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電商為何會在與社交電商的battle中敗下陣來?社交電商是否具備長遠發展的潛力?是否會像傳統電商一樣被崛起的新秀擊敗?以下,筆者將從本質上對社交電商與傳統電商進行對比,探析傳統電商與社交電商的現狀與未來。
社交電商,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最近兩年如火如荼,在網際網路下半場,可算是一個真正萬億級市場的風口。
雖然湧入的商家猶如過江之鯽,不過公眾對社交電商的評價依然褒貶不一——有人說:社交電商是電商革命,是電商的未來;有人說社交電商是傳銷,不過是騙投資人的錢,最終將歸於塵土。
俗話說:存在必有道理。從13年微商隨著微信的崛起而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到15年傳統微商模式式微,社交電商模式興起,到18年拼多多上市,把社交電商模式推向了高潮。社交電商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新生事物的出現總會經歷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過程。
跟產品發展過程中的用戶邏輯是相吻合的,總有一部分狂熱者敢於冒險創新,一部分嘗鮮者會緊隨其後,保守派的思想是最難改變的。這是人類這麼一個複雜生態體系下的必然結果。社交電商現在就處於早期大眾和晚期大眾之間。再看不懂,就跟不上了。
社交電商不過是電商的一個分支,而電商不過是零售的一個分支。
在電商出現之前,傳統零售的核心是營銷和渠道,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深入毛細血管的渠道控制,成就了很多零售品牌巨頭。
電商的核心是:流量、轉化、效率,新零售的口號是效率革命。社交電商通過社交關係不斷拓展流量,提升流量效率;通過熟人背書降低決策門檻,提升轉化效率;從傳播、觸達、決策、購買都在微信中完成,降低用戶成本,提升體驗效率。社交電商的價值可見一斑。
我們將淘寶/天貓、京東、蘇寧、唯品會、噹噹等看著傳統電商,將拼多多、雲集、環球捕手、愛庫存等看著社交電商。
零售的核心三要素:人、貨、場。場是各個電商平臺的定位,然後對元素的不同排列造成了不同的結果,人貨場總共有6種排序方式。
拼多多創始人黃錚說:傳統電商是人找貨,拼多多是貨找人。
再深入一點,我們來看看差別到底是什麼?
一句話說明就是:傳統電商是「人」通過電商平臺這個「場」去找「貨」,而社交電商是「貨」通過微信這個「場」去找「人」,借雞生蛋。
傳統電商屬於S2C,平臺直接面向消費者,傳統的商場也是如此。
社交電商需要藉助傳播源觸達消費者,有拼多多代表的S2C2C,有雲集代表的S2B2C。
傳統電商,場和貨是不可分割的,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去吸引消費者,這種不可分割性用線下商場購物類比感受最明顯。
首先,得建好商場,引商家(代表了貨)入駐,然後「商城+貨」一起去吸引客戶來購買。一個裝修時尚的商場,消費者進去之前,心裡已經有一個良好的預期。走進去卻沒有看到幾個時尚品牌,商家裝飾老舊,陳設亂糟糟的,甚至大廳也平鋪擺設各種打折促銷,一下走入了老批發市場的感覺。所以,場和貨是緊緊綁定在一起的,在消費者的眼裡他們就是一個整體。
社交電商,除了場和貨之外,還有小B,他們三者一起組成了一個整體,去服務消費者。
當這個小B對消費者來說是值得信奈的,那麼這個「場+貨」就值得信賴。當這個小B對消費者來說是不值得信任的,那麼這個「場+貨」就一文不值。「場+貨+小B」,對消費者來說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他們三者組成了新的場。
所以,對拼多多來說,根本不是純粹的貨找人。純粹的貨找人,只有廣告。不管電視廣告,分眾電梯廣告,朋友圈廣告,都是純粹的貨找人。
現在我們可以說社交電商是「場+貨+小B」三者組成的新的場,通過微信這個「場」去找「人」,借雞生蛋。
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是靜態的來看傳統電商和社交電商的差別。若是我們以持續發展的眼光來看,傳統電商是靜態的場,而社交電商是動態的場,這才是最本質的區別。兩種模式的動力系統完全不同。
傳統電商只能靠自己去擴大場的範圍和影響力,他自己不動,則場基本沒有變化,屬於靜態的。就像照明一樣,傳統電商要做的,就是不斷提升燈泡的性能來照亮更廣的範圍。場的每一次擴張,都能覆蓋到新的人群。
而社交電商除了靠自己之外,還有無數的小B,自然裂變擴張,像擴散的病毒一樣,源源不斷,沒有止境,這是屬於動態的場。
社交電商要做的就是去連接這無數已經存在的燈泡,點亮他們,這樣照亮的區域自然會越來越廣(畫的有點醜,意思就是那個意思)。
從靜態場和動態場這個本質區別來說:團購依然屬於靜態的場,包括聚划算的實物商品團購、美團的生活服務團購。聚划算和美團團購,消費者還是像電商購物一樣,是人找貨,購買之後就結束了。但是消費者在拼多多裡面的購買只是起點,好戲剛剛登臺。
現在,我們可以說社交電商是「場+貨+小B」三者組成的動態的裂變場,然後再通過微信這個「場」去找「人」,借雞生蛋。
前面我們說了社交電商的本質基因是什麼,同時跟傳統電商做了對比。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這樣的基因能有很好的優勢,同時也有其弊端。
電商對線下零售業衝擊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銷售費用佔比低,商家直接面向消費者,砍掉了渠道費。而社交電商重新啟用了B,B形同線上的渠道,B的存在必然增加成本,最終只能讓消費者買單。
以每日一淘和京東的銷售費用對比為例:
京東營業支出佔營業收入的比例,數據來源WIND
從京東的數據看:營業支出佔到了營業收入的15%左右,其中包括了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純銷售費用佔比比15%更低。
而每日一淘花費在分銷體系上面的費用佔比為12%-37%,整個營業支出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將會更高。從成本的角度來說,京東的模式遠比每日一淘更有效率。
所以,社交電商必須選擇有足夠的銷售費用佔比的商品,好去支撐分銷體系成本。銷售費用佔比高必然會涉及這個產品至少不是剛需產品,因為是剛需產品的話,一定通過規模化經濟的方式,完成了市場覆蓋,是淘寶、京東的菜,也就不存在社交電商分銷體系的可能性。
剛需型產品只能被淘寶、京東碾壓,所以社交電商選擇的都是非剛需型產品,或者是剛需型產品+非剛需型產品的結合。目前主流的社交電商都是七八成的剛需產品+二三成的定製品牌相結合。
銷售費用佔比高、非剛需型產品,所以社交電商永遠無法企及淘寶、京東的規模,天花板遠比淘寶京東來得快。目前雲集2018年GMV227億元。
社交電商中,能逃過這個基因困境的只有拼多多,因為拼多多是S2C2C,傳播源並沒有分利。,拼多多2018年GMV已高達4716億元。
電商三要素中場的概念並沒有深入人心,新零售說的最多。我雖然知道社交電商在場上面的巨大不同,但我也沒有找到更好的描述方法,我描述為場+貨+小B三者組成的新的場,動態的裂變場,包括借微信的場借雞生蛋,雖然能表達意思,可能稍顯稚嫩。
社交電商雖然已經火的不行,但是大部分相關文章要麼沒有實戰經驗,要麼不能從網際網路江湖進行闡述,要麼是真正的高手不屑於出來分享,總是感覺有點缺陷。我準備以我親自操盤兩個社交電商項目的實戰經驗給大家做一個系列文章,讓大家能比較清晰的了解社交電商的故事。
初步擬定以下8個話題:
本文引用:京東和每日一淘數據對比,我自己懶得重新整理,借用了《說說我眼中的社交電商:「每日一淘」是否靠譜?》這篇文章的數據,表示感謝。
作者:劉忠凱,創業狗,半路出家的野路子產品,另外文章允許轉載,但必須註明出處,強行抄襲輕則重打三十大板,重則推出午門。
本文由 @劉忠凱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alsh, 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