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靈敏!研究人員用鑽石開發量子重力傳感器 大小僅為目前引力波...

2020-12-16 前瞻網

超靈敏!研究人員用鑽石開發量子重力傳感器 大小僅為目前引力波探測器的1/4000

 Evelyn Zhang • 2020-07-17 11:00:57 來源:前瞻網 E1290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倫敦大學學院(UCL)、格羅寧根大學和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技術的探測器,該探測器僅為目前使用的探測器的1/4000,並且可以探測中頻重力波。這項新研究表明,微小的鑽石晶體,可以用作能夠測量引力波的極其靈敏的小型引力探測器。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引力波是由大質量物體的某些運動產生的時空波動。研究它們很重要,因為它們使我們能夠檢測宇宙中的事件,否則這些事件將很少或沒有可觀察到的光,例如黑洞碰撞。

2015年,雷射幹涉儀重力波天文臺(LIGO)和Virgo合作,首次對重力波進行了直接觀測。這些波是由兩個超大質量黑洞之間13億年前的碰撞而發出的,科學家們使用4公裡長的光學幹涉儀檢測到了它們。

上述這項發表在《新物理學雜誌》(New Journal of Physics)上的研究報告,詳細介紹了如何使用最新的量子技術和實驗技術來構建一種能夠同時測量和比較兩個位置的重力強度的探測器。

為使引力波探測儀更加精準,方便使用,來自UCL、格羅寧根大學和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試圖利用最先進的量子技術和實驗技術,建造一個能夠同時測量和比較兩個地點重力強度的探測器。

通過使用重量為10 ^ -17 kg的納米級金剛石晶體,它就可以運作。使用斯特恩-傑拉赫(Stern-Gerlach)幹涉法將晶體置於量子空間疊加中。空間疊加(Spatial superposition)是一種量子態,其中晶體同時存在於兩個不同的位置。

量子力學允許將物體(無論多麼大)一次在兩個不同的位置進行空間離域。儘管有悖常理,並且與我們的日常經驗有直接衝突,但量子力學的疊加原理已通過中子、電子、離子和分子的實驗得以驗證。

通訊作者Ryan Marshman(UCL物理與天文學和UCLQ)說:「使用疊加原理已經存在量子重力傳感器。這些傳感器用於測量牛頓重力,並製造出極其精確的測量設備。當前的量子重力傳感器使用的量子質量要小得多,例如原子,但是更深入的實驗,正在推進一系列新型幹涉測量技術,這些技術使我們的設備能夠更透徹地研究重力波。」

「我們發現,與LIGO相比,我們的探測器可以探測到不同範圍的引力波頻率。這些頻率只有在科學家在太空中建造大型探測器時才有可能使用,這些探測器的基線為數十萬公裡。」

研究小組設想,他們提出的較小的探測器可用於構建探測器網絡,該探測器網絡能夠從背景噪聲中提取出引力波信號。該網絡在提供正在產生重力波的物體具體位置的精確信息時,也可能很有用。

「雖然我們提出的傳感器在其應用範圍上很雄心勃勃(看似難以實現),但在使用當前和不久未來的技術來創建傳感器方面,似乎沒有任何根本性的或不可克服的障礙。」合著者Sougato Bose教授表示:「製造這種探測器的所有技術要素已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實驗中分別實現:所需的力,所需的真空質量,將晶體疊置的方法。困難在於將所有這些放在一起並確保疊加保持完整。」

下一步是團隊與實驗人員合作,開始構建設備的原型。重要的是,如UCL和其他地方的最新研究所示,同一類檢測器也可以有助於檢測重力是否是量子力。

研究負責人之一瑞安·馬什曼(Ryan Marshman)表示:「實際上,我們最初的目標是開發可探索非經典重力的裝置。但是,由於要花費大量精力來實現這樣的設備,之後我們發現檢查這種設備對測量非常弱的經典重力(如重力波)的功效非常重要,並發現它很有希望!」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https://scitechdaily.com/tabletop-quantum-experiment-4000x-smaller-than-current-devices-could-detect-gravitational-waves/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利用發現引力波的原理來挖石油,量子設備的商業化趨勢已現
    日前,來自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科學家們製造出了一臺「量子重力儀」設備。這臺 1 立方米大小的設備使用冷銣原子云作為傳感器,感知重力的微弱變化,從而對重力進行高精度的測量,可能在日後被用於石油、天然氣和礦產的探測。
  • 量子冰箱、量子鑽石、量子音樂……這些「搞笑」研究是認真的嗎?
    這類似於傳統冰箱中的製冷劑,從冷循環膨脹為氣體,熱循環壓縮為液體。但由於量子超導冰箱中的工作物質是超導體,「實際上是庫珀對解對並變冷,當你在非常低的溫度下緩慢地施加磁場時,以目前最先進的冰箱為基準,這種量子冰箱會進一步冷卻。」曼尼坎丹說。當你用廚房裡的冰箱來儲存牛奶和蔬菜時,研究人員會在超導量子冰箱裡放些什麼呢?
  • 第一次,在人體大小的物體上測得量子漲落
    為了保護LIGO不受外部噪聲的幹擾,從而更好地識別出由引力波產生的這種極其微妙的變化,LIGO的研究人員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來儘可能地排除這些擾動。雷射中的量子漲落就是一種可以產生輻射壓力的量子噪聲,這種壓力能對物體產生衝擊。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想要知道,LIGO是否靈敏到能感受到這種更微小的效應,即在LIGO雷射器的光子中所產生的量子噪聲。
  • 墨子量子獎解讀:從引力波探測中的壓縮光到光原子鐘
    獲獎理由:憑藉他們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的突破性成就,特別是在開發極其穩定和精確的光學原子鐘方面的成就。 本文按照作者理解,評介獲獎科學貢獻以及相關研究領域。 1.用壓縮光探測引力波 這是引力波探測中的量子噪聲問題。
  • 引力波探測,一種證明量子理論的方式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古老的預言之一——引力理論認為,時空是一個因物質和能量的存在而彎曲和彎曲的結構——是宇宙中加速的質量在空間結構中產生漣漪:引力波。但是愛因斯坦關於重力的概念仍舊是經典的,如:圖片來源:NASA/索諾馬州立大學/奧羅拉 西蒙內。
  • 量子光力學
    2012年7月出版的PhysicsToday 雜誌刊登了維也納大學物理系的MarkusAspelmeyer教授、亞利桑那大學物理系與光科學學院的PierreMeystre教授和加州理工學院應用物理系的KeithSchwab教授關於量子光力學的特寫文章.摘譯如下: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用槓桿撬動整個地球.
  • 探測空間引力波,「太極一號」來了
    至此,粒子標準物理模型所預言的61種基本粒子幾乎都已找到,除了目前唯一的例外——引力子。科學家們認為,引力波是由引力子組成的,引力子則是證明宇宙大爆炸起源的關鍵。目前,人類可見物質僅佔宇宙總量的不足5%,即粒子標準物理模型能解釋的物質;95%以上是至今仍籠罩著神秘面紗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 重力傳感器工作原理_重力傳感器作用
    重力傳感器簡介   新型屬傳感器技術,它採用彈性敏感元件製成懸臂式位移器,與採用彈性敏感元件製成的儲能彈簧來驅動電觸點,完成從重力變化到電信號的轉換。目前絕大多數中高端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內置了重力傳感器,如蘋果的系列產品iphone和iPad,Android系列的手機等。重力傳感器在手機橫豎的時候屏幕會自動轉,在玩遊戲可以代替上下左右,比如說玩賽車遊戲,可以不通過按鍵,將手機平放,左右搖擺就可以代替模擬機遊戲的方向左右移動了。
  • 一文看懂:重力、引力、引力子、弦理論、圈量子引力論之間的關係
    重力&引力說到重力,其實就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的一種,而牛頓對萬有引力的解釋是,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有一根看不見的線,那這個解釋顯然是不能讓人滿意的,所以呢物理學家就花了數百年的時間,都一直在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遺憾地告訴大家,目前的科學家還沒有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來解釋引力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無數的科學家都把這個問題視為目前物理學界的終極問題,雖然到現在還沒有標準答案
  • 重力傳感器的原理及應用
    應用:   1、通過重力傳感器測量由於重力引起的加速度,可以計算出設備相對於水平面的傾斜角度。通過分析動態加速度,你可以分析出設備移動的方式。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你會發現光測量傾角和加速度好像不是很有用。但是,現在工程師們已經想出了很多方法獲得更多的有用的信息。   2、加速度傳感器可以幫助仿生學機器人了解它現在身處的環境。
  • 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星「太極一號」上...
    「目前國內長期研究靜電懸浮加速度測量技術的單位中,華中科技大學參與了另外一個計劃——『天琴計劃』,而510所也是國內最優秀的團隊之一,參與了中國科學院的『太極計劃』。」「2008年實現了克服1G重力的六自由度地面穩定懸浮,我們所這項技術當時屬國內首創,測量精度是地球重力加速度的一億分之一。」負責引力參考傳感器靜電懸浮加速度計控制系統研製的510所陳光鋒博士解釋,「靜電懸浮加速度計上天前,首先要做地面懸浮驗證,關鍵先要『浮』起來。」「敏感結構中的檢驗質量塊與上下左右的間隙僅20微米,讓它在幾十微米的空間內穩定懸浮,這就是陳光鋒的本事!」毛俊程說。
  • 量子物理學從新定義黑洞的存在
    量子物理學從新定義黑洞的存在。幾十年來,黑洞被認為是由一個巨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形成的。黑洞的體積十分微小,只是太空中的一個點——就像地球被壓縮成像花生米大小的一個球體——被稱為奇點。圍繞著這個奇點的是一個無法偵測到的事物視界,又稱黑洞視界,它產生的引力場極為強勁,以至於任何物質和輻射在進入到黑洞的視界(臨界點)內,便再無力逃脫。
  • 量子測量用什麼「量」?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19年首次報導了在矽晶片上製造量子傳感器,實現對磁場的精密測量,器件結構緊湊,功耗較低,在量子傳感器和CMOS技術的結合方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中科大2019年首次實現50納米空間解析度的高精度多功能量子傳感,為高空間解析度非破壞電磁場檢測和實用化的量子傳感打下了基礎,可用於微納米尺度電磁場及光電子晶片的檢測。  對於量子測量的定義,一直存在著爭議和疑問。
  • 《自然》:研究人員開發出製造膠體鑽石的方法
    自1990年代以來,膠體鑽石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夢想,它可以使光波在計算中像電子一樣有用,並有望在其他許多應用中使用。膠體鑽石的想法是幾十年前提出的,但是過去沒有人能夠可靠地生產出這種結構。現在,科學家們設計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來使膠體可靠地自組裝成金剛石結構,從而可以廉價、可擴展地製造這種結構。該最新研究發現論文,題為:「膠體鑽石」,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
  • 《自然》雜誌:量子納米金剛石有助於更早發現某些危害極大的疾病
    研究團隊正在努力使新技術適應未來幾個月測試新冠病毒和其他疾病的需求。下一步的關鍵是開發一種手持設備,該設備可以「讀取」結果,因為該技術是在實驗室使用顯微鏡證明的。研究人員利用精確瑕疵製造的納米金剛石的量子特性。鑽石的高度規則結構中的這種缺陷產生了所謂的氮空位(NV)。這種氮空位中心具有許多潛在的應用,從用於超靈敏成像的螢光生物標記到量子計算中的信息處理量子位。 氮空位中心可以通過發出明亮的螢光來發出抗原或其他靶分子的信號。
  • 「量子壓縮」升級LIGO 每周都能發現新引力波
    研究人員安裝「量子真空壓縮器」。圖片來源:麻省理工學院網站   2015年9月,位於美國的雷射幹涉重力波觀測儀(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驗證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百年猜想」,人類天文學開啟了「引力波時代」。  日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聯合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撰文披露,他們為LIGO安裝了名為「量子真空壓縮器」的神秘武器,使其探測能力顯著提升。
  • 物理學家已經證明,量子波動會影響宏觀物體
    在熟練的實驗人員的手中,光可用作非常精確的測量探針。但是,光的量子性質對此類測量的精度提出了固有的限制。《自然》雜誌刊發的論文稱,使用雷射幹涉儀重力波天文臺(LIGO)進行的實驗已克服了這一限制。兩者的結合稱為量子噪聲,它限制了微小力和位移的測量精度。使用自然發生的量子態可以實現的任何測量的最高精度稱為標準量子極限(SQL)。SQL是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直接結果,該原理指出不可能以無限的精度同時測量對象的位置和動量。電磁場可以用數學方式描述為一組兩個振蕩分量:一個分量與波的振幅有關,另一個與波的相位有關。兩者的波動也遵循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 90後科學家回國創業,開發光量子極限傳感器,性能提升數萬倍!
    現在,新型光量子極限慣性傳感器的誕生,有望用極低的成本實現優於現有 IMU 數萬倍的性能,同時可以更好地控制噪聲幹擾和信號解釋,進而給終端應用帶來新一輪變革。「我們現在做的矽基晶片光量子極限傳感器及其背後積澱的基礎物理原理研究,算是全世界最好的,不加之一。」 青年科學家羅傑非常自信地對 DeepTech 說道。
  • 丹麥研究人員開發出廉價的光學氨傳感器
    導讀:近日,奧爾胡斯大學和DTU的光子學研究人員與化學家和化學工程師合作,開發了一種新的傳感器系統,該系統可顯著減少丹麥的空氣汙染。這是一種基於現代電信技術的集成光學傳感器,通過使用雷射,氣體傳感器和空心光纖來測量空氣中的氨氣濃度。
  • 研究人員開發出的晶片可用於構建未來的量子模擬器
    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晶片,如果有資金支持,可以擴大規模,用於構建未來的量子模擬器。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具體來說,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厚度不到人類頭髮十分之一的納米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