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大學發展的光輝歷程中,先賢們留下了堅定、豪邁的足跡,他們的故事為我們後人積澱成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歷史長河裡璀璨的群星,其中蘊含的吉大精神和校園文化,讓我們深感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時光流逝,歷史永駐!
溫暖的南風拂過吉大校園,南嶺校區最先熱鬧起來的是逸夫樓旁的杏花大道。粉色的花樹燦如朝霞。合抱粗的老楊樹抽吐出嫩芽,春的希望灑滿校園。九月的秋風帶著北國的寒意席捲而來,杏樹、楊樹褪去蒼翠換上耀眼的金黃。古樸的第二教學樓、恢弘的逸夫教育大樓在秋色的掩映中更顯光彩。歲歲年年,花、樹與建築見證著校園的變遷,也無言地記錄著這裡的人和事。
2015年9月,在吉林大學工學學科暨吉林工業大學創建60周年之際,吉林大學與一汽集團聯手鑄建的大型標誌性建築「穿越·歷程」落座在南嶺校區逸夫教育大樓、基礎實驗樓與第二教學樓三座主樓之間的中心廣場。「穿越·歷程」雕塑總體造型為一輛紅旗車穿書入冊、倏然急轉後直擊長空,作勢欲飛。三冊疊放的書象徵著吉林大學工學學科三大歷史發展階段。直指雲端的紅旗品牌概念車,既是學校優勢學科的具象,也是中國一汽核心理念的寫照,更是校企雙方60年親密協作的象徵。基座齒輪造型,以機械工業的通識元素,涵蓋了校區學科的基礎特色。雕塑整體所洋溢的「心懷高遠、敢為人先、弘毅樸厚、篤學敦行」之精神,是吉大工科人和一汽人兼具兼守和累世傳承的寶貴財富,指引後來人不忘初心、無畏風霜,攜手共奔自主汽車產業的中國夢。
我國汽車行業著名專家、汽車學科重要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教授本科歷經清華大學等4個學校,1956年畢業於原吉林工業大學汽車拖拉機專業,一生與汽車結緣。出身條件優渥的華僑之家,他放棄繼承家業甘願面對生活的拮据和科研的艱辛。1971年,在解決紅旗轎車高速穩定性問題的試驗中,他多次駕駛時速超過140公裡的轎車進行轉彎試驗,一次汽車前輪炸裂,他和車一起衝出了跑道。在不斷嘗試之後他終於破解難題,60年多年來,他與共和國汽車工業一起成長,在汽車領域取得了矚目成就。
我國農業機械設計製造專家,中國地面車輛學術領域和汽車、拖拉機專業教育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秉聰教授1943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學院。在「航空救國」思想的影響下,他報考了航空委員會的成都空軍機校高級班,擔任中美混合團空軍第一大隊機械長。1945年赴美留學繼續深造。新中國成立前夕,他毫不猶豫地回到祖國的懷抱。1955年,他來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創立了我國第一個拖拉機專業,潛心科研、培養人才,開闢了「軟地面行走機械」新領域,為我國農業機械的科研、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我國塑性變形理論專家、著名的超塑性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宋玉泉教授195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他經歷坎坷,文革時,他被錯劃為「右派」,被下放勞動時仍堅持研習數理基礎理論。他潛心鑽研金屬物理、塑性力學及彈塑性理論,進行了「場致塑性」「金屬力學性能測試」等研究。在粉碎「四人幫」後,他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在對超塑變形及成形規律進行的系統研究中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理論體系。
我國仿生科學領域著名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露泉教授,1967年畢業於原吉林工業大學。他長期從事仿生科學與工程研究,敢為人先、勇於突破、不斷創新,先後提出生物形體、形態、結構、構成、柔性、電滲、潤滑及其耦合、協同等單元和多元仿生的系統理論,開拓地面機械仿生研究方向,發明多項不同於傳統理念的仿生技術,並將仿生技術向其他領域拓展追求創新。他師法自然,造福人類發展,所進行的防粘、減阻、自潔、耐磨、抗衝蝕、抗疲勞、降噪和隱形等仿生研究,為農業、工業、軍事等諸多領域作出貢獻。
像他們一樣曾為祖國工學科研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還有很多大家,黃叔培、戴桂蕊、方傳流、饒斌……他們走在匆匆的流年之中,把故事和精神都留給了我們。作為後輩,我們當感受先生風採,立鴻鵠之志,腳踏實地,用青春為祖國和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文 / 吉林大學報研究生記者 孫紅梅 記者 曉蔚 攝 / 曉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