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9月10日,在河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系列主題第八場新聞發布會現場。
農民日報客戶端訊(記者 張培奇 範亞旭)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河南商丘的農業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糧食生產大市向糧食經濟強市轉型,商丘實現由「豫東糧倉」到「國人廚房」再到「世人餐桌」的華麗蝶變,「商丘味道」開始飄香全國、飄香世界;
鄉村有了新風貌、農民有了新生活,商丘以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為抓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了,湧現出「水美鄉村」任莊、「文藝網紅」時莊等一批亮點村落;
從上到下完善機制,抓實、抓細、抓好,商丘打造了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麗生活的「三美融合」,繪就出農村發展新畫卷,讓農民群眾看到美的景色、得到美的享受、過上美的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9月10日,在河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系列主題第八場新聞發布會上,商丘市委書記王戰營介紹,「近年來,商丘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對標對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總方針、總要求,積極探索,穩步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了良好開局,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願景,正在豫東大地一步步變為現實。」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延伸糧食產業鏈條
地處黃淮平原腹地的商丘是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糧食,可以說是商丘人的命脈,也是商丘人的自豪。」商丘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建慧說:「全市的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15億斤提高到2018年的145億斤,增長了近10倍,不僅解決了全市926萬人的吃飯問題,每年還調出60億斤糧食及製成品。現在,商丘的小麥產量佔全國的1/30,是名副其實的『豫東糧倉』。」
一直以來,商丘市委、市政府把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以保糧食安全、保糧食增產。「政策扶持有力、科技興農到位、完善基礎設施、擴大規模種植,」張建慧介紹,我們落實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培育推廣良種良法,加強技術指導,提高種糧機械化率;開展大規模標準農田建設,提升水利等基礎設施水平,變「望天收」為「噸糧田」;發展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糧食生產集約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
夏邑縣會亭鎮崔樓村的種糧大戶劉領軍流轉了1200畝土地,發展規模種植。今年,他家的小麥畝產1200多斤,因為種的是小麥良種,種子公司回收價格1.4元/斤,僅這一季小麥,一畝地就能掙到近600元,加上秋糧收入,每畝收入超過1000元。今年,夏邑縣又採取「以獎代補」形式,獎給劉領軍一臺價值14萬元的植保機,並新建一套糧食烘乾設備,這讓劉領軍樂開了花。
由於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近年來,商丘糧食產量節節攀升,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商丘先後四次榮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永城、夏邑、虞城、民權、柘城、睢縣等6個縣(市)多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稱號。
糧食多,品質好,商丘還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探索走出了一條從「豫東糧倉」到「國人廚房」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全市大力發展16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以小麥為主線,衍生出包子、水餃、麵粉等一批深加工生產線。
位於商丘最東部的永城市則依託優質、豐富的小麥資源和突出的品牌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重視麵粉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加快轉型升級、技術改造步伐,大力發展麵粉食品加工產業。規劃建設了食品產業園,建設上下遊協作緊密、產業鏈相對完整、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全鏈條、全循環、高效益」的百億級食品產業園。
據介紹,佔地7.03平方公裡的永城食品產業園,目前已經入駐了麥客多食品、硒麥食品、蕾薇食品、鑫鼎食品、盧師傅食品、臺灣正源食品、華冠麵粉、遠徵粉業等一批企業,總產值達78.2億元,其中麵粉加工企業130多家,所生產的農產品不僅暢銷全國30多個省市區,還遠銷俄羅斯、韓國等國外市場。
以擺脫貧困為鄉村振興前提,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商丘市所轄6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王戰營介紹,全市已實現920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60.1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兩不愁三保障」實現全覆蓋,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11.51%下降到2018年的0.93%;同時,堅持以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商丘是河南省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省轄市之一,所轄虞城縣、睢縣、民權縣、寧陵縣、柘城縣、夏邑縣等6個縣全部是貧困縣。今年5月8日,河南省政府正式宣布商丘市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王戰營說,「在脫貧攻堅戰過程中,我們重點打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三場硬仗,最大程度地讓貧困群眾富起來。特別是在產業扶貧方面,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扶貧車間、旅遊扶貧等,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王戰營的話在睢陽區郭村鎮得到了印證。近年來,郭村鎮通過鼓勵引導貧困戶以資金入股企業形式發展生豬養殖業,支持建設扶貧車間帶動貧困勞力就業,鼓勵貧困戶申請小額貸款入股企業分紅,建設光伏發電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發展勞務經濟打響「每年輸出1萬人、年底帶回1個億」勞務品牌等一系列措施,實現了貧困戶每年穩定增收5000元以上。目前,郭村鎮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貧困戶全部脫貧。
同時,商丘市電商扶貧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柘城縣的農家女孩王茜前些年外出打工,通過刻苦學習,英語達到了專業八級水平,憑藉著掌握的英語、電商和網際網路技能,成為了浙江義烏一家外貿企業的白領,月收入幾萬元。2015年,為了實現創業理想、建設美麗家鄉,王茜放棄了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參加農村淘寶人選拔。最終她從5000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柘城縣第1批110名農村淘寶合伙人之一。在阿里巴巴集團農村淘寶事業部的支持下,王茜在家鄉大仵鄉馬莊村建立了農村淘寶服務店,幫助父老鄉親脫貧致富,她還走上了聯合國大講臺講述了自己農村淘寶致富的故事。
柘城縣40萬畝辣椒,夏邑縣的食用菌和西瓜,梁園區的草莓,虞城的蘋果,這些經濟作物的規模種植都為脫貧攻堅做出了貢獻。其中,寧陵縣以石橋鎮酥梨園區為核心區,重點建設「一中心三園」,即科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優質酥梨產業園、果品加工物流園、休閒觀光科普園,全力打造商丘農業科技園區,拓展領域,拉長鏈條,優化布局,推進寧陵酥梨及相關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帶動了一大批貧困戶脫貧致富。
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商丘農村地域廣闊、村情千差萬別,近年來,全市堅持規劃引領,做好頂層設計,準確聚焦階段任務,科學把握節奏力度。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按照城鄉融合、規範提升、環境整治、傳統保護、拆遷合併等分類推進;在尊重鄉村傳統文化、尊重鄉村特色風貌、保持鄉村建設肌裡基礎上,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建設具有田園風光、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永城市演集鎮時莊村發揮自身靠近城區的地理優勢,有效銜接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生態保護規劃,整合區域歷史文化及景觀資源,將村莊打造成集民俗體驗、鄉旅文化、美食民宿於一體的田園文化旅遊綜合體。目前,演集村有觀光廊道,有農家遊園,有老石磨加工的藝術品,有特色文化工作室,真正成為了一個文化旅遊景點,遊客前來觀光旅遊、體驗生活,藝術家慕名前來寫生採風、創作作品,每天接待大量遊客,已成為城裡人感受鄉愁的美麗家園。
民權縣北關鎮王公莊村則充分挖掘村裡人喜歡畫畫的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現在全村1366人中,有800多人從事繪畫產業,有國家美協會員2人,省級美協會員42人,市縣兩級美協會員359人,以工筆畫虎為主,兼畫人物、花鳥、山水等,品種繁多。村中夫妻畫家、父子畫家、兄弟姐妹畫家及三世同堂作畫者比比皆是,每年9萬餘幅畫作不僅銷往全國各地,而且遠銷韓國、日本等國,年產值1.3億元,被譽為「中國畫虎第一村」。
兩條鄉村小巷改造成了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民俗文化街,村裡的民俗文化館、國學大講堂業已建成使用,地方民俗特色已初具雛形……與幾年前那個髒亂差的貧困村比起來,民權縣花園鄉趙洪坡村成為了人們眼中的「新寵」。從2016年起,趙洪坡村以「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為內涵,按照「一戶一措施、一戶一產業」的原則,把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聚力打造集鄉村生態旅遊、民俗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宜居宜遊新農村。村莊先後硬化了主街道,整修了小巷,新建了造型花牆和景觀門樓、長廊、文化廣場,村塘美化後村民還起了個新名字——醉湖。
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商丘市持續開展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以治理農村「髒亂差」和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為重點的「美麗商丘,整潔村鎮」活動,不砍樹、不填塘,在保持村貌基礎上美化鄉村環境。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均配備了保潔人員,城鄉一體的農村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經建立,房前屋後、田邊地角、村莊路邊的垃圾得到了清運。同時,結合開展的「廁所革命」,昔日臭氣燻天的旱廁難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水衝式廁所,農村人居環境變得更加淨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