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現在的二胎家庭越來越多了。有了二寶以後,很多爸媽就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小的孩子身上,這就難免忽略了大寶,這也常常引起大寶了不滿。
很多人說,在二胎家庭中,老二是令老大羨慕的對象,因為他最小,比較得寵。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老二都是幸福的,在三胎家庭中,老二往往是最讓人心疼的。
上個月初,有個三胎媽媽來諮詢,說她家4歲的二女兒老是作妖了,一點不順心就大聲哭鬧、撒潑打滾,無論怎麼哄都沒用,她氣極了,只好打了孩子一頓,孩子立馬就停止了哭鬧。由於這種粗暴的手段在短時間讓孩子停止了哭泣,這位媽媽就覺得很簡單又有用,就經常用,結果後面越來越不奏效了,孩子反而鬧得更厲害了,這讓她覺得特別焦慮又無助。
這位媽媽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當時她來諮詢的時候,給我發了一段二女兒大聲哭鬧的視頻,她告訴我,那時剛好她在餵小女兒吃奶,而二寶不知道喊她去幹嘛,她沒有去理會孩子,結果孩子喊了幾句之後就開始哭鬧了,邊哭邊看著媽媽,但是這個媽媽還是沒有去理會,認為孩子是無理取鬧,結果孩子哭得更大聲了,邊哭邊踢旁邊的搖搖馬,但這位媽媽還是採取冷處理的態度,到最後,孩子哭得歇斯底裡,這位媽媽忍不住了,狠狠扇了孩子一巴掌,瞬間孩子就安靜下來了。
這位媽媽知道她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但是看到孩子哭鬧就忍不住生氣,就忍不住想打孩子。她有很多的困惑,三個孩子中,大兒子很聽話,小女兒還小,但是平時帶著也很省心,怎麼就中間這個孩子,這麼難管教了,她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這位媽媽並不知道,其實並不是中間的孩子難管教,而是她對孩子的忽視和不關心,讓孩子產生了不滿,孩子為了獲得她的關注,才不斷地鬧騰。
作為三胎家庭中的老二,是最容易被爸爸媽媽忽略的,這是為什麼呢?
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很流行:大的疼,小的嬌,中間夾個受氣包。
也就是說,對於三胎家庭來說,排行第二的孩子,往往是最受氣,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個。
因為老大是家裡的第一個孩子,最受父母的關心和寵愛,父母對第一個孩子的感情也比較深;最小的孩子,因為還特別小,需要父母去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照料,自然對他的關注也最多。而老二,既沒有老大的先天優勢,也沒有老三那麼需要被照顧,自然也就最容易被忽略了。
父母的忽略讓老二覺得沒有安全感,但孩子又特別渴望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愛,為了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愛,往往會做出更加出格的動作或誇張的行為,來引起別人的關注。就像上面那個媽媽說的老二,大聲哭鬧,就是故意為了引起媽媽的關注,她又哭又踢,不斷推身邊的搖搖馬,每做一個動作,就停下來觀察媽媽的反應,看到媽媽不理她,就繼續撒潑哭鬧,直到媽媽理她為止,哪怕是被打。
有人說,老二這麼調皮難管教,還不是父母沒有做到「一碗水端平」導致的。
很多人都希望父母在對待多個孩子的時候,能夠一碗水端平。但是實際上,這根本做不到,十指還有長短之分,更何況是父母的心。
再者,對於多個孩子的家庭來說,父母的愛就像經濟能力一樣,是一種很有限的資源,要想完全平等地給予到每個孩子,從理論層面上來說,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尤其是母親為主父親為輔的家庭。而且家長也很容易因此而焦慮不已,而這種焦慮的情緒勢必會傳遞到孩子身上,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反而更加不好。
所以,不止是三胎家庭,只要家裡有超過一個孩子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漫漫長路上,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
前面我們已經說到,在多胎家庭中,父母是很難做好一碗水端平的,但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端得一邊溢滿出來,另一邊卻少到見碗底。
因此,對待孩子的時候,父母的態度尤為重要。
1、明白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因材施教
我有個同事,他家老大是女兒,特別乖巧懂事,讀書成績又好,而老二是兒子,特別調皮搗蛋,偏愛玩遊戲。對於老二的教育問題,他總是特別頭疼,經常質問孩子,你為什麼就不能學學你姐姐呢?結果孩子懟他「我又不是姐姐,幹嘛要跟她一樣」,同事被懟得啞口無言。
對於多胎家庭來說,孩子有大有小,不可能全部都按照一樣的教育方式來管教他們。而且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性格之間也是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差異,有些適用於老大的教育方式,卻明顯不適用於老二、老三,所以家長要多去了解孩子,關注到每個孩子的閃光點,然後因材施教。
2、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韓劇《請回答1988》中的德善,作為家中的老二,不像姐姐那樣聰明好學,也沒有弟弟那麼好命,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她就像是三明治中的夾心層,在姐弟間兩面受氣,還不受父母的重視。
吃早餐,兩個雞蛋,一個給姐姐,一個給弟弟,而德善什麼都沒有;偶爾家裡的晚餐有燒雞,兩隻雞腿也是分給姐姐和弟弟。就連過生日,每次她都只能蹭著給姐姐買的生日蛋糕,拔掉3支蠟燭,再繼續過。德善也曾哭泣自己的命運就像名字一樣,「為什麼只有我是德善,姐姐是寶拉,弟弟是餘暉,為什麼只有我是成德善。為什麼要叫我德善……」
因為德善對於父母長時間的偏愛心存埋怨,一直都對自己的姐姐和弟弟耿耿於懷,彼此之間冷漠得很。後來爸爸真誠地向她道歉,並告訴她說:「爸爸也不是生下來就會做爸爸的,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不知道每個孩子的教育是不一樣的,老大應該好好教導,對老二要好好關心,對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
和爸爸的這次對話之後,德善覺得自己終於能被父母關注到了,對未來的生活也充滿了期待。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見,父母的忽視對於孩子的心理的負面影響是多大的。其實父母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太在乎做到一碗水端平了,有時候越是想一碗水端平,越是做不到。與其這樣,還不如多去關注孩子,及時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察覺孩子的情緒,明白孩子情緒的需求,及時去滿足孩子。當父母發現自己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要跟孩子說明,並告訴孩子自己是愛他們的。
3、高質量陪伴孩子
很多爸爸媽媽會說白天要忙於工作,很難去陪伴孩子。但是陪伴,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陪伴的質量,在於父母陪伴孩子時,是否用心。
有陪伴就有溝通,在陪伴中,父母通過和孩子的溝通,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孩子互動並不僅僅是了解孩子近期的情況,更多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這樣有利於和諧親子關係的建立,從而促進家庭感情更加和睦。
我們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的方式不是厚此薄彼,偏向一方,而是特別的愛特別給你。
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存在和需要,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光芒。當父母能夠看見每個孩子,並給予他需求的滿足,這才是對孩子真正 公平的愛。
就像海姆•G•吉諾特博士的一樣:當每個孩子被唯一的珍視時,孩子就會變得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