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詞起源很早,殷墟甲骨文中有「鬯二升,貝十朋」的記載,不過那是的量詞只限於度量衡而已。從古典詩文看,先秦時期的量詞為數不多,越是往後,量詞越豐富。從司馬遷的《史記》就可看出,到西漢時期,古漢語中的量詞,尤其是物量詞已經相當豐富了,量詞和其它詞類同樣是不斷發展變化。
01量詞定義
量詞是表示事物、動作單位的詞。表示事物單位的叫物量詞,表示行為動作單位的叫動量詞。
02量詞的具體情況
一、量詞大都是由名詞發展而來,有些量詞同事也還是名詞。
「尺」字,在「十寸為尺」裡是量詞;在「左手持刀尺」裡,是名詞。
二、有些量詞在古代通行,到現代已消失,不被使用。
鈞、仞、釜、乘、貝、朋等。
三、有些量詞古代通行,現代仍在使用。
匹、個、根、條、裡、塊、片等。
四、量詞在使用過程中,它所表示的內容、意義的使用範圍,有的擴大,有的縮小,有的轉移。
「個」字,最早是用於表示竹竿的量詞,後來逐漸成為使用範圍十分廣泛的一個量詞,在一般情況下它可以代替其它量詞使用。
03十寸為尺,一尺到底多少呢?
古今名稱一樣的量詞,但表示的實際數量意義有所不同。
看看尺的發展?
戰國以前,一尺約17.79釐米;
戰國時期,一尺約25.5釐米;
秦朝時,一尺約23釐米;
東漢時,一尺約23.10釐米;
唐代時,一尺約28釐米;
清代時,一尺約35釐米;
現代,一尺約33.3釐米。
這類量詞主要是度量衡方面的。我國自古至今不同歷史時期,度量衡制度各不相同,不僅大小、長短、輕重不同,單位也不一樣。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說是尺寸越來越長,升鬥越來越大,斤兩越來越重。
04量詞的特點
在一些文章裡面,尤其是物量詞較動量詞更多。看看這些文章中量詞的使用有哪些特點。
一、在一般情況下 不用量詞,只有名詞或動詞前用量詞,特別是動量詞更少。
《曹劌論戰》中「齊人三鼓」動詞「鼓」與數詞「三」之間省略量詞「次」。
二、句中數詞如果是基數「一」用在量詞或整數加量詞前,則「一」可以不用省略,而只用量詞。
《促織》「片紙拋落」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三、數詞表示物量時,一般放在名詞前。如果是數詞、量詞連用,則多數在名詞的後頭。
《勸學》「蟹八跪而二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05
稱數法、物量和動量的表示法是古今漢語差異較大之處。
數詞是一個比較靈活的詞類,它的用法近似於形容詞,所以有的人在語法上歸與形容詞。
量詞置於名詞的前面或後頭做定語,也可以在動詞或謂語的前面作狀語;在一般句子裡可以作主語和賓語,並且可以活用為動詞或在句中做謂語。
看看古今量詞的發展,只要站在不同時代,都有不同時代的特點,量詞從度量衡,隨著時代的變革,由短變長。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也許通過本文更加了解其含義。不能就事論事,不同時代理解的不同,思想要隨時代發展,落後就要淘汰,只有緊跟時代,才不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