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的李先生對喝鮮奶標準近乎苛刻,只要不是當天的他都不認為是鮮奶,只喝牽著奶羊現場加工的「鮮奶」。
昨日,他因長期發燒入院治療,結果診斷為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醫生稱這與其長期飲用「鮮奶」有關。
喝了一段時間現擠羊奶後發燒
「只有現擠出來的羊奶才不會摻假。」51歲的李先生沒想到自己長期發燒與喝「鮮奶」有關,他認為市場上銷售的袋裝鮮奶不新鮮而且濃度也不夠,懷疑制奶企業摻假。
10月份一天早上他去鞍山鐵西永樂公園遛彎,發現一個村婦模樣的人牽著一頭奶羊正現場擠羊奶,見有人買他也買了一袋,回家喝後感覺不錯。此後他每天早上都來買,連續喝了一段時間。
李先生稱,兩周前在沒有任何徵兆下開始發燒。當醫生詢問他曾吃過什麼東西,他回應表示喝過一段時間街頭販賣的羊奶,後經臨床診斷為「布病」。
「布病」會反覆發作成慢性感染
對於「布病」的發病原因,醫生解釋說,細菌會從皮膚或黏膜侵入人體,當細菌大量繁殖進入淋巴液和血循環並隨血流帶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結、骨髓等處繁殖,形成多發性病灶。
如果機體免疫功能正常,通過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清除病菌而痊癒。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強,則部分細菌進入組織器官形成新感染灶。經一定時期後,感染灶的細菌生長繁殖再次入血,導致疾病復發。組織病理損傷廣泛,臨床表現也就多樣化,如此反覆成為慢性感染。
布魯氏菌病
俗稱「懶漢病」,是一種細胞內寄生菌,主要感染動物,牛、羊、豬、狗以及駱駝、鹿等動物,通過接觸感染動物或者被感染的食物以及實驗室接觸可傳播給人類。
布魯氏菌病是如何傳播的
感染動物可長期甚至終身帶菌,從乳汁、糞便和尿液中排出原菌,特別當動物流產時,會排出大量病原菌、汙染草原、宿舍、飲水、飼料
人接觸到以上汙染物,可以通過消化道、呼吸道、損傷的皮膚黏膜而感染
感染途徑:皮膚黏膜
1.直接接觸病畜或其排洩物,陰道分泌物,娩出物
2.在飼養、擠奶、剪毛,屠宰及加工皮、毛、肉等過程中沒注意防護
3.皮膚微傷或眼結膜受染
4.間接接觸病畜汙染的環境及物品
感染途徑:呼吸道
病菌汙染環境後形成氣溶膠,可發生呼吸道感染
感染途徑:消化道
食用被病菌汙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內臟而受染
冬季涮肉烤肉
小心得「布病」
人們總是用筷子夾住肉片不放,在沸湯中一涮,肉稍一變色就吃,孰不知,筷子夾住的地方如果有布氏菌就不會死,吃入肚內,通過胃腸感染布病。
誰也不願意吃烤老的肉,只要一烤出香味馬上就吃,如果肉中含布氏菌,它不會在瞬間被烤死的,所以人們吃了後同樣可能會感染「布病」。
多例患者都是飲用了生奶或者未煮沸足夠時間的奶品才得了病,醫生提醒,羊奶和奶製品要經煮沸或滅菌才能食用。
對於切了生肉的刀、案,要用熱水消毒;要準備兩塊抹布,一塊擦生肉刀案,一塊擦熟肉刀案。
接觸牲畜後
有這些症狀要當心
接觸過生病的牲畜或生食牛羊肉類或奶製品後,感染「布病」症狀為:乏力倦怠,食慾減退,肌肉、大關節酸痛、頭痛、失眠、出汗、發熱(初期症狀易與感冒、風溼、結核等混淆)據《華商報》《大河報》
■危害
「布病」嚴重
可致勞動力喪失
1.潛伏期:
布病菌侵入人體後,經過1~3周或更長的時間才發病。
2.「布病」特有:
高熱時神智清醒,痛苦也較少,但體溫下降時自覺症狀惡化,這種矛盾現象為布病特有。個別人會出現肝脾腫大、淋巴結和睪丸腫大,女性有卵巢發炎、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的症狀,嚴重的可致人流產及不孕不育等,或喪失勞動力。
3.治療困境:
目前尚未有特效療法,感染後一般很難治癒。
據《華商報》《大河報》
■預防
接觸牲畜做好個人防護
1.在牲畜的接產、飼養、擠奶、剪毛過程中做好個人防護。
2.定期對屠宰及圈養場所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消毒;宰殺處理後的汙水、汙物集中無害化處理後排放。同時做好皮毛消毒、奶製品消毒及流產物的消毒處理等。
3.注意個人衛生,飯前勤洗手,不食生拌或未經煮熟的肉類。
4.淘汰疫畜、隔離疫畜、培養健康畜以及進行畜群免疫接種。
5.不要生吃牛、羊肉,不要生喝牛奶、羊奶;不要購買街頭販賣的鮮羊奶。
6.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發熱、乏力、多汗、關節酸疼等症狀時,應及時到當地傳染病院就診,以免耽誤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