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壓縮」升級LIGO 每周都能發現新引力波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研究人員安裝「量子真空壓縮器」。圖片來源:麻省理工學院網站

  2015年9月,位於美國的雷射幹涉重力波觀測儀(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驗證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百年猜想」,人類天文學開啟了「引力波時代」。

  日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聯合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撰文披露,他們為LIGO安裝了名為「量子真空壓縮器」的神秘武器,使其探測能力顯著提升。據麻省理工學院官方報導,今年4月以來,在該設備的「加成」下,LIGO已經數十次捕獲引力波信號。

  量子噪聲幹擾LIGO測量

  LIGO使用「L」型的探測器來感知引力波。每個探測器由兩個2.5英裡(約4公裡)長、相互垂直的「長臂」——真空管組成。光源發射一束雷射,經過分光鏡後分成兩半,各自進入一條長臂,並通過其末端的反射鏡反射後原路返回。

  根據雷射幹涉原理,這兩束同時返回的雷射將相互抵消,探測器接收不到信號。但當引力波撞擊地球時,它會扭曲時空——短暫地使LIGO「一條胳膊長、一條胳膊短」,這種有節奏的拉伸和擠壓變形一直持續到引力波通過為止。此時,兩束雷射無法同時返回,不會相互抵消,探測器將接收到返回的閃光信號。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正如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論文主要作者瑪吉·謝所說,雷射並非連續的光流,而是由單個光子組成的嘈雜列隊,每個光子都受到真空波動的影響。光子平均「準時」到達探測器,但有些很早,有些很晚,形成一條有一定寬度的「鐘形曲線」。

  當引力波經過時,LIGO手臂的長度變化不到質子寬度的萬分之一。探測系統要足夠敏感才能準確測量雷射信號,這導致部分未準時到達的光子也會造成閃光,產生假的引力波信號,這就是所謂的「量子噪聲」。

  為了避免「報假警」,LIGO設定只有手臂長度變化超出量子噪聲範圍才判斷為引力波到來,這無疑限制了它對距離更遠、強度更弱的引力波探測。

  量子壓縮減小量子噪聲

  量子壓縮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概念,其基本思想是量子真空噪聲可以表示為沿相位和振幅兩個主軸的不確定性球。這個球體就像一個應力球,可以被壓縮。假如沿相位軸收縮球體,相位狀態的不確定性,也就是光子到達時間的不確定性將減小,但振幅狀態的不確定性,也就是光子到達數量的不確定性將增加。

  由於時間不確定性是LIGO量子噪聲的主要影響因素,所以,沿相位方向壓縮可以使探測器對引力波更加敏感。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從15年前就開始設計「量子真空壓縮器」,以揭示更微弱、更遙遠的引力波信號。2010年,早期的壓縮器在位於漢福德的探測器上進行測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之後,研究人員逐步改進「量子真空壓縮器」。其核心是一個光學參量振蕩器,它是一個蝴蝶結形狀的裝置,中心是一小塊晶體,四周由反射鏡包圍。雷射通過晶體原子時,其光子的振幅和相位將重新排列,以達到「壓縮」真空,減小光子到達時間波動的目的。

  安裝「量子真空壓縮器」後,LIGO的探測距離延長15%、超過4億光年,引力波的發現速度有望提高50%,達到每周都可能發現新引力波的階段。LIGO的「同事」、位於義大利的「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也已經安裝類似設備,探測距離提高5%—8%,引力波發現速度增加16%—26%。此外,壓縮器有助於精確定位引力波源的位置,方便天文學家進行後續觀測。

  麻省理工學院卡弗裡天體物理學與空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麗莎·巴索蒂透露,由於此次改進,LIGO的下一次升級可以將引力波探測速度提高5倍以上。 (

??

本報記者 胡定坤)

相關焦點

  • LIGO安裝神秘「武器」!每周都能發現新引力波
    量子壓縮減小量子噪聲量子壓縮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概念,其基本思想是量子真空噪聲可以表示為沿相位和振幅兩個主軸的不確定性球。這個球體就像一個應力球,可以被壓縮。由於時間不確定性是LIGO量子噪聲的主要影響因素,所以,沿相位方向壓縮可以使探測器對引力波更加敏感。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從15年前就開始設計「量子真空壓縮器」,以揭示更微弱、更遙遠的引力波信號。2010年,早期的壓縮器在位於漢福德的探測器上進行測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之後,研究人員逐步改進「量子真空壓縮器」。
  • 墨子量子獎解讀:從引力波探測中的壓縮光到光原子鐘
    獲獎理由:憑藉他們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的突破性成就,特別是在開發極其穩定和精確的光學原子鐘方面的成就。 本文按照作者理解,評介獲獎科學貢獻以及相關研究領域。 1.用壓縮光探測引力波 這是引力波探測中的量子噪聲問題。
  • 40千克的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一腳」,科學家首次發現宏觀物體量子波動 | Nature
    就拿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引力波為例:當時的引力波傳播到地球上時,只能讓北京到上海之間改變不到一個原子核的距離。這也是愛因斯坦預測100年後人類才找到引力波的原因。直到科學家們建造了LIGO之後,才讓發現引力波成為可能。任何一點微小的振動都可能把引力波造成的振動淹沒。所以科學家們想盡一切辦法,只為減小一切外界的幹擾因素。
  • 引力波探測,一種證明量子理論的方式
    當兩個相距13億光年的黑洞合併在一起時,相當於三個太陽質量的巨大物質轉化成了引力波的能量。他們以光速穿越宇宙,由位於華盛頓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兩個LIGO探測器捕獲,探測器交替地將雷射的路徑壓縮和拉伸了不到百分之一的質子。對這些信號的直接探測清楚地告訴我們,引力波確實在宇宙中傳播。圖片來源:從一個雙星黑洞合併B. P.
  • 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引力波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至此有關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得到了全部的驗證,發現它的是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1992年開始就在策劃,1999年底建成,中間有十幾年一直沒有什麼發現,直到2015年重新進行了升級。每幾個月就發現了一波,就像是一個巨型的直角尺,兩個垂直發射的是雷射通道,有3000米長,從頭跑到尾,可相當於是在操場跑十圈。
  • 利用發現引力波的原理來挖石油,量子設備的商業化趨勢已現
    因此,Bongs 教授也對重力儀在這些方面的優勢非常自豪:「這一設備令人興奮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將傳統重力測繪設備的檢測效率提高100倍,同時能讓我們看見目前所觀測不到的一些信息。這些改進背後的原因是(量子重力儀)能進行準確、無漂移的重力測量,並且能使用同一束雷射轟擊高度不同的兩朵原子云。這樣的操作能夠極大減少共模噪音。」
  • 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能看到引力波,其工作原理是什麼?
    幾年前,我們終於取得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直接檢測引力波。 儘管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在1915年提出的一項早期預測,但整整一個世紀才直接發現了它們。在狹義相對論發現之前,假定所有波都需要一種介質來傳播,例如水波或聲波。麥可遜(Michelson)構造了這樣的幹涉儀,其原理是地球以大約30 km / s的速度在圍繞太陽的太空中行進。由於光速為300,000 km / s,他預測他會看到幹涉儀產生的幹涉圖樣,該幹涉圖樣取決於設備相對於地球運動所對準的角度。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這一天,兩座分別設在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設施分別檢測到了這一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升級之後的LIGO設施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引力波探測領域靈敏度最高的科學設施之一。根據LIGO取得的數據估算,科學家們認為在這一黑洞合併事件的最後時刻,其產生的最強烈引力波釋放的能量瞬間幾乎相當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釋放能量總和的10倍。
  • 廈大選修課講授「引力波」 選修課人氣爆棚
    廈大將開設引力波相關講座  「這是大事件!」顧為民說,11日晚上,引力波被探測到的消息傳來,他興奮得不得了。此前,顧為民就關注過引力波的探測,引力波被發現確證意味著這個領域將有極大的研究空間。  「微信群裡,天體物理學的同行都在瘋轉這個消息。」
  • 官方解讀:LIGO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
    LIGO估算出這個雙黑洞併合最後時刻所輻射的引力波的峰值功率比整個可觀測宇宙的光度(單位時間釋放的電磁波能量)還高10倍以上。這個重大的發現意味著令人振奮的天文學新時代的到來,人類開啟了一扇觀測宇宙的全新窗口——引力波天文學。引力波:預言中的時空漣漪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由宇宙中例如緻密星體碰撞併合這樣劇烈變化的物理過程產生。
  • LIGO發現引力波 首證存在恆星級雙黑洞系統
    【天極網IT新聞頻道】多年以後,面對浩瀚星海大家將會回想起2016年2月11日,人類公開宣布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的那個夜晚;更會想起2015年9月14日,大自然賜予人類禮物的日子。
  • 電磁波和引力波
    1887年,赫茲在實驗室裡用一個簡單的高壓諧振電路第一次產生出電磁波【3】,用一個簡單的線圈便能接受到電磁波;2016年,美國的LIGO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4】,團隊的主要研究人員就有上千,大型設備雙臂長度4公裡,造價高達11億美元,見圖1。電磁波從預言到探測,歷時23年;引力波從預言到探測,歷時100年。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我們的徵途,在星辰...
    然而,誰又能想到,其實人類在面對浩瀚的宇宙時,從來都是只能遠觀而不可聆聽。望遠鏡越來越大越來越靈敏,卻僅僅讓天文學家「目明」而不能「耳聰」。人類認識的宇宙,一直是一片寂靜。2015年9月14日,一個不管怎麼看都十分平常的日子。然而在後世的歷史中,一定會如此記載:這一天,人類認識宇宙,又多了一種新的武器。
  • 研究人員用鑽石開發量子重力傳感器 大小僅為目前引力波...
    研究人員用鑽石開發量子重力傳感器 大小僅為目前引力波探測器的1/4000  Evelyn Zhang • 2020-07-17 11:00:57 來源:前瞻網
  • 引力波研究科學家:引力波究竟是如何被探測到的,為什麼值得我們淚...
    毫不誇張地說,未來由引力波探測帶來的新的發現,拿20個諾貝爾都輕輕鬆鬆。在後面的章節,我會具體提到引力波對物理各個方面的意義,為什麼我們願意花幾十億美元(甚至上百億),去研究、去探測一個看似和我們生活沒什麼關係的東西。但是在本節,我很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它的意義,我想講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一個你我都參與其中的故事,一個我們這代人都值得驕傲的故事。
  • 引力波背後的華人科學家,用通俗語言讓你秒懂其意義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下面這個,廣義相對論的驗證:廣義相對論的實驗驗證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已經毋庸置疑,但是,作為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重要預言——引力波,卻遲遲沒有發現。把廣義相對論作為人類科學聖經的科學家們上火了,他們堅信,引力波是一定存在的,為了探測到這個引力波,幾代科學家們做出了很多嘗試和努力(這個具體我們後面章節再說)。那麼這個神秘的引力波,到底是啥玩意呢?
  • 量子光力學
    / √Hz).30多年來的引力波探測研究表明:引力波天文學是可能的;宏觀物體在量子極限下的測量和操縱也是可能的.後者已越來越吸引了諸如固態物理、量子信息等不同領域的許多研究人員來尋找大型機械物體在實驗上的量子行為.
  • LIGO新發現最小黑洞?人類專屬聰明基因被證實
    Hurt (IPAC)近日,《天體物理期刊通訊》上刊登了一篇基於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歐洲的Virgo探測器研究報告:科學家探測到一個2.6倍太陽質量的天體和一個23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GW190814事件),最終形成了約為2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新形成的黑洞距離地球約8億光年。
  • 引力波是怎麼發現的_引力波有什麼實際意義(引力波對人類的意義)
    過去近百年中,廣義相對論的其他預言如光線的彎曲、水星的近日點進動以及引力紅移效應都已獲證實,唯有原初引力波因信號極其微弱,技術上很難測量,而一直徘徊在天文學家「視線」之外。劍橋大學博士、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CITA國家研究員」馬寅哲認為,原初引力波的發現是支持廣義相對論的又一有力證據,相對論所預言的所有實驗現象全部被驗證,實驗與理論符合得都很好。
  • 智慧超洋:《引力波》(四十七)
    當「引力波」處於萌芽之態時,機遇與挑戰並存,沒有預見它未來的人,甚至直接否認它的存在。就像是剛開始創業的公司,可能會在發展的道路上遇到許多阻礙,為此,我們要有發現機遇、抓住機遇的洞察力和決心,堅持到底,敢拼敢闖才能成功。引力波的發現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成就,但是在LIGO項目中,還有更多精密儀器的研發,更多公式的運算,更多人員的相互配合,如此複雜而又如此成功的協作,本身就堪稱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