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手機響 老師聽不到
譚年瓊
上課開小差如今進入新的時代。學生可以在課堂上互傳簡訊,卻無需擔心老師勃然大怒。據法新社21日報導,一種只有學生可以聽見、老師對之「免疫」的「無音」手機鈴聲近日迅速風靡歐美教室,被學生們奉為至愛,卻被教師視為麻煩。
「青少年之音」
所謂的「無音鈴聲」,其實是一種頻率約為17000赫茲的聲音。以它做手機鈴聲,儘管學生耳中簡訊提示音此起彼伏,老師卻基本毫無知覺。因此,學生們親切地稱之為「青少年之音」。
「無音鈴聲」利用的是最基本的聲學原理。人類耳朵能捕捉到的聲音,頻率位於20到20000赫茲之間。而隨著年齡的增大,人的聽力會有所衰退,且首先表現為對高頻聲音敏感度的降低。研究顯示,大多數人在35歲以後便基本失去對17000赫茲以上聲音的辨識能力。
天才少年發明
「無音鈴聲」的原形,是英國威爾斯一家保安公司發明的名為「蚊子」的一種聲頻技術,該技術旨在驅趕逗留在商場附近無所事事的青少年。在聽到經由廣播反覆播放的「蚊子」聲頻後,年齡稍長的人群基本不受影響,而青少年只需幾分鐘便會產生強烈的煩躁情緒,紛紛四散「逃離」。
「蚊子」受到英國零售商們的廣泛青睞。一些頭腦靈活的青少年很快意識到,討厭的「蚊子」其實也可以給他們帶來好處。通過反覆實驗,一個叫做大衛·赫茲卡的天才高中生成功地將「蚊子」製作成手機鈴聲。現在,「蚊子」以及其他相同原理的高頻聲音在歐美的網絡上隨處可見,青少年只需花2.99美元便可將其下載到自己的手機上。
並非人見人愛
憑藉規避老師責難的「超級安全性」,「無音鈴聲」吸引了大量青少年擁躉。今年春季,原本只在美國東海岸流行的「無音鈴聲」迅速西進。
但並非所有的學生都對它青睞有加。17歲的高中生凱蒂·斯加鮑夫說:「我聽說它對耳朵不好。」13歲的詹尼·帕爾莫說:「我想我可能會買一首來玩玩,但絕對不會是在課堂上。我覺得這對老師不公平。」
「青少年之音」並未在當地學校泛濫成災。一所學校的主管助理表示,到目前為止,他並未收到關於「無音鈴聲」擾亂課堂秩序的投訴。
聖路易斯大學醫學院聲學專家斯坦頓·瓊斯表示,只要音量不是過高,「無音鈴聲」不會導致青少年提前聽力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