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聽到宇宙的聲音?兩個黑洞的合併,讓我們探測到了引力波

2021-01-07 騰訊網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胡一鳴演講實錄:

如果大家關注科技新聞,應該都知道,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研究黑洞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

他們分別通過理論研究和天文的觀測證明了黑洞的存在。

什麼是黑洞呢?

黑洞是宇宙中最為緻密,也是引力場最強的天體,以至於連光都無法逃出它的魔爪。

如何製造一個黑洞?

就是把腳下的地球努力的壓縮、壓縮、再壓縮,壓縮到桌球那麼大,就可以得到黑洞了,當然這是一個很小的黑洞。

我們今天可以研究強引力、黑洞等,這些都歸功於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它給我們提供了數學工具,可以去描述黑洞、描述引力。

當然,我們指導的研究生如果想上好廣義相對論這門課,需要花一個學期的時間,我們今天只有20分鐘的時間。

請允許我把廣義相對論濃縮成一句話: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而反過來,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

太陽具有很大的質量,它會把附近的時空彎曲起來

在彎曲的時空中,運動的地球走的不再是直線,而是在不停繞著太陽打轉

類似的,地球也會把它附近的時空彎曲起來,所以月亮也在不斷地繞著地球轉

自從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以來,有許多科學家因為與之相關的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特別是到21世紀,也不過是過了20年的時間,已經有6項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與廣義相對論有關的研究。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是,最近4年就有3項諾獎是與廣義相對論有關的。

因此,當我們今年知道又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與廣義相對論有關的研究後,一些同事在微信群裡開玩笑,說感覺愛因斯坦在1915年出了一本習題集,誰能做對一道題目,誰就可以去領一個諾貝爾獎。

如果要問這本習題集裡哪道題最有挑戰性、分值最大,我想很多物理學家的回答都是引力波

什麼是引力波呢?

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當它過來時,它會改變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

地球和太陽之間有著1.5億公裡的距離,當引力波過來時,這個長度會發生一個非常微小的變化,多小呢?

大概是一個氫原子的大小,所以這個探測非常困難。

1916年,也就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年,他就推導出了引力波並發表了論文。

但是在那篇論文的結尾處,他還寫了一行小字:引力波是如此微小,以至於在任何可以想像的、合理的物理場景下,人類都不可能探測到引力波。

這就好像是出這本習題集的老師都認為這道題目解不出來。

引力波怎麼測?

非常幸運的是,人類最終還是探測了引力波,怎麼探測呢?

這藉助於一種技術,也就是雷射幹涉測量技術

簡單來說,就是打出一束雷射,並且讓它在分束器的地方一分為二,一束雷射向前走,另一束向旁邊走,它們同時走過相同的距離,大概4公裡。

對面放著一面反射鏡,它就往回走,兩束光在分束器的地方又合二為一。

光具有一種特性,就是幹涉,如果我在旁邊放置一面探測器,這時是什麼信號都看不到的,這邊看到的是全部黑暗的景象

如果有引力波過來,就會不一樣了,因為引力波會改變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雷射到鏡子之間的距離會發生改變

因為距離發生了改變,向前走的雷射與向旁邊走的雷射經過的路程不一樣,當它們合二為一時,它們不是完美地相消。

一部分光會照到探測器上,探測器記錄到一會亮、一會暗的數據,就反映出了引力波的效果,我們可以藉此測量引力波信號。

是誰發出引力波?

引力波可以由很多系統產生出來,比如我在臺上走來走去,手揮來揮去,也可以產生引力波,但這樣的引力波是非常小的。

什麼樣的系統輻射出的引力波可以被探測到呢?一定是質量非常大,速度非常大才可以。

比如兩個黑洞如果互相繞轉,就會產生引力波,它們互相繞轉,頻率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強。

向外走的引力波以光速向前進,經過漫長的旅行後終於到達地球,到達探測器,並且會改變物體間的距離,在一個方向上會擠壓,在另一個方向上會拉伸,留下可觀測的效應。

2015年9月14日,人類第一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信號。

因為是在那一天探測到的,所以我們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做GW150914,這裡展示的就是這個信號的數據。

地面上有兩個探測器同時記錄到了數據,吻合程度非常高,讓我們確信它的來源是兩個黑洞的併合。

2015年底,人類一共看到了三次引力波事件,也就是說有三對黑洞發生了併合,並且被地面的探測器探測到了。

現在,隨著探測器靈敏度的不斷提高以及探測時間的不斷累計,我們探測到的事件數也在不斷增加,目前一共有50個事件

天琴計劃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引力波天文學時代

在這之前,人類觀測宇宙,只能夠通過電磁波等傳統手段,我們能看到的是一些圖像,沒有聲音,就像看無聲電影一樣。

而這個手段的開啟,讓人類可以打開「宇宙電臺」,傾聽宇宙的聲音。

2017年,我做了一個決定:回國加入"天琴"團隊。為什麼呢?

因為我意識到在愛因斯坦留下的這道題目——引力波探測裡,還有第二個小問,這個問題是:如何探測低頻的引力波信號

低頻的引力波探測與高頻的探測有區別嗎?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展示一下,我手中是一個彈簧,把它拉開,讓它這邊振動起來,就得到了一個波長和彈簧長度一樣的波

如果振動加快,頻率增加,這個長度之中就會有兩個波,甚至是三個波,對應的,它的波長就會減小,換句話說,頻率越高,波長也就越短

雷射幹涉測量技術測量引力波時,它的工作最敏感的範圍就是當引力波的波長和探測器的尺寸差不多的時候。

地面上的探測器大概是4公裡,可以探測一些比較高頻的信號。

如果想觀測更低頻的信號,甚至是波長遠遠超出地球的尺寸時,就不能在地面上製造這樣的探測器了,只能把這個探測器放到空中,在空間實現引力波探測。

"天琴計劃"就準備做這樣一件事情:發射幾顆衛星到空中,然後用雷射把它們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巨大的、像豎琴一樣的引力波探測器,靜靜地等待著引力波來撥動"天琴"的琴弦。

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具體要怎麼做?

理論上講,好像很簡單的樣子,只需要發射幾個質量塊,把它們放到距離地面十萬公裡的高度。

當然在這個位置上還是有很多幹擾的,比如太陽會吹來太陽風,地球會造成地磁場幹擾。

我們希望這些質量塊只受引力的作用,所以我們要製造一個盒子把它們保護起來,不讓它們受各種幹擾的影響。

有了這樣一個穩定的平臺後,我們還要精密測量這些質量塊之間的距離變化,就要藉助空間雷射幹涉的方法來實現。

這些問題,說起來很容易,但真要實現起來,那可是難上加難了。

幸好我們有一個非常靠譜的實驗團隊,所以作為一個引力波天文學家,我就可以放心把實驗的難題交給他們,我只需要研究"天琴"能夠看到哪些引力波源

我怎樣研究這項課題呢?

很簡單,只要我知道這幾個質量塊之間的距離、它們的殘餘加速度和距離測量精度後,就可以畫出一個靈敏度曲線

什麼叫靈敏度曲線呢?

它表示著不同頻率上,噪聲強度的高低

再將引力波信號疊加到這張靈敏度曲線上,當信號高於靈敏度曲線時,大致上可以認為這個信號能夠被探測到。

地面的探測器可以測量兩個黑洞的併合,這個過程,兩個黑洞越轉越近,越轉越快,頻率在增加。

反過來,把時間往回倒退,一年、甚至十年的時間,是不是它的頻率會更低?

我們研究發現,這個時候,它的頻段正好落到"天琴"工作的範圍,所以我們可以在它併合前一段時間實現探測,這樣的探測比地面的探測有趣多了。

在地面上探測到雙黑洞併合信號後,地面的探測器會告訴天文學家:小夥伴們,快來看,在這個方位,在這個時候,我探測到了一個雙黑洞的併合信號,請你們把望遠鏡對準它,來觀測一下。

然而可能最有趣的時候,恰恰就是雙黑洞併合的時候,這邊已經是亡羊補牢、為時晚矣。

而如果"天琴"可以在它併合的前幾年,或者前幾個月就發出預警,可以做一個「天象預報」,那我們就可以讓地面的天文學家們守株待兔、以逸待勞。

我們說,這個方向、這個時候將會有一個雙黑洞併合,請你們到時候準備好望遠鏡對準它。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除了雙黑洞併合,"天琴"還能看到什麼?

我們研究了許多不同的引力波系統。

比如我們知道在銀河系裡有許多雙白矮星系統,但是用電磁波手段看,它們是非常暗弱的,很難看到,我們目前大概只能看到100對雙白矮星。

然而根據我們的計算,"天琴"上天運行5年後,就能夠看到大概1萬對這樣的雙星系統,如果把這些星畫成一張圖,那可真是密密麻麻,看都看不清楚了。

我們還知道,在宇宙中存在著許多星系,星系會併合,每個星系中心都有一個大質量的黑洞。

這些大質量的黑洞塊頭比恆星級的黑洞大得多,它產生的引力波也大得多

隨著星系的併合,大質量的黑洞也會併合,產生非常強大的引力波信號。

"天琴"對這類信號的探測能力可以一直推到宇宙的盡頭。

通過對這些信號的分析,我們也許可以了解這些黑洞是如何成長的,以及對應的星系是如何成長的,甚至宇宙是如何成長的。

既然有大質量黑洞,還有小質量黑洞,一大一小的黑洞能不能在一起「跳舞」產生引力波呢?

答案是可以的,而且,它的波形會非常複雜,而它卻恰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讓我們研究引力的舞臺。

為什麼?哪怕廣義相對論只是錯了一點點,它的波形和觀測到的數據都會長得很不一樣。

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天琴"的觀測,反過來考一考愛因斯坦。

總之,我和我帶領的團隊在過去的幾年裡分析了"天琴"能夠看哪些引力波信號、能夠看到多少個,以及測量的物理參數能測多準。

我們的結論是:"天琴"能夠收集到種類非常豐富、數量巨大的引力波信號。

我現在非常期待,期待"天琴"上天,一一驗證我們做出的理論預言。

讓我們期待引力波的到來,來撥動"天琴"的琴弦。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這一天,兩座分別設在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設施分別檢測到了這一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升級之後的LIGO設施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引力波探測領域靈敏度最高的科學設施之一。根據LIGO取得的數據估算,科學家們認為在這一黑洞合併事件的最後時刻,其產生的最強烈引力波釋放的能量瞬間幾乎相當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釋放能量總和的10倍。
  • 引力波百年預言成真:傾聽宇宙的「聲音」
    在這位大科學家提出引力波的預言百年之後,科學家11日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人類第一次能夠「聽」到宇宙的「聲音」。當天在華盛頓召開的記者會上,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OGO)科學家現場播放了來自宇宙的「聲音」。  這個聲音源自於13億年前一個雙黑洞系統的合併。正如LIGO項目組發言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家加布裡埃拉·岡薩雷斯所言,那時「多細胞生物才開始在地球上擴散」。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我們的徵途,在星辰...
    然而在後世的歷史中,一定會如此記載:這一天,人類認識宇宙,又多了一種新的武器。從此,人類不再只用眼睛去看,面對宇宙,更是洗耳恭聽。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兩個叫做高新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引力波探測器,在一個寧靜的夏夜,搜尋到了一陣時空的漣漪。隨之載入史冊的,也有這串漣漪的名字:GW150914,在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的引力波。
  • 「不可能質量」黑洞被發現,探測到迄今最強引力波源
    這一次,研究人員聽到了一聲巨響。   這次事件是使用引力波觀測到的規模最大的黑洞合併事件,其形成的 142 倍太陽質量黑洞也是第一個被清晰探測到的中等質量黑洞(即質量為太陽質量的 100 倍至 1000 倍的黑洞)。
  • 探測到引力波的意義
    【科學家發現引力波 霍金:是科學史上重要一刻】  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引力波提供看待宇宙的嶄新方式,發現它們的能力,有可能使天文學起革命性的變化。這項發現是首度發現黑洞的二元系統,是首度觀察到黑洞融合。」
  • 兩個神秘黑洞碰撞時震動聲音與貓王名曲首個音符一致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天文觀測顯示,兩個神秘黑洞在深空碰撞時發生的震動與貓王名曲《我無法不愛上你》的前兩個音符一致。研究人員發現一處神秘引力波源自迄今探測到最奇特的兩個黑洞合併,一個黑洞的質量是另一個黑洞的3倍以上。當兩個黑洞合併時,質量不均衡產生了不同頻率,這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產生了共鳴。
  • 引力波研究科學家:引力波究竟是如何被探測到的,為什麼值得我們淚...
    時空不彎曲的時候就像一汪平靜的湖水,你在上面輕輕放上一個皮球,皮球下面的水面是一個弧形的吧,這就和黑洞存在、附近時空彎曲一個道理。光有一個皮球停在水面上,水面還是很平靜。但是如果有兩個皮球像圖中兩個黑洞那樣彼此環繞運動著,那就不得了啊,水平會泛起陣陣漣漪。同志們!水面是時空的話,那水波就是引力波!不要
  • 引力波源頭黑洞「生前」模樣被揭秘 GW150914波系兩顆恆星坍縮黑洞...
    波蘭華沙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根據人類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揭示了一個雙黑洞系統從產生到合併的整個過程。該研究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引力波事件和宇宙演化的歷史。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由宇宙中一些最為劇烈的事件產生,如黑洞的合併。2015年9月,美國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檢測到兩個合併中的黑洞產生的引力波——GW150914。
  • 愛因斯坦都不敢想像,我們真的探測到了引力波!
    這樣微乎其微的振動,被打在這些鏡子上的100千瓦的雷射讀出,讓人類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了黑洞。黑洞不再是科幻作品中的神奇物體,不再躲在高溫磁化的等離子體後面,也不再穩穩的坐在星系中央。這次,我們實實在在的觀察到了黑洞附近時間和空間的高度扭曲和脈動。引力波探測的成功,為人類觀察宇宙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窗口。
  • 如何聆聽黑洞相互碰撞的引力波背景嗡嗡聲?
    此外科學家們推測,黑洞合併實際上可能比以前認為的要普遍得多。根據莫納什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這些合併每隔幾分鐘就會發生一次。對兩個黑洞合併的印象概念圖,已經被理論化成為引力波的來源。由於他們對第一次探測的貢獻,引力波研究背後的物理學家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愛因斯坦都不敢想像, 我們真的探測到引力波|深度專訪
    這樣微乎其微的振動,被打在這些鏡子上的100千瓦的雷射讀出,讓人類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了黑洞。黑洞不再是科幻作品中的神奇物體,不再躲在高溫磁化的等離子體後面,也不再穩穩的坐在星系中央。這次,我們實實在在的觀察到了黑洞附近時間和空間的高度扭曲和脈動。引力波探測的成功,為人類觀察宇宙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窗口。
  • 引力波探測,一種證明量子理論的方式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某種程度上,引力將證實相對論中的量子理論,儘管我們還沒有任何實驗證據證明這一點。但隨著LIGO對引力波的直接探測,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些引力波的存在是證明——第一次證明——引力確實是一種本質上的量子力的關鍵。下面是我們的方法:任何在引力場存在下加速的物質都會產生引力波,引力波是以光速在空間中傳播的一種能量形式。
  • 陳雁北、範錫龍:愛因斯坦都不敢想像,我們真的探測到引力波!
    兩個黑洞的引力波頻率從30Hz開始。這在引力波天文學中是比較低的頻段,但是這就意味著黑洞是15Hz軌道頻率。再具體點就是,這兩個黑洞分別為36和30太陽質量,每個半徑大約是一百公裡左右,距離是一千公裡,每秒鐘互相轉15圈。 第二階段。到兩個黑洞快併合的時候,引力波頻率達到100Hz,軌道頻率50Hz,就是每秒鐘轉50圈。
  • 如何從所有黑洞相互碰撞中聆聽引力波的背景?
    如何從所有黑洞相互碰撞中聆聽引力波的背景?有史以來第一次探測引力波(發生在2015年9月)引發了天文學的革命。正如他們在研究中所述,每2到10分鐘,一對恆星質量的黑洞在宇宙的某處融合。其中一小部分足夠大,可以通過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和處女座天文臺等先進儀器檢測所產生的引力波事件。然而,其餘的則會產生一種隨機背景噪音。通過測量這種噪聲,科學家們可以在事件的方式上學習更多,並學習更多關於引力波的知識。
  • 探測引力波已從公式發展到網絡 或帶來科技革命
    簡單來說,廣義相對論認為,大到天體,小到人類本身,在運動時都會使周圍的時空產生漣漪,就如同船在水中移動時會產生水波一樣,船是物質,水好比是時空,水產生的波動就是引力波。只不過,這樣的波動非常不易察覺,這使得愛因斯坦的引力波理論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沒有得到實驗驗證。  從一個公式發展到一個網絡  引力波探測的困難,與宇宙的浩瀚不無關係。
  • 一對「跳舞」的黑洞相撞,釋放出的強烈引力波信號被人類捕捉到了
    這是天文學家 2015 年 9 月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監視宇宙背景以來探測到的第三次。同之前被天文學家視作死星遺蹟的黑洞相比,這些黑洞具有更大的質量。黑洞撞擊在不到兩年時間裡,該天文臺已經引發了兩次革命。它證實了愛因斯坦很久以前的預測:當巨大的物體帶著它們的重量旋轉時,時空會像碗裡的果凍一樣發生震蕩。
  • 官方解讀:LIGO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
    我們在此報告愛因斯坦理論預言的兩個重要科學突破: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和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碰撞與併合。圖1(取自論文圖1):LIGO漢福德(H1,左)和利文斯頓(L1,右)探測器所觀測到的GW150914引力波事件。該圖展示了在兩個LIGO探測器中觀測到的由該事件產生的引力波「應變」(見下文)如何隨時間(秒)和頻率(赫茲)變化。
  • 探測空間引力波,「太極一號」來了
    為何要去遙遠太空觸摸宇宙律動的「脈搏」?「太極一號」有何亮點,目前運行情況如何?聽聽專家怎麼說。時空漣漪如果盤點近年來科學研究的熱點,引力波是其中一個。2012年,科學家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中發現神秘的上帝粒子,這表明人類對基本粒子的認識邁出了新的一步。
  • 從引力波到伽馬暴探測——記在GECAM衛星發射之時
    在此之後的四百年間,天文望遠鏡技術取得長足發展,現在望遠鏡的觀測能力早已非當初可比,除了對「光」的觀測的革命性的發展,探測範圍也從最初的可見光波段擴展到了射電、微波、紅外、紫外、X射線、乃至伽馬射線的各個電磁波段,更大的飛躍是把人類認識宇宙的媒介從一種增加到四種,這四種媒介被稱為宇宙的「信使」,把來自遙遠的宇宙深處的天體信息帶給我們,它們是:電磁波(含可見光)、中微子、宇宙線和引力波。
  • 用引力波探聽宇宙的起源,在世界屋脊傾聽宇宙的初啼
    如果宇宙中發生了一些引力擾動事件,比如說兩個大質量的天體,兩個黑洞或兩個中子星發生了相互的繞轉,並且越轉越快,最後它們要併合,在這個過程中大質量天體會導致時空的扭曲,當它們加速運動時,扭曲的時空會以波動的形式向外傳遞。這個動圖告訴我們扭曲的時空以波動的形式向外傳遞,一份能量以波動的形式向外拋射便產生了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