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閨蜜們聊天,說起了「老大傻,老二精」的話題,她們都覺得很巧:
「我家妹妹從小就比哥哥要機靈,特很會猜大人的心思。」
「老二就是好養,要求沒那麼多,獨立性還強。」
「你們有沒發現,弟弟妹妹膽子更大?堅持自己想要的。」
弗朗西斯·高爾頓是第一個研究出生順序的科學家。
1874年,高爾頓對一個半世紀以來英國最傑出的科學家進行了分析,發現這些科學人才多數是家裡的老大。
於是,高爾頓得出結論,家裡的老大比其他孩子聰明。
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主持了一項研究:
他們採用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樣本,研究了37萬7千名成年人的智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家中最大的孩子智商最高,但是家中不同出生順序的孩子智商之間的差異非常小,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隨著新的統計研究方法和大樣本的應用,研究結果表明:出生順序和人格沒有關係,和智力只有非常小的相關或者無相關。
也就是說,出生順序對孩子人格和智力的影響微乎其微。
既然最新的說法已經證實了孩子的人格和智力受到出生順序影響不大,那為什麼我們還會有「老大傻,老二精」這樣的感覺呢?
有心理學家提出,出生順序很容易和孩子的年齡、家庭大小、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相混淆,這些因素增強了出生順序的力量。
除了出生時父母身體健康程度、家庭經濟條件不同以外,出生順序最直接影響的是父母的養育方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生二胎的時候,家庭條件更好——
大多數選擇生二胎的家庭,生活條件都不會太差。大寶的時候生活水平不太好,而到了二寶的時候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孕媽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孩子會發育得更好,而孩子出生以後,也有機會得到更好更合適的教育。
教養老二的時候,父母有了育兒經驗——
帶大寶的時候,爸媽都是零經驗,所以不太知道如何帶孩子。而到了二寶的時候,可能出現的問題基本上都已經經歷過了,爸媽也有了育兒經驗,基本上都知道該怎麼處理了。教育方式不一樣,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老二有老大做榜樣——
只有大寶的時候,大寶是全家人的寶貝,難免會被寵著慣著。而二寶一出生上面就有哥哥或者是姐姐,天然就有「競爭對手」,當然也是學習榜樣。二寶觀察父母如何教育大寶,其實就是在「預習」自己以後的課程,所以輪到二寶的時候,就會顯得二寶比大寶更精明,因為二寶雖然小,人家也是有經驗的。
所以總的來講,大寶傻二寶精是真實存在的,但與其說是出生順序影響智商,倒不如說是順序的不同,導致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影響的智商。
所以家長應該明白,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我們得承認:當家裡有不止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的愛很難做到均勻分布,孩子之間也會互相競爭,這些都是無法完全避免的。
作為父母,我們要拋開給孩子的各種標籤,關注孩子的需求,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比如:
只要家庭成員相互友愛、氣氛溫暖,那麼這個家庭的孩子,不管是老大還是老二,會有更長的時間處於快樂、滿足、自豪這些正面情緒裡。
你家兩個娃差異大嗎?留言區一起聊聊吧!
如果覺得文章有用,歡迎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
想要每天學習一點育兒小知識,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