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東路小學校長彭婭:抓住生活大課堂,讓孩子從中感悟成長
金羊網 2020-03-18
對於小學生,如何給孩子們解釋這次疫情?停課不停學,小學生到底該學什麼?居家學習,家長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玉霞 何寧
對於小學生,如何給孩子們解釋這次疫情?停課不停學,小學生到底該學什麼?居家學習,家長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近日, 在華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部的學術支持下,羊城晚報社與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廣東教育出版社、中國國際教育論壇等單位共同攜手策劃「非常時期·非常課」十講。
本期,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校長、教育部「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學員彭婭做客羊城晚報直播間,帶來了自己對疫情期間教育的觀點和思考。
讓孩子從感悟體驗式的學習中成長
羊城晚報: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可謂給全社會上了一堂「生命大課」,返校第一課,學校會給小學生講什麼呢?
彭婭: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可以說令世人震驚。停課期間,我們學校一直讓孩子從感悟體驗式的學習中去成長。比如學生通過學校一直開展的多元智能課程中學到的一些技能和素養,用畫畫、詩歌、講故事等形式來描寫身邊的英雄,有醫護人員逆行武漢的、有鍾南山爺爺敢於說真話的事跡等。
生活即課堂,生活即教育。全校學生對這樣的學習特別踴躍。我們五年級12班一位叫吳牧原的孩子,他爸爸就是大年三十晚上接到了通知去建雷神山醫院,連夜就出發。這些英雄就在我們身邊,孩子們都深受感染。
我們要善於抓住社會大課堂,讓孩子們去挖掘自己身邊的英雄,然後用他們力所能及或擅長的方式來表達、描寫、歌頌這些身邊的英雄。到現在為止,學校已經收到了1000多幅作品。
羊城晚報:對於小學生,學校會如何給他們解釋這次災難呢?
彭婭:我們學校幾年前就已經在開展研學課程,用一周的時間讓孩子們去研究一些生活現象和社會現象。這一次的病毒來襲,它既是一個生活現象,也是一個社會現象。於是我們也設計了主題為「童心抗疫」的為期一周的研學課程:第一天,病毒來襲;第二天,武漢封城;第三天,中國加油;第四天,世界眼光;第五天,疫情之後。
這段時間我們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公德教育、科學教育。比如我們第一天和第二天的研究,孩子們會知道什麼是病毒?病毒傳播的途徑是什麼?什麼是一級響應?什麼是公共衛生事件等。孩子們通過自己去查找資料,自己去探究,就能很好地了解這次災難。
另外,我很希望通過這一周的研學之後,所有孩子回到學校後都有質的變化。
彭婭做客羊城晚報直播間
羊城晚報:停課不停學期間,學校教學有何應對?
彭婭:我們學校的老師每周六的上午都要開一次會,一是把握一種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二是布置下一周主題研學的內容和操作的方式。
疫情之後,我們的孩子回到學校,一定不是以前回到學校的那一副模樣了,他們這次一定是成長、成熟和更懂事了,學習也更自覺了。所以學校設計的課程要達到這樣的一種效果,老師對課程的落地和操作也要達到這樣的效果。
據家長們反饋,我們設計的這些課程,已經不只是我們學校的孩子和家長在跟學了,鄰居也來學。還有不少家長發微信和我說,要把我們設計課程的這種思維和研究模式帶去企業,也要中心化、分小單元來進行研究。
孩子們在研究的過程中,自主地去組織團隊,還要自發地去研究。過程中,孩子的管理能力、策劃能力,還有自主向上學習的能力都培養起來了,這才是這一段特殊時期孩子真正需要提升的能力。
家長在家還要積極傳播正能量
羊城晚報:這次疫情湧現出了很多平凡的英雄,我們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偶像觀?
彭婭:我們有一周的升旗儀式就是歌頌逆行中的英雄,就是把前段時間孩子們寫出來的歌頌英雄的詩或文章,在升旗儀式上讓孩子們來朗誦。
我們學校歷來都倡導學生要崇尚英雄、崇尚模範和楷模,有院士進校園的課程。從2018年開始,每一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們都要去慰問院士,走近院士的工作,比如鍾南山院士就是我們學校院士進校園其中的一位,還有何鏡堂院士等。
一所學校的辦學要有固定的價值追求,在不同的時期我們都嵌入不同的素材,對孩子進行相關的教育。
羊城晚報:居家學習期間,家長該做些什麼?
彭婭:無論是我們設計的課程,還是我們的教育引領,我們都要求家長儘量配合好。我們每周都會給家長寫一封信,家長們就按照信上寫的來做就好了。
現在孩子們在線學習,我們建議家長不要跟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們自己來進行線上學習,因為線的那一端,還有我們的老師在隨時關注著孩子們的學習。
家長更多的是要配合孩子的勞動教育和體育鍛鍊。
早在放寒假前,我們給孩子們布置的寒假作業就要求學會做一個菜。這段特殊時期,孩子們可不止學會做一個菜了,做菜、拖地等家務勞動都在做。這些不可能在網上學得,而是在生活中學習和體驗。
家長在家裡對孩子正能量的傳遞很重要,我們在給家長的信裡也寫到了,要給孩子傳遞正能量,比如對不良的現象,家長要鼓勵孩子鼓氣勇氣和鬥志去抗爭。
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