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跳舞」的黑洞相撞,釋放出的強烈引力波信號被人類捕捉到了

2020-12-20 好奇心日報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太空中正在進行著看不見的劇烈變化。

天文學家周四表示,他們通過一對巨大黑洞的合併,感受到了被稱為「引力波」的時空振動。此次距離地球大約 30 億光年的合併導致了一個無限深邃的黑洞,其重量相當於太陽的 49 倍。

這是天文學家 2015 年 9 月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監視宇宙背景以來探測到的第三次。同之前被天文學家視作死星遺蹟的黑洞相比,這些黑洞具有更大的質量。黑洞撞擊

在不到兩年時間裡,該天文臺已經引發了兩次革命。它證實了愛因斯坦很久以前的預測:當巨大的物體帶著它們的重量旋轉時,時空會像碗裡的果凍一樣發生震蕩。而且,它使天文學家近距離接觸到了,這是愛因斯坦「宇宙動物園」中最極端的物體,迄今為止,也正是它一直在引發時空震蕩。巨大的黑洞

LIGO 探測到的兩個黑洞合併過程的效果圖。天文學家周四表示,他們通過一對巨大黑洞的合併感受到了被稱為「引力波」的時空振動。此次合併導致了一個無限深邃的黑洞。圖片版權:Aurore Simonnet/Sonoma State/Caltech/MIT/LIGO

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是由大約一千名使用 LIGO 數據的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網絡,這個網絡和歐洲一個名為 Virgo 的類似組織共同完成了一篇關於最近這次事件的報告。該報告包含 1300 位作者,將於周四發表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期刊上。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發言人、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戴維·舒梅克(David Shoemaker)表示:「我們基本上正在擺脫對於黑洞的無知狀態。現在我們可以嚴肅地說,我們正在發展黑洞天文學。」

LIGO 實驗室是一個規模較小的科學家組織,也是 LIGO 天文臺的建設者和管理者,總部位於加州理工學院。實驗室主任戴維·賴茨(David Reitze)表示:「我們正在開始填補宇宙黑洞的巨大知識空白。」

在 40 年時間裡為 LIGO 投入 10 億美元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做出了自豪的回應。基金會主任弗朗斯·科多瓦(France Cordov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正是我們投資於 LIGO 時希望獲得的回報:通過對引力波的探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更加深入地探索時空。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探索了大約 30 億光年以外的事情!」

在最近的 LIGO 事件中,一個質量為太陽 19 倍的黑洞與一個質量為太陽 31 倍的黑洞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質量為太陽 49 倍的黑洞。在最後的瘋狂合併時刻,它們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超過了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釋放的能量。

被稱為 GW170104 的雙黑洞合併事件及其對時空歪曲效果的仿真。LIGO/Caltech/MIT/SXS Collaboration

經過持續 30 億光年(即宇宙年齡四分之一)的旅程,這些引力波開始導致 LIGO 鏡片以每秒鐘 20 次的頻率來回抖動,幅度為原子直徑的若干分之一。這種抖動的頻率在大約十分之一秒的時間裡提高到了每秒 180 個周期,隨後突然中斷。

1 月 4 日上午,坐在辦公室裡的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家茹然瑙·瑪爾卡(Zsuzsanna Marka)收到了一個電子郵件提示。她笑了起來。隨後,她想到屋子裡還有一個人,這個人並不是 LIGO 成員,因此她無法說出自己發笑的原因。

「所以我就一直笑啊笑,」她說。

進一步分析表明,就像愛因斯坦的方程預測的那樣,這是一個完美的線性調頻信號。由於此次合併的距離非常遙遠,因此 LIGO 科學家可以證實,不同頻率的引力波具有相同的傳播速度,而且很可能是光速。正如賴茨博士所說,「愛因斯坦再次取得了勝利。」

「這並不令人吃驚。在某個地方,他一定會犯錯誤,我們等著瞧吧,」賴茨博士補充道。

可憐的愛因斯坦。

黑洞是。這種理論將引力解釋成物質和能量對時空幾何的彎曲。根據相對論方程,如果過多的質量處於同一個位置,空間可能會把自己彎曲成一個極為緊密的球體,即使光線也無法逃逸出去。實際上,愛因斯坦的理論表明,像死星這樣的物體可能會從宇宙中消失,僅僅留下一個具有引力的「幽靈」。他的廣義相對論得出的一個完全不受歡迎的結論

愛因斯坦認為自然界不會出現如此愚蠢的現象。不過天文學家現在相信,天空中散布著恆星將所有燃料耗盡並坍縮後留下的緻密而黑暗的遺蹟,這種坍縮常常伴隨著超新星爆炸。過去,我們只能通過 X 射線的光亮和其他輻射對其進行間接探測。這些輻射是由那些圍繞「宇宙下水道」旋轉時被加熱到極高溫度的即將毀滅的物質發出的。

不過,望遠鏡無法看到的事物。像 LIGO 這樣的儀器現在可以感受到(或者說「聽」到)

引力波在以光速傳播時,會對空間交替進行拉伸和擠壓。LIGO 的設計原理,是用雷射監測華盛頓州漢福德市和路易斯安納州利文斯頓市一對 L 形天線的鏡片距離,以尋找引力波導致的變化。義大利也有一個天線,叫做 Virgo,目前正在進行最後的測試。Virgo 可能會在今年夏天晚些時候上線。屆時,三臺探測器將極大地提高天文學家判斷引力波來自何處的能力。

這些探測器經過了 40 多年的設計、製造和改造,以——中子星是某些類型的超新星爆炸遺留下來的密度極大的物體。天文學家知道,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成對中子星,它們一定會在某一天以劇烈的方式走向終結。探測中子星碰撞

涉及更大質量的碰撞更容易探測,但 LIGO 的創建者和位於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投資者幾乎不知道我們周圍是否存在能夠被探測的黑洞碰撞。黑洞

現在,他們知道了。

目前的天文臺版本被稱為「高級 LIGO」。當它在 2015 年 9 月為首次正式觀測運行做準備時,探測器記錄到了一對黑洞的碰撞。這對黑洞的質量分別是太陽的 36 倍和 29 倍。2015 年 12 月 26 日的第二次碰撞也被確認為大型黑洞碰撞。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表示,同年 10 月的第三次事件很可能是一次黑洞合併。

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這些巨大的黑洞是從哪兒來的?

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教授、LIGO 成員紹博爾奇·瑪爾卡(Szabolcs Marka)最近表示:「這些巨大的雙黑洞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它們是如何形成的?這的確是我們這個領域如今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一種可能是,它們最初就是一對相互環繞的巨大恆星。它們演化、死亡、爆炸並坍縮成黑洞。在這些劇烈的恆星活動中,兩顆恆星都沒有在某個階段被踢出系統。

另一種可能是,兩個預先存在的黑洞在星系中某個擁擠的部位(比如黑洞自然聚集的星系中部)偶然相遇,並且通過引力相互捕捉在了一起。

天文學家無法判斷他們更喜歡哪種解釋,這需要更多的數據支持。不過,在對 1 月 4 日線性調頻信號的分析中,人們發現了被賴茨博士稱為「誘人暗示」的現象,這一現象涉及黑洞的旋轉方式。

賴茨博士解釋說,如果演變成黑洞的恆星曾在二元系統中共同生長和演化,它們的旋轉應該是一致的,它們應該像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兩位花樣滑冰選手一樣圍繞平行的軸線旋轉。

賴茨博士表示,對於 1 月調頻信號的研究表明,兩個黑洞的旋轉似乎並不一致,這使它們在共舞中的整體運動方式變得更為複雜。

「這不是一種簡單的華爾茲,它更像是兩個人在跳霹靂舞,」賴茨博士說。

至於這些「黑色舞者」最初的星球身份,芝加哥大學的丹尼爾·霍爾茲(Daniel Holz)表示,研究人員一致認為,它們很可能是質量很大的原始恆星,其重量至少是太陽的 40 倍。

根據理論計算,由原始的氫和氦組成、缺少氧和碳等重量更大的元素(被精於命名法的天文學家稱為「金屬」)的恆星可能會變得極為龐大。當它們短暫而狂暴的生命結束時,可以在不發生超新星爆炸或不燃放其他「宇宙煙花」的情況下,直接坍縮成黑洞。

霍爾茲博士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一些最為劇烈的星球坍縮不會導致照亮星系的星球爆炸;相反,你只會看到恆星在閃爍中消失。想到這一點你會感到很奇怪。不過,這正是理論上應該出現的結果。」

仿佛是為了印證他的話語,俄亥俄州天文學家上周,一顆名為 N6946-BH1 的巨大恆星突然消失了。這顆恆星位於 2200 萬光年以外的一個螺旋星系之中,該星系被暱稱為「煙花星系」,因為這個星系發生了許多超新星爆炸。報告說

據估計,這顆恆星的重量為太陽的 25 倍。它從 2009 年以來一直在發光,並且被認為正處於轉變成超新星的過程中。不過,它在 2015 年突然熄滅了。在用哈勃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對其遺蹟進行搜尋以後,天文學家認為這顆恆星很可能無法變成超新星了,因為它已經坍縮成了黑洞。

在俄亥俄州發布的新聞中,這項發現的一位共同領導者克裡斯·施塔內克(Kris Stanek)表示,他們的發現有助於解釋 LIGO 的結果,以及天文學家無法看到由非常巨大的恆星演化而成的超新星的原因。「我的猜測是,如果沒有超新星,恆星很可能會變成非常巨大的黑洞,」施塔內克說。

施塔內克博士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我顯然存在偏向性,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而且,學界還沒有充分而深刻地認識到它對許多事情的影響,包括 LIGO 的結果。」

霍爾茲博士同意這種觀點。他表示:「我們認為這可能是『重型』黑洞的形成渠道,以實時方式觀看這個過程是一種令人震撼的經歷。」他指出,LIGO 的觀測結果在某種意義上是發生碰撞的黑洞的死亡,「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現在可以同時看到黑洞的出生和死亡。」

翻譯 熊貓譯社 劉清山

題圖來自 Sci-News.com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相關焦點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這一天,兩座分別設在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設施分別檢測到了這一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升級之後的LIGO設施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引力波探測領域靈敏度最高的科學設施之一。根據LIGO取得的數據估算,科學家們認為在這一黑洞合併事件的最後時刻,其產生的最強烈引力波釋放的能量瞬間幾乎相當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釋放能量總和的10倍。
  • LIGO發現引力波 首證存在恆星級雙黑洞系統
    【天極網IT新聞頻道】多年以後,面對浩瀚星海大家將會回想起2016年2月11日,人類公開宣布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的那個夜晚;更會想起2015年9月14日,大自然賜予人類禮物的日子。
  • 兩個黑洞的合併,讓我們探測到了引力波
    1916年,也就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年,他就推導出了引力波並發表了論文。 但是在那篇論文的結尾處,他還寫了一行小字:引力波是如此微小,以至於在任何可以想像的、合理的物理場景下,人類都不可能探測到引力波。
  • 黑洞圖像多是模擬,這將是望遠鏡捕捉到的
    儘管黑洞能像科學中的其他概念一樣激發想像力,但事實上沒有一個天文學家真正看到。但是人類已經「聽到」了黑洞的存在:科學家們記錄了黑洞的引力波(在時空平面上擴散的漣漪)由數十億年前與另一個黑洞相撞產生。黑洞是大質量恆星坍塌時所產生的一個重力十分強烈的天體(或中子星的合併等)強大到甚至連光都無法逃脫。天文學家還推測在宇宙大爆炸後早期的混沌宇宙中可能形成了一些黑洞。試圖觀測黑洞最大的問題是:即使是超大質量黑洞(質量比太陽重幾百萬倍)也相對較小。
  • 黑洞回聲證實霍金論文,愛因斯坦相對論再次被違反
    引力波是兩個黑洞或者兩個中子星合併或者相撞產生的時空漣漪,超大質量的天體合併或者相撞也會產生類似的時空漣漪,這種時空漣漪被人類成為引力波,有一些也被稱為重力波。幸運的是,人類科學家於2017年在地球上探測到了外太空傳播到地球的引力波(時空漣漪),而目前人類通過對引力波記錄的篩選,一些天體物理學家認為人類已經找到了黑洞存在的證據,而正是這個特殊的證據與這個特殊的黑洞,卻可能會違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模型。
  • 引力波是怎麼發現的_引力波有什麼實際意義(引力波對人類的意義)
    引力波發現的時間   在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Virgo合作團隊宣布他們已經利用高級LIGO探測器,已經首次探測到了來自於雙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由於兩顆中子星的其中一顆是脈衝星,利用它的精確的周期性射電脈衝信號,我們可以無比精準地知道兩顆緻密星體在繞其質心公轉時他們軌道的半長軸以及周期。根據廣義相對論,當兩個緻密星體近距離彼此繞旋時,該體系會產生引力輻射。輻射出的引力波帶走能量,所以系統總能量會越來越少,軌道半徑和周期也會變短。
  • 引力波研究科學家:引力波究竟是如何被探測到的,為什麼值得我們淚...
    可不要被它可愛的外面所欺騙哦,它身長可達兩米,非常兇猛:引用自百度百科:它有一對帶柄的巨眼,一對分節的用於快速捕捉獵物的巨型前肢,美麗的大尾扇和一對長長的尾叉。它雖不善於行走,但能快速遊泳。兩個黑洞共舞會釋放引力波,超新星爆發會釋放引力波,月亮繞著地球會釋放引力波,悟空揮動起金箍棒來也會釋放引力波,你在路上和心儀的妹子擦肩而過時候,除了你的砰然心動,你,還是在釋放著你的引力波。對啊,你說對了,引力波就是另一種光,這種「光」的本質是時空的波動,但是還是可以把它理解成除了電磁波(光)之外的令一種光。
  • 引力波源頭黑洞「生前」模樣被揭秘 GW150914波系兩顆恆星坍縮黑洞...
    科技日報訊(記者王小龍)藉助引力波信號,不但能知道發出引力波的黑洞的大小和特徵,還能描繪出這些黑洞「生前」的模樣。波蘭華沙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根據人類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揭示了一個雙黑洞系統從產生到合併的整個過程。該研究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引力波事件和宇宙演化的歷史。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由宇宙中一些最為劇烈的事件產生,如黑洞的合併。2015年9月,美國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檢測到兩個合併中的黑洞產生的引力波——GW150914。
  • 猶抱琵琶半遮面,揭開引力波的神秘面紗
    清晨六時左右,科學家觀測到了一個人類從未看到的現象:兩個黑洞相撞。這兩個黑洞的質量均相當於太陽的 30 倍,它們已經圍繞對方旋轉了數百萬年。在這個過程中,它們逐漸靠近,旋轉速度也越來越快,最終它們撞了在一起,並融合為一個更大的黑洞。就在這兩個黑洞即將相撞之前,它們向宇宙發出了光速的振動波。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我們的徵途,在星辰...
    然而在後世的歷史中,一定會如此記載:這一天,人類認識宇宙,又多了一種新的武器。從此,人類不再只用眼睛去看,面對宇宙,更是洗耳恭聽。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兩個叫做高新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引力波探測器,在一個寧靜的夏夜,搜尋到了一陣時空的漣漪。隨之載入史冊的,也有這串漣漪的名字:GW150914,在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的引力波。
  • 探測引力波已從公式發展到網絡 或帶來科技革命
    從1916年愛因斯坦在《德國物理學》雜誌上發表《廣義相對論基礎》一文,到2016年2月1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攜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和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科學家宣布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人類對引力波的探索已經有百年曆程。那麼,引力波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一代代科學家都對此執著研究?
  • 官方解讀:LIGO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
    發表於一百年前的廣義相對論被物理學家馬克思·波恩譽為「人類認知自然的最偉大業績」。我們在此報告愛因斯坦理論預言的兩個重要科學突破: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和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碰撞與併合。圖1(取自論文圖1):LIGO漢福德(H1,左)和利文斯頓(L1,右)探測器所觀測到的GW150914引力波事件。
  • 從引力波到伽馬暴探測——記在GECAM衛星發射之時
    引力波是近幾年才發現的「新信使」,它的信號極其微弱,所以很難被探測到。直到人類在探測技術上有了突破才讓我們能有機會一睹引力波的芳容,2015年9月14日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到第一個引力波信號。
  • 如何從所有黑洞相互碰撞中聆聽引力波的背景?
    這個事件不僅證實了愛因斯坦一個世紀前的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理論,而且還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通過檢查它們產生的波浪,可以研究遙遠的黑洞,超新星和中子星的合併。此外,科學家們推測,黑洞合併實際上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為常見。根據蒙納士大學的一對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這些合併每隔幾分鐘發生一次。
  • 「不可能質量」黑洞被發現,探測到迄今最強引力波源
    然而,釋放這一引力波信號的最終黑洞質量為太陽質量的 142 倍,處在恆星級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之間。   根據恆星演化物理,恆星的核中的光子和氣體產生向外的壓力,平衡了促使橫行物質向內的重力,從而保持穩定狀態,例如太陽。而當恆星內部的重元素原子(例如鐵)發生聚變後,它將無法產生能夠支撐外層的壓力。
  • 放大10億倍,黑洞相撞的聲音,比禁曲《黑色星期五》還恐怖
    筆者-小文黑洞毫無疑問是宇宙中最可怕的天體,而談及宇宙的起源以及終結,很多人都會將其與黑洞聯繫在一起,因為黑洞能夠吞噬一切,而可怕的是,它從來都沒被餵飽過。一些科學家認為,宇宙的誕生是源於上一個巨大黑洞的殘留物構成的,黑洞會不斷地蠶食宇宙中的天體,直到最後宇宙只剩下了黑洞,而黑洞相互吸引,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從而引發了宇宙大爆炸。而可怕的是,幾乎每一個大型星系中都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雖然我們人類所處的太陽系很安全,但在銀河系的中心位置,就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存在。
  • 70億年前發生的故事,被科學家成功破解,這個引力波不簡單!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去年五月份的時候,科學家們探測到宇宙中一個強烈的引力波信號。在短短的一百毫秒內,這起引力波釋放出來的能量足以在地球上掀起萬丈海浪。這也是人類探測引力波以來,第一次探測到如此強烈的引力波。前段時間,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經過一年時間的研究,終於將這個引力波神秘的面紗揭開了一點。究竟這個引力波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對我們人類社會又有什麼影響呢?簡單來說,當一個天體的質量足夠大,對引力範圍內質量較小的天體產生引力時,就會使得這個天體的運動軌跡產生影響。
  • 除了引力波,一束奇異的光射線信號也到達地球
    一個月前,引力波探測消息引爆全球,並引發持續研究討論。在這組來自13億年前的引力波被探測到的同時,科學家還發現一束奇異的光射線信號也到達地球。這僅僅是一個巧合,還是將引領科學界重新認識黑洞?讓我們拭目以待。
  • 如何聆聽黑洞相互碰撞的引力波背景嗡嗡聲?
    圖片:Monash University在他們的研究中,每2到10分鐘,一對恆星質量黑洞在宇宙的某個地方合併。其中一小部分足夠大,由此產生的引力波事件可以通過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和室女座天文臺等先進儀器探測到。然而其餘的則是一種隨機背景噪聲。通過測量這種噪聲,科學家們也許能夠更深入地研究事件的方式,並能更多地了解引力波。
  • LIGO新發現最小黑洞?人類專屬聰明基因被證實
    Hurt (IPAC)近日,《天體物理期刊通訊》上刊登了一篇基於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歐洲的Virgo探測器研究報告:科學家探測到一個2.6倍太陽質量的天體和一個23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GW190814事件),最終形成了約為2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新形成的黑洞距離地球約8億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