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我們的徵途,在星辰...

2020-12-11 虎嗅APP





海倫·凱勒自幼耳目不通,生活在無盡的黑暗與寂靜中。她體會到視聽感官被剝奪的痛苦,所以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貴,寫下了傳世之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感動無數人。


然而,誰又能想到,其實人類在面對浩瀚的宇宙時,從來都是只能遠觀而不可聆聽。望遠鏡越來越大越來越靈敏,卻僅僅讓天文學家「目明」而不能「耳聰」。人類認識的宇宙,一直是一片寂靜。


2015年9月14日,一個不管怎麼看都十分平常的日子。然而在後世的歷史中,一定會如此記載:這一天,人類認識宇宙,又多了一種新的武器。從此,人類不再只用眼睛去看,面對宇宙,更是洗耳恭聽。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兩個叫做高新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引力波探測器,在一個寧靜的夏夜,搜尋到了一陣時空的漣漪。隨之載入史冊的,也有這串漣漪的名字:GW150914,在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的引力波。


當然,在後世的考古學家考據這段歷史時,也許早就記不清,這是在十幾億光年外,兩個分別為29倍太陽質量和36倍太陽質量的超恆星級黑洞併合產生的信號;也大概不會記得併合發生在北京時間下午5:51;或許早就已經忘卻,這個信號在從20Hz躍升到150Hz的併合頻率時只用了不到0.2秒的時間;更甚至,連它是來自南天球這一點都會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腦洞開得再大一點,也許未來的科學家早就用更高效的方法探測或產生引力波,以至於用雷射幹涉探測引力波這樣的想法顯得如同史前時代一般。


然而,他們一定會仔細玩味,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引力波信號的那一年,恰恰是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的一百周年整;而宣布這一探測的年份,又恰恰是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推導得出引力波的一百周年。



引力波——跨越百年的追尋


1915年,愛因斯坦用那美妙的場方程道出了引力的奧秘——時空命令物質如何運動,而物質引導時空如何彎曲。愛因斯坦很自然地就聯想到,當物質在時空中運動時,時空會如何隨之改變呢?很快,他就得到了一個他稱之為引力波的數學解。當一列引力波向你迎面走來時,你會忽而又高又瘦,忽而又矮又胖,並且循環往復——當然,這個變化實在是非常的微小,所以愛因斯坦很快就斷言,引力波無法被探測到。



廣義相對論還預言出各種千奇百怪的東西來,最有名的大概就屬黑洞了。愛因斯坦對於黑洞很是花了一番時間研究,然而對於他而言,這些研究就好像是報紙上的趣味問答,好玩,有趣,有著智力的挑戰,但同時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自始至終,愛因斯坦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地相信過在真實的宇宙裡會存在黑洞這樣的東西。



GW150914卻恰恰以5個標準差以上的顯著水平確認GW150914是一個真實的信號。上面的圖片意味著,兩個黑洞在併合前——也就是引力波的頻率差不多達到150赫茲時——相距僅僅幾百公裡。在這麼大的質量下靠這麼近還能不發生併合的,只有黑洞了。


正如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的所長布魯斯·艾倫所說,「愛因斯坦當初認為引力波太過微弱而無法探測,並且他從未相信過黑洞的存在。不過,我想他並不介意自己在這些問題上弄錯了。」


在廣義相對論提出之後一個世紀,它的幾個重要預言意義得到了認證。即使在黑洞併合這樣極強的引力場條件下,觀測得到的引力波演化也和廣義相對論的預言高度吻合。在現代物理學裡,很少能看到這樣一個理論經歷百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了。


對雙星併合信號的搜索,定量地顯示了同噪聲起伏產生的背景相比,GW150914是多麼地罕見。這一搜索可以斷定由噪聲偽裝成GW50914是極端罕見的——少於每兩萬年一次——這一數值等同於高於五倍標準差的探測顯著性。


眾裡尋他千百度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引力波,便是這樣,來無影,去無蹤。它就好像是鐵掌水上漂的輕功高手,縱使自身攜帶著巨大的能量,也能做到踏沙無痕。正因為此,引力波的測量才如此困難,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學家。


這個原因還得從引力的性質說起。對初中物理萬有引力公式稍作回憶,就可以想起所謂的萬有引力常數G,其數值是:



這一極其微小的數字意味著,相比其他三種基本作用力,引力實在是太微弱了。我們不妨把時空想像成一根彈簧,時空中的質量變化會導致彈簧的伸縮。但是由於引力常數太過微小,所以時空這根彈簧非常之硬,以至於其改變量極難察覺。即使施加巨大的能量也僅僅能夠改變分毫。


這是引力波的極大的優點,卻恰恰也是引力波最大的缺點。


說它是優點,是因為它極少與物質相互作用,所以阻隔得再厚的牆壁在引力波面前都如同透明一般。反觀傳統意義上的天文觀測手段,一般都使用不同光子作為觀測媒介。而光子卻很容易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舉個例子,太陽核心區域發出的光子在太陽內部不斷地被吸收——輻射——吸收——輻射,平均來說,需要花上一百萬年時間才能走到太陽表面。所以,當我們觀測到來自太陽表面的光子時,我們是沒有任何辦法直接探究太陽中心的情形的。


引力波則不然,它率性至極,一旦產生,便乘興而來,似乎什麼都阻擋不住它的步伐,因此它包含著源的中心區域最核心的信息。可是,引力波的「率性」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核心信息的同時,也讓探測極為困難。


目前的LIGO幹涉儀由兩條分別長達四公裡並且互相垂直的幹涉臂構成。沿著每條臂傳播的雷射束在末端反光鏡處被反射。當引力波經過時,時空的伸縮導致一條臂長變長的同時另一條臂長變短。當兩條臂的長度變得不同時,雷射束在兩臂傳播時間不再相同,也就是說兩束雷射束的相位不再同步,於是所謂的幹涉條紋產生了。經過數年升級工作的高新LIGO,能檢測出引力波所引起的小於質子直徑萬分之一尺度的變化量來。



再看一下這一次探測到的GW150914,其釋放出的峰值功率要比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星系的光度總和的十倍還要多,如此巨大的能量意味著雙黑洞系統在短短的一秒鐘之內將重達3倍太陽質量的物質通過質能方程E=mc 2轉化成了巨大的能量。要知道,太陽——這對人類而言無比巨大的能量源——每秒鐘也不過是吧40億千克的物質轉化為能量。兩相比較,可謂懸殊巨大!


如果併合過程中釋放的所有能量以可見光的形式輻射出來,那麼即便它發生在10多億光年之外,它仍將在一瞬間比滿月更耀眼!可是如此巨大的能量,在經過地球時,卻僅僅耗散了10負17次方焦耳的能量,相當於一個X射線光子的能量。縱是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飲之,引力波的探測之難,亦不難想見。


引力波探測,是終點,更是起點


引力波的探測,是長達一個世紀物理學家夢幻的達成,是上千科學家數十年辛勤付出的回報,它意味著一個終點。但同時,它更是一個起點。第一次直接探測引力波,僅僅是一個偉大時代的開端。


引力波的意義,不僅僅是驗證廣義相對論,更對天文探測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在正式運行之前,幾乎沒有人會相信第一個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會是雙黑洞併合,而且是質量如此之大的黑洞雙星。通過這一次觀測,我們知道了數十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是可以存在的,這意味著其前身星必定金屬含量比較低,同時星風比較弱。我們還可以限制這類事件的發生率,並且預測下一次科學運行時能有多少個探測結果。這一切,都無法通過傳統的電磁波天文學得到。


事實上,引力波不光具備視覺所不能及的信息,其與人的聽覺還有另一種異曲同工之妙:正如堵住一個耳朵,人就無法分辨聲音的來源,只靠一個引力波探測器,也無法確定緻密雙星併合的信號。而現在測量緻密雙星併合信號的天空來源的方法,正如同人的聽覺一樣,靠到達兩個耳朵的時間差,和到兩個耳朵的信號的強弱比決定。因此,以地球為腦袋,引力波探測器為耳朵,LIGO的科學家們架設起了一座傾聽宇宙的招風巨耳。


引力波探測器通過信號到達不同探測器的時間差來確定信號的空間位置(LSC/Virgo)。一個世界的長跑接力抵達了終點,但是一個新的時代,才剛剛悄然開啟。


作為一個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有幸出生在這個時代,見證這一偉大的歷史性突破,更重要的是親身參與進這樣的歷史進程,我感到三生有幸。然而,哪怕你不是物理學家,一樣可以為搜索引力波做貢獻!



引力波的種類有很多,LIGO的科學目的除了探測來自緻密雙星併合的信號外,也會搜索來自銀河系內的中子星的連續信號。這個搜索由於需要大量計算資源,哪怕用上LIGO自己的超級計算機也不夠,所以常年徵求志願者貢獻CPU時間,只需要登錄http://www.einsteinathome.org/,你就可以下載Einstein@Home的程序,用你電腦的閒暇時間的空餘CPU,處理來自LIGO的數據,搜索時空的漣漪。



無盡的自然之謎正在徐徐展開。我們的徵途,在星辰大海!


相關焦點

  • 官方解讀:LIGO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
    我們在此報告愛因斯坦理論預言的兩個重要科學突破: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和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碰撞與併合。圖1(取自論文圖1):LIGO漢福德(H1,左)和利文斯頓(L1,右)探測器所觀測到的GW150914引力波事件。該圖展示了在兩個LIGO探測器中觀測到的由該事件產生的引力波「應變」(見下文)如何隨時間(秒)和頻率(赫茲)變化。
  • 引力波研究科學家:引力波究竟是如何被探測到的,為什麼值得我們淚...
    業內普遍認為引力波將在4年內被探測到,同學們啊,才四年,其實就算預計的四年內探測不到,那引力波被探測到也是這個時代要發生的事情。作為恰巧生處於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為這個時代而驕傲,為人類而驕傲,為地球生命而驕傲。這個時代的地球人類,代表著地球生命,可以驕傲地宣布:我們不再失明,我們看到了,我們看到了那第二種光!這裡想插一句,小時候特別喜歡看聖鬥士。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這一天,兩座分別設在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設施分別檢測到了這一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升級之後的LIGO設施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引力波探測領域靈敏度最高的科學設施之一。根據LIGO取得的數據估算,科學家們認為在這一黑洞合併事件的最後時刻,其產生的最強烈引力波釋放的能量瞬間幾乎相當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釋放能量總和的10倍。
  • 探測引力波已從公式發展到網絡 或帶來科技革命
    百年引力波的魅力  10月16日,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對外發布一項重大發現,我國南極巡天望遠鏡追蹤探測到首例引力波事件光學信號。另外,我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望遠鏡在此次引力波事件發生時,成功檢測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區。
  • 探測空間引力波,「太極一號」來了
    如果以水面來比喻時空,引力波就可以看作是時空的漣漪。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2月,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宣布,LIGO(雷射幹涉儀)探測器觀測到了引力波發出的撞擊聲,人類由此第一次聽到了來自外太空的問候——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
  • 中國第一顆空間引力波探測衛星定名:太極一號
    8月31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也是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現在,這顆衛星終於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太極一號」。
  • 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能看到引力波,其工作原理是什麼?
    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的鳥瞰圖,位於比薩(義大利)附近的卡西納。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是一個巨大的麥可遜雷射幹涉儀,臂長3公裡,與雙4公裡LIGO探測器相得益彰。這些探測器對距離的微小變化很敏感,這是特定頻率範圍內引力波振幅的函數。
  • 兩個黑洞的合併,讓我們探測到了引力波
    非常幸運的是,人類最終還是探測了引力波,怎麼探測呢? 這藉助於一種技術,也就是雷射幹涉測量技術。 2015年9月14日,人類第一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信號。 因為是在那一天探測到的,所以我們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做GW150914,這裡展示的就是這個信號的數據。
  • 仰望星空——文科生的引力波
    為了搞清楚引力波的產生、探測過程,尤其是各種專業術語的理解,還有我國在這次引力波探測過程中的助力,以及探測引力波這件事對我們公眾到底有什麼意義?本著對自己負責、對公眾負責的態度,東方學姐參加了清華大學於10月17日舉辦引力波成果發布會,通過專家的解讀以及個人通宵惡補學習,終於對引力波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
  • 引力波百年預言成真:傾聽宇宙的「聲音」
    在這位大科學家提出引力波的預言百年之後,科學家11日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人類第一次能夠「聽」到宇宙的「聲音」。當天在華盛頓召開的記者會上,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OGO)科學家現場播放了來自宇宙的「聲音」。  這個聲音源自於13億年前一個雙黑洞系統的合併。正如LIGO項目組發言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家加布裡埃拉·岡薩雷斯所言,那時「多細胞生物才開始在地球上擴散」。
  • 「量子壓縮」升級LIGO 每周都能發現新引力波
    圖片來源:麻省理工學院網站   2015年9月,位於美國的雷射幹涉重力波觀測儀(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驗證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百年猜想」,人類天文學開啟了「引力波時代」。  日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聯合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撰文披露,他們為LIGO安裝了名為「量子真空壓縮器」的神秘武器,使其探測能力顯著提升。
  • 日本神岡引力波探測器加入LIGO和Virgo 在全球範圍內搜尋引力波
    日本神岡引力波探測器加入LIGO和Virgo 在全球範圍內搜尋引力波  Emma Chou • 2019-10-06 15
  • LIGO安裝神秘「武器」!每周都能發現新引力波
    科技日報記者 胡定坤2015年9月,位於美國的雷射幹涉重力波觀測儀(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驗證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百年猜想」,人類天文學開啟「引力波時代」。根據雷射幹涉原理,這兩束同時返回的雷射將相互抵消,探測器接收不到信號。但當引力波撞擊地球時,它會扭曲時空——短暫地使LIGO「一條胳膊長、一條胳膊短」,這種有節奏的拉伸和擠壓變形一直持續到波通過為止。此時,兩束雷射無法同時返回,不會相互抵消,探測器將接受到返回的閃光信號。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墨子量子獎解讀:從引力波探測中的壓縮光到光原子鐘
    1.用壓縮光探測引力波 這是引力波探測中的量子噪聲問題。對用來探測引力波的雷射幹涉儀,Carlton Caves分析了海森堡不確定關系所帶來的測量精度極限,並且提出了用壓縮光來克服這個極限。這個方法已經被探測引力波的雷射幹涉儀實際採用,而且最近已經發揮了作用。
  • 愛因斯坦都不敢想像,我們真的探測到了引力波!
    因為引力波的效果極其微弱,100年前的愛因斯坦認為引力波在任何能想像的情況下都可以忽略。50年以前,實驗物理學家Joe Weber勇敢的開拓了引力波探測的先河。40年前,天文學家Hulse和Taylor發現了脈衝雙星,間接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25年前,物理學家Drever, Thorne和Weiss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開始建造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
  • LIGO發現引力波 首證存在恆星級雙黑洞系統
    【天極網IT新聞頻道】多年以後,面對浩瀚星海大家將會回想起2016年2月11日,人類公開宣布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的那個夜晚;更會想起2015年9月14日,大自然賜予人類禮物的日子。
  • 什麼是引力波?它是怎麼被發現的?
    03 探測時空漣漪在廣義相對論問世100年後,引力波研究終於取得了第一次成功。美國科學家潛心鑽研數十載,建成了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
  • 電磁波和引力波
    那麼,既然引力波和電磁波都是「波」,我們就來比較一下這兩個「兄弟」,以此加深大家對這次引力波探測事件的理解。從赫茲實驗到LIGO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於1865年預言電磁波;愛因斯坦於1916年預言引力波。
  • 探測到引力波的意義
    【科學家發現引力波 霍金:是科學史上重要一刻】  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引力波提供看待宇宙的嶄新方式,發現它們的能力,有可能使天文學起革命性的變化。這項發現是首度發現黑洞的二元系統,是首度觀察到黑洞融合。」
  • 從引力波到伽馬暴探測——記在GECAM衛星發射之時
    在此之後的四百年間,天文望遠鏡技術取得長足發展,現在望遠鏡的觀測能力早已非當初可比,除了對「光」的觀測的革命性的發展,探測範圍也從最初的可見光波段擴展到了射電、微波、紅外、紫外、X射線、乃至伽馬射線的各個電磁波段,更大的飛躍是把人類認識宇宙的媒介從一種增加到四種,這四種媒介被稱為宇宙的「信使」,把來自遙遠的宇宙深處的天體信息帶給我們,它們是:電磁波(含可見光)、中微子、宇宙線和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