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中考複習備考周期正式開始,中考網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學科的知識點,主要是對初中三年各學科知識點的梳理和細化,幫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識脈絡,熟悉答題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下面是《2018中考語文品讀詞語的四種方法》,僅供參考!
精當詞語是文字作品中的珍珠,綻放光彩,映射全篇。學生品讀、玩味文本中精彩的詞語,更能深入、豐富地了解文本內涵,提高語言感受能力,增強語文學習生活的情趣。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四種品讀詞語的方法。
一、邊讀邊品
品讀,就是邊讀邊品,品讀互生,品重要,讀也重要。尤其是朗讀,容易喚醒讀者的生活經驗,從而增強對文本語言的洞察力。層層體驗理解,層層朗讀把握,是詞語賞析的基本方法。
例子:父親突然很狼狽,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我的叔叔于勒》
師:「亂子」是什麼意思?
生1:「麻煩」的意思。
生2:「亂子」比「麻煩」要嚴重,是指「禍事、糾紛」。
師:是這樣。「大亂子」,是大禍事、大糾紛。大家試著讀一讀。然後找同學來讀這句話。
學生反覆朗讀。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出大亂子」的著急、害怕的語氣;接著進一步指導:在菲利普眼裡,究竟出了哪些亂子?
生3:他認為于勒這個賊早晚會回來拖累他們的。
生4:那個公務員可能會和二姐分手。
生5:他對于勒的幻想破滅了,原來買別墅的打算也泡湯了。
師生討論:作為花花公子的于勒,逼得父母動老本,還大大佔用了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遺產,在菲利普眼裡,于勒是壞蛋、流氓、無賴,要讀出來恨的語氣;幻想破滅,還要讀出絕望的情緒;讀的時候聲音要壓低,為的是不讓女婿聽到。
讀能夠加深理解,理解又幫助如何去讀,這就是品讀的含義與作用。
二、辨析詞義
詞語在語境中的意義是活性的:既可以傳達作者的思維和情感,又可以喚醒讀者的揣測和想像。品讀,要結合語境把握詞語的含義。
例子: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蘇州園林》
師:「藝術」和「技術」在這裡的含義是什麼?
生1:藝術是創作,技術是生產;藝術的成果是藝術品,技術的成果是產品。蘇州園林的假山和池沼設計決不雷同,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這是藝術。
生2:藝術是唯一的,充滿想像的;技術是可以複製的,是單調的。蘇州園林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邱壑,使遊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這些僅僅靠技術是做不到的。
師:說得很好。蘇州園林是一件凝縮著中華民族智慧的藝術品,它是歷史文化的產物,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其水準之高,正如文章中所言:「決不允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同學們,面對這樣的藝術品,談談你的感受。
生3:面對蘇州園林的藝術成就,我陶醉其中,我因它而驕傲。
生4:蘇州園林是完美的,讓我欣賞,讓我讚嘆!
生5:我們要像敬重歷史和先人一樣敬重蘇州園林。
師:那好,我們用讚嘆、景仰的語氣來朗讀,對「藝術」一詞的處理,語速要慢,通過語調的上揚把情感注入到語氣裡——這就是「重音慢讀」。不過要提醒大家,這篇文章的文體是說明文,情感表達要相對內收,不要像讀記敘文、詩歌那麼張揚。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既讀出內在的情感又控制好語氣的張度和分寸。
之後,師:蘇州園林假山的堆疊靠的是藝術,根本不用技術。對嗎?
生6:不對。從「不僅」一詞可以看出來,蘇州園林的假山堆疊是有技術含量的。
生7:技術是藝術的基礎,完全脫離技術的藝術是不存在的。技術也很重要。
師:對比一下,作者在這裡強調的是「藝術」還是「技術」?
生8:強調的是假山堆疊的藝術性。因為這正是蘇州園林與其它園林的區別所在,其它園林靠的是技術,缺少的是藝術。
師生討論:把「藝術」作為全句的第一重音處理,「技術」作為次重音處理,從而產生對比效果。
教師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把握語氣處理的文體性、情味性和技巧性的統一。
三、喚醒經驗
藝術的欣賞來自欣賞者對藝術的再現和再創造。閱讀文本,就要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文本情境產生共鳴,進而激發學生的再創造潛力。
例子: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春》
師:同學們,你們什麼時候「偷偷地」做事?
生1:晚上起來去衛生間,怕響動太大驚醒別人,就偷偷的。
生2:做壞事的時候一般是偷偷的,比如考場作弊。
眾笑。師也笑:不過小草從土裡鑽出來,可不是在做壞事。
生3:做好事有時候也偷偷的。我們班上有同學特意放學晚走關窗戶,也是不好意思讓同學們知道他做好事吧!
生4:有時候在家裡看電視就偷偷的,把聲音開得很小,怕我媽發現。
師:「偷偷地」就是悄悄的、小心的,就是做事不想讓別人知道。那麼讀的時候應該怎麼讀?
部分學生齊說:「重音輕讀」!
教師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輕讀的情味化。之後,師: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小草為什麼偷偷的?聯繫大家剛才的發言說一說。
生5:春天剛剛來到,小草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發芽生長,偷偷地鑽出來,給人們一個驚喜。
生6:我覺得小草也怕被發現吧!因為她太嬌嫩了,不想別人打擾她。
生7:小草怕冬天沒有走遠,所以偷偷地出來看看。
生8:小草等了一個冬天,越是等得久,越是小心,「偷偷地」也有這個意思。
師:小草的心情真是複雜。大家帶著複雜的心情去讀這一句話。不同的感情,「偷偷地」則要讀出不同的味道。
學生用不同語氣朗讀,並配以相應的表情和動作:1.驚喜的語氣。2.嬌嫩、怕別人發現的語氣。3.小心的、看看冬天有沒有走遠的語氣。
師:如果你是小草,偷偷地鑽出來之後,會說什麼樣的話?
生9:啊!好一個美麗的春天!
生10:我終於擺脫冬天的囚禁了!
生11:一切都睡醒了:風、山、水、太陽、花還有春天的人們!
生12:我要在春天好好地展示自己的風採!
師:那大家帶著歡喜、幸福、有活力的情緒再讀這一句話,重音處理的應該哪些詞語?學生答:偷偷地、嫩嫩的、綠綠的、一大片、滿是的。
學生反覆朗讀,並配以相應的手勢動作。
這樣,以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在文本的情境中進行再創造地去品讀,以達到對文本的深層理解。
四、聯繫背景
文本是不能孤立於歷史時空而存在的,文本表達的世界是在時代背景中構建而成的。聯繫文本的寫作背景品讀,能夠讓學生更精確、更豐富地把握文本的內涵。
例子: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
師:我們重點品味兩個詞語:淺淺的、大陸。余光中是一位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詩人,他身居臺灣與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他有著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因而,他的鄉愁詩有著以往任何時代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作者的「郵票」、「船票」、「墳墓」的經歷全部發生在大陸。大陸是他的家,是他最美麗的祖國。可是,有家不能回,有國不能歸……同學們,詩中提到海峽是「淺淺的」,怎麼理解?
生1:淺淺的海峽,並不能作為兩岸隔絕的理由。詩人的意思是:海峽啊海峽,這麼淺,我為什麼不能回家去呢?
生2:淺淺的海峽,深深的鄉愁,這裡暗含著一個對比。
生3:這淺淺的海峽讓詩人心碎,讓詩人的鄉愁得不到緩解。
生4:我覺得詩人在責怪一些人,責怪那些把海峽作為天塹讓兩岸隔絕的人。
生5:淺淺的,不正是蘊含著作者的希望嗎?有一天,他會乘船回到家鄉來的!
師:大家讀這一節詩,體會詩人通過「淺淺的」這一詞語傳達的豐富情感。
教師指導學生分別帶著如下情感去讀該詩:1.真摯、深沉的愁緒。2.心碎的卻充滿期待情感。3.自信的、滿是希望的情懷。
師: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祖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詩人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我們仿佛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面朝家鄉、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同學們,我們要把這一聲呼喊與詩中的「大陸」一詞重疊,詩人既是在呼喚「大陸」,同時也是在呼喚「母親」。正是因為這一重疊,《鄉愁》的藝術成就則達到了罕見的高度。讀的時候要體會這一點。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將「大陸」讀成一種呼喚,如同對母親的呼喚一樣,品味其中蘊含的思鄉和愛國情懷。
其實,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品讀詞語的四種方法往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為用的。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