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以雄渾、豪邁、揮如猛虎的風格而馳名的兵器,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
刀的種類:
漢族
環首刀:漢帝國使用當時先進的鍛鋼技術製做而成的窄身、直刃、環首長刀,簡潔明了、纖長挺直、結實鋒利、剽悍實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近身冷兵器。
當前出土的環首刀實物,其質量甚至超過明清時期的刀劍,可謂奇蹟。鋼鐵環首刀自漢代誕生,一直沿用到唐代,是為唐代儀刀、障刀、橫刀、陌刀之父。
唐刀:唐帝國通過開明的政治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從唐初的統一之戰到盛唐時期所有的對內對外戰爭,都出現在冷兵器歷史上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武器——唐刀。
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其中儀刀類似「龍雀大環」,屬於禮儀用刀;障刀、橫刀屬於腰配實戰刀,特別橫刀,直接演化自環首刀,軍中裝備比率很高;陌刀屬於大型刀,柄長刃長,殺傷力驚人,「人馬俱裂」。
短刀:刀的一種。短刀的刀身相對長於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兩手執之。單刃有單刀和雙刀之分。單刀有斬馬刀、柳葉刀、樸刀、雁翎刀、大環刀、虎牙刀等。
蝴蝶雙刀:雙刀的一種,又名合掌刀。刀與前臂同長,可藏於袖中或靴中;刃寬厚利于格擋和反手刀。僅在刀尖前數寸開刃,利於垂直刺入人體。在洪拳、詠春拳等都有此刀的應用(一說為詠春八斬刀用刀系有別於蝴蝶雙刀的獨立刀種,其用刀較之蝴蝶雙刀要小。尚待考證)。
九環刀:大環刀的一種。為步戰所用。形狀與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個鐵環,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細彎度較大,柄後有刀環。
大砍刀:為步戰所用。與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鋒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後有刀環。在抗日戰爭時期此刀仍然廣泛應用於肉搏。
樸刀:出現於宋代,廣泛使用於清末。雙手持握,是大刀的一種,有觀點認為,該刀實際上是民間為了避開朝廷關於禁止持有長兵器而把長柄大刀改為短柄的產物。在清末太平天國士兵中得到廣泛使用。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處有一護手刀,稱為子刀;母刀刀背筆直,刀身寬。子刀細小繞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雲頭刀:刀身近柄持處小,刀刃彎曲向前至頂端,繼續彎向刀背,刀頭呈圓形,形似雲頭,故得此名。
斬馬刀:宋代有名的步戰用刀。從唐代陌刀演變而來。《玉梅》:「熙寧五年,作坊造斬馬刀,長三尺餘,鐔長尺餘,首為大環,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於操擊,戰陣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數萬口分賜邊臣。」
儀刀:唐刀的一種(另一種為陌刀)。《唐六典》:「武庫令刀之制有四: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始為禁衛軍使用,晉時稱為御刀,隋代定名為儀刀,以木或金銀製成,僅供帝王儀仗隊使用,故名。
《制兵·刀》:「儀刀,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隋為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大橫刀:唐代短刀的一種。多為帝王所賜,佩者以此為榮。《新唐書·五及善傳》:「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呼。」
連環刀:刀身寬大,刀背帶環,環的數量不一,刀尖突出,鋒利異常。護手圓盤形,緊裹刀身,刀柄稍彎,並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來虎虎生風,鈴鈴有聲。
柳葉刀:即「吳鉤」,按《中國古兵器大全(筱田耕一)》:「因刀刃形狀似柳葉,故此得名柳葉刀」「這種刀刃呈曲線的曲刀,是春秋時代由吳王下令製造的。」該書另提及,此刀實際有可能出自商周青銅時代。
破風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背薄,刀柄彎曲。
麻札刀:砍刀的一種,主要用來克制騎兵。平頭厚刃,專砍馬腿。《宋史·嶽飛傳》:「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陳,斫馬足,遂大敗之。」
割刀:《禮記》:「割刀之用,鸞也之貴,貴其義也。」《正義》曰:「割刀今之刀,鸞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為割物之用。古刀遲緩,用之為難,宗廟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戰用刀。又名金背大環刀。其刀背厚,刀頭寬大,刀體重。刀背上有五至九個小孔,孔內有空穿銅環一枚。揮動時,環擊刀背,連連作響,聲似雁鳴。《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軍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為一料。」
雁翎刀:明清時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點為,刀身較為平直,刀尖為略上翹的圓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處多開刃,一般稱為反刃(部分明中早期的雁翎腰刀無反刃,形式上更近於金戰刀的樣式,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縱貫整個刀背)。
明代雁翎腰刀血槽多為一條,清代雁翎腰刀大部分有血槽數條,而且血槽的形狀多很複雜。刀身根部為直刃三分之二開始向上彎曲的是雁翎刀,刀身根部開始彎曲的是柳葉刀。雁翎刀身弧度小,刀尖窄且略上翹,柳葉弧度大,刀尖部寬。
雁翎刀
皇太極御用腰刀
少數民族用刀
雲貴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雲南刀,即大理所作,鐵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貴之,以象皮為鞘,朱之上,亦書犀毗花紋,一鞘兩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條纏束,貴人以金銀絲。」
壯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刀身長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寬處為一寸二分。刀背一面有鋒,鋒與刃尖之間有三個凹形齒口,刃較為鋒利,鐵護手呈「S」形。柄以木製,長四寸半。銅製柄首呈稜形狀。
阿昌刀:按《龍泉霜雪(鍾少異)》:「雲南隴川縣門戶撒壩的阿昌族擅制刀,所產刀在西南地區享有盛名,世稱『戶撒刀』或『阿倡刀』」。平時可彎曲而繫於腰間。取用時則自然挺直。質地精良,尤以刀鞘與刀把製作考究,有木製、皮製、銅製、銀制之不同,飾以精美的傳統民族圖案。
傣族刀:少數民族兵器。在生產工具短砍刀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長刀。這種刀極為鋒利,既是勞動工具,也是練功和自衛的武器。
景頗尖刀:少數民族兵器。景頗刀歷來精細別致,種類亦多,長短不一。刀形有直、曲兩種,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異。柄有木製、骨制、角制幾種。刀鞘為木質,工藝精美,有龍及其他花紋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銅或銀箍。也有細竹篾編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帶作背挎之用。
僳僳族彎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這種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鋒銳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製或角制而成。
彝族短體插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多為彝族男性所用,平時將刀將於腰帶中。刀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鉛花銀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鋒居於內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與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優質,極為犀利尖銳。
臺灣高山族番刀:每一個高山族男性自出生之時,長輩都會贈送一把番刀作為禮物,所以在高山族部落中,男性人手一把番刀,這也跟他們平時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關。而十二歲以後,番刀對於男性來說是隨身攜帶的物品,在日常的打獵,建設,生活都提供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