍾楚紅,可謂是那個年代很有名氣的一位女星了,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八九十年代明星珍貴老照片: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男帥女美!娛樂圈的大哥成龍,他所開創的略帶喜感的功夫片,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歡迎。
  • 越南之行:生活水平和我們九十年代差不多,女人養家很正常
    到越南旅行和到泰國旅行差不多,人民幣兌換越南盾,一塊錢可以兌換三千多越南盾。所以很多遊客到越南,都會開玩笑自己成為了「百萬富翁」。不過在越南「百萬富翁」不是有錢人。因為隨便住一間酒店,可能就要花幾十萬越南盾。越南賓館的服務員,有些懂一點漢語,可以用手比劃交流。
  • 五筆輸入法:八九十年代辦公的必修課,為何鬥不過拼音?
    八九十年代只要是電腦培訓或者電腦辦公必定要學會五筆,誰家的大姑娘小夥子當時會玩電腦,會用五筆輸入法打字,那可了不得,會被崇拜好久呢。可是近年來除了當初的少部分70後 80後還在使用五筆,現在基本上都是拼音輸入法了。曾經風靡中國的五筆,徹底敗給拼音輸入法,它為什麼被用戶拋棄?
  • 拉美街頭的塗鴉藝術
    然而,拉美塗鴉藝術的真正興起還是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後,與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的世界塗鴉藝術同步。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古巴革命影響,古巴、墨西哥街頭出現大幅以革命英雄為主題的慷慨激昂的塗鴉標語,《英勇的遊擊隊員》便是以革命家切·格瓦拉照片為原型繪製的塗鴉,被稱為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畫面。
  •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童年經典動畫片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兒時的那些經典動畫片不知你還能想起多少呢?首先讓我想到的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畢竟它陪伴了我整個童年時代。它開播於2005年,一部幽默高興的益智類動畫片。主要是講述了在青青草原上狼羊之間發生的那些妙趣橫生的趣事。
  • 為何中國、日本和韓國在文化上很相似?網友:沒有中國就沒有日韓
    ——為什麼像中國、日本和韓國這樣的東亞國家在文化和種族上如此相似?眾所周知,古代中國的影響力幾乎覆蓋整個亞洲地區,中日韓在文化上相似並不是偶然。而且在長相上對於外國人來說也很難分辨。▲為何中國、日本和韓國在文化上如此相似?
  • 日本和韓國為何總是爭吵不休?
    今年7月1日,日本正式對外宣布:將對韓國實行嚴格的半導體出口限制,控管範圍包括半導體製造所需要的光阻劑及高純度氟化氫等重要原料;而這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將對韓國的支柱產業半導體形成沉重打擊。在稍早前的大阪G20峰會上,安倍晉三首相和文在寅總統只有八秒鐘禮貌性的握手而已,之後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在朝核等地區熱點話題上,兩國有著高度相似的意見;而在產業發展的貿易往來上,雙方的態度卻經常時好時壞……日韓給國際社會的印象更多是
  • 八九十年代,為什麼電視臺一到周二就停播?現在總算知道了
    八九十年代,為什麼電視臺一到周二就停播?現在總算知道了說到電視機,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還是一個稀罕物品了。我記得我小時候還看見過那種電視機,動不動畫面就變成了「雪花」,而且在八九十年代的電視臺一到周二就停播,這是為什麼呢?經過我詢問電視臺內部人員,總算總結出了以下三個原因。
  • 盤點八、九十年代的港臺歌星和歌曲,燦如星河。時代的音樂記憶
    鄧麗君磁帶銷量之王80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初更是熱鬧,歌手一波一波湧現: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王傑、張雨生、童安格、姜育恆、張信哲、李克勤、伍思凱、小虎隊、邰正宵、高明駿、任賢齊#九十年代的我們所以到現在我還是對著幾個人和他們的歌印象最深刻。
  • 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學校學生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看我們學校不少留校的當年的技校生,大都成為技師、技術能手,也有些繼續提升學歷後,走上了領導和管理崗位,那素質還是很高的。我94開始帶的學生就是從全國各地企業來的初中畢業生以及城鎮來的初中畢業學生,企業來的學生成績都不太好,學習也不是很努力,也不太遵守紀律,大都比較活躍。他們都是各單位的子弟,畢業就可以回原單位就業,不擔心就業問題。
  • 韓國首爾街頭的八種美食
    韓國首都首爾不僅是一個有悠久文化氣息的現代化的亞洲大都市,還是各地饕餮的天堂。從熙熙攘攘的擠滿了各種小販和食品攤檔的美食廣場,再到城市裡出售各種令人食指大動的街頭餐車,首爾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街頭美食的自助餐廳。所以如果你到首爾旅遊務必請嘗試一下首爾的這幾種街頭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