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蘋果官網上架了一款iPhone6/6s手機保護殼,由於自帶充電寶功能,因此儘管這款手機殼的外觀造型非常奇葩,但蘋果還是自信滿滿的給它定價848元。網友紛紛吐槽蘋果現在光顧著賺錢,一點設計都不講了。
業內有句話說:「蘋果用全球20%的銷量就拿走了手機行業80%的利潤」,雖然比喻略有誇張,但是,也由此可見,iPhone的利潤確實不低。從之前的 財政報告分析我們也知道,蘋果今年的總利潤又是冠絕所有手機廠商,除了它叫好又叫座的iphone手機之外,它的高額利潤還來源於好幾個地方,現在就讓筆 者帶著大家來細數蘋果的各種賺錢之道。
官方及第三方配件
很多iPhone用戶,在自 己原裝的數據線或者耳機丟了之後,想重新購買新的數據線/耳機的時候,在查詢了它們的官方價格之後會感到大吃一驚,為什麼這麼貴呢?尤其是在蘋果官方商城 中出售的「認證產品」。這類產品有第三方和自家設計兩種。其中第三方配件往往要經過蘋果認證授權,譬如針對iOS設備的MFi認證,這就相當於給配件貼上 了一個「蘋果」的標籤。
這樣的授權一方面讓蘋果對配件廠商有了控制力,能夠自主判定哪些是「根正苗紅」,哪些是「亂臣賊子」,另一方面就是對配件廠商的利潤進行抽成了。就拿最 簡單的蘋果的數據線來講,經過MFi認證的數據線往往售價是未經過認證數據線的幾倍,原本十塊錢就能搞定的事情,蘋果往往要你花上50甚至100才能解 決,更不用談其他的保護套,保護膜,音樂插座之類了。你會發現山寨的比認證版的便宜一半還多。當然,一些第三方廠商的或者山寨的配件用起來質量很差,可能 會讓自己的iOS設備不經用或者得到很差的體驗,但仔細想想,這不也是蘋果促使你購買「根正苗紅」配件的理由麼?對設備損壞的恐懼自然就帶來了頗為可觀的 利潤抽成,也早就了蘋果高額的總利潤。
官方維修極其昂貴
蘋果的修理費用高昂在業界是公認的事情,也正是因為如此現如今才衍生出大量的第三方維修機構,譬如一些新興科技媒體—Zealer/Fview等也在幹這件事情,因為它們都嗅到了這方面的大量商機。
筆者身邊的朋友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當他們的iphone手機屏幕不小心摔碎了,拿去蘋果的官方授權點去維修,如果設備的保修期已過嗎,那麼維修成本極 高,換一塊6s的手機屏幕,官方價格高達上千元,而如果拿去第三方維修店維修,價格會便宜許多,但我們往往是不敢這樣幹的,因為現在經常流出手機維修被偷 換零件,或者換上假冒劣質配件的新聞,你敢去冒這個險嗎?
目前蘋果在大陸大部分城市都依賴於經銷商授權點維修,而不是蘋果官方的Apple Store,並且因為iPhone手機配件的高昂和量少,維修成本也是極高的,所以其實很多小維修店都不願意做iPhone手機維修。並且就算你在很多官 方授權點的服務也不會那麼「順利」,譬如說你的屏幕壞了,結果人家一檢測說只能換整機,還花2000塊,因為邊框啥的也摔了,不能單換屏幕;就算檢測Ok 了只換屏幕,價格也往往高達八百到一千,相比其他第三方維修點兩三百的價格高上了幾倍。
蘋果官方價格高昂且稀少的配件,造成了高價的官方維修,如此環環相扣,贏取高額的利潤。
機智的16G版本
在幾乎所有廠商的旗艦手機都是32G容量起步,原因在於現在日益增長的數據需求,連一張高清照片都要幾十MB了,16G的總容量還夠嗎?所有的科技媒體 呼籲蘋果取消蹩腳的16GB容量版本。今年的iPhone甚至連攝像頭像素都變成了1200萬,而且增加了Live Photo功能,如此大量的數據更加讓存儲空間不夠使用。況且目前快閃記憶體的價格已經一路下滑,蘋果將16GB替換為32GB的成本也非常低,可是蘋果依然固 執的發布16G容量版本的iPhone並且取消32G版本,這是為什麼呢?
蘋果在做出這一決定是經過大量的市場調研的,據數據,蘋果之前銷量最好的是16g版本,64g其次,而其實手機儲存晶片16g,32g,64g 之間的成 本差距極小,只有8美元左右,所以庫克就做出了這個決定,保留16g最低價位iPhone的同時,取消32g版本,然後用64g替換,與以前的32g版本 價格一致,這樣一來,本來消費者就普遍覺得16g不夠用,現在64g於32g價格一致,這樣消費者就更多地去購買利潤更高的64GB容量版本,而購買 16g版本的人數會大大減少。這其實在變相拉高了iPhone的售價,但又不給人們譴責的機會,因為畢竟還有保持原價的16GB存在,其次又推銷了 64GB容量,賺足了利潤,真是一舉兩得,庫克真不愧為大師級營銷專家!
上面分析了這麼多,大家可知道800塊錢的蘋果充電保護套,可謂只是蘋果斂財手段的冰山一角。但是蘋果這樣的一家公司,一直在以高品質來定位自己,他的產品各方面也確確實實幾乎做到了行業的頂端,那麼他的高定價,也可謂是一種態度,一種尊重自己,重視自己品質的態度。
反觀國內手機廠商,還在靠拼價格過日子,低端千元機市場甚至賣一臺虧一臺。雖然小米等廠商也開始向高端價位探索,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看來國產手機想要達到蘋果的高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