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盤後,港交所發布公告,尋求與倫敦股票交易所合併,一石激起千層浪。
雖然各界對此看法莫衷一是,但港交所CEO李小加先生卻表示出了極大的熱情,稱此次兩大交易所合併是「世紀大聯姻」。
然而市場還是相對比較冷靜的。昨天歐洲交易時段,倫交所(LSE.L)的股價先是一飛沖天,一度漲超15%。但隨後明顯回落,最終收盤漲幅僅為5.91%,收盤股價在7206便士。
而香港方面,港交所(388.HK)股價今日低,盤中反覆震蕩,成交量明顯放大,但收盤呈現明顯「十字星」的格局,同樣是反映出了投資者對於此項收購的看法處於膠著狀態。
市場之看法不一,蓋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此次收購,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
如果單純從財務去看,這項收購明顯不是一個好生意,因為倫交所估值太高;但是從區域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發展合作的角度,這種交易所之間的合併卻是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除此之外,牽扯到當前英國脫歐以及香港的一些政治事件因素,也使得此項交易的前景愈發撲朔迷離。
1
這筆收購划算嗎?
純粹財務的角度,這個收購併不便宜。
為什麼這樣說?
首先,港交所和倫交所的業務相似度非常高,理論上估值應該接近。但是倫交所的市盈率(PE)目前在52倍左右,而港交所只有區區31倍,倫交所比港交所貴60%。
而在昨天港交所的公告中,我們也看到,擬收購的估值在現有水平上還要再加22%的溢價。也就是說,如果算上這塊溢價,倫交所被收購下來的市盈率將超過63倍,是港交所的兩倍。
這意味著,需要倫交所的盈利需要增加一倍,還要再超過同時期港交所的盈利增幅之後,才能消化掉這筆冤枉價。假設倫交所未來每年盈利增速30%,港交所增速為10%,那麼這筆收購溢價仍然需要5年時間才能抹平。更何況倫交所與港交所的相對增速,孰快孰慢,還未可知。
所以,從估值的角度,這筆交易一定是不划算的。
此外,就交易本身而言,港交所市值3000億港元,而倫交所市值250億英鎊(約合2420億港元),兩個都是千億級別的公司互相收購,說它們是「象吞象」,毫不誇張。但是一下子拿出2420億港幣的現金,談何容易。
正因為如此,港交所的收購計劃之中,有1/4用現金支付(2045便士),剩餘部分通過發行新股來籌集,以1股倫交所換2.495股港交所的比例來進行。這樣相當於8361便士/股的倫交所股價。
這樣雖然可以節省現金,但又帶來另一個問題。
既然發行新股,那麼港交所的利潤會被攤薄,並且會面臨股價波動的風險。如果發行過程中港交所股價下跌,那麼需要發行的新股則更多。
而目前倫交所的及大股東,包括卡達投資局(10%),貝萊德基金(7%),美國的The Capital Group(7%),以及英國的Lindsell Train Limited(5%),是否會接受港交所的收購,則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所以,單純從帳面上,這筆交易怎麼看都不太划算,而且過程中還會有許多艱難險阻。
於是,問題來了,既然這麼不划算,那麼港交所為什麼還要花這筆冤枉錢去買那個「高貴冷豔」的倫交所呢?
2
趁火打劫
有人說,倫交所是女神誒,收購女神,開價總要高一點嘍。
有人說,港交所這次是趁火打劫。
誰都知道,英國脫歐的局勢現在已經亂成一團,一旦最後「無協議脫歐」,那麼其結果將是大量企業遷出,投資者撤資,資金外流。
倫敦交易所,是全歐洲最大的股票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固收與衍生品交易中心。倫敦、紐約、香港,這三個城市合稱「紐倫港」。
倫敦交易所,位於英國倫敦金融城,是全球最重要的證券交易所之一
熟悉當代金融市場的朋友都知道,美國的金融監管是比較嚴格的,許多高風險的結構性產品是不允許做的;而倫敦,作為最大的歐洲美元交易中心,對於美元產品的監管非常寬鬆,基本上是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來的都是客,賭場任你嗨。
於是,許多在美國不敢做或不許做的交易,就都搬到倫敦來玩。2008年之後,美國央行源源不斷給市場輸送流動性,而這些錢先是通過逆回購、轉抵押等方式,帳面上還留在美國,但靈魂已經飄過大西洋(600558,股吧),跑到了倫交所的電子交易系統裡面,進行著高風險高收益的賭局。
「倫敦鯨交易員」的故事,金融界的朋友都應該有所耳聞。
不僅美國,歐洲許多國家,特別是東歐一些國家的富豪和政商,在他們自己的國家有風險的交易,或者本國無法保證安全的資產,都會轉移到倫敦來,因為那裡法治悠久、金融市場完善、並且歡迎八方來客。
一旦英國以一種無協議的方式離開歐洲,這些資金和交易將大規模撤離倫敦,而這對於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來講,意味著流動性的枯竭。
因此,對於當前,英國脫歐正處在最關鍵時期,人心浮動不安,這個時候,提出收購,也許會提高成功的籌碼。
事實上,正常情況下,不是你出多高加碼的問題,是人家根本不肯賣的問題。
嗯,有一定道理。
畢竟我們看到,歷史上有無數股票交易所對倫交所這個「大家閨秀」垂涎三尺,而港交所過去也曾多次對倫交所身處橄欖枝。但是,女神就是女神,說不跟你在一起,就不跟你在一起。
倫敦鯨交易員Bruno Iksil,JP Morgan Chase前首席投資官,因投機信用衍生品CDX導致公司巨虧65億美元。圖片來源:南華早報2016年,傳港交所曾與卡達交易所聯合收購倫交所,最終無果。2017年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對倫交所提出了收購要約,當時港交所還一度極為緊張,生怕自己的女神被日耳曼人搶走。後來得知英國金融監管當局拒絕,港交所才深深地舒了一口氣^^
終於到了2019年,女神和家長鬧彆扭了,英國脫歐已經亂成一團,這個時候港交所再度提出收購,是不是有一點英雄救美的感覺呢?
您可以自己腦補一下這畫面。
3
阻擊戰
此外,這個時候港交所收購倫交所的原因,還有另一重可能性。
即對於倫交所收購Refinitiv之阻擊。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港交所的收購公告,我們會發現,裡面明確提出,倫交所要停止對Refinitiv的收購。等於是說,「我願意支開出很高的價錢和你在一起,但是你不可以再跟另一個人在一起了。」
有沒有一種橫刀霸愛的感覺。
而倫交所的回覆裡面講到,「注意到港交所提出了很高限制性的收購條件,會考慮。」但更重要的是,「將繼續收購Refinitiv」……
也就是說,你想高價買我,我還沒答應呢。現在我想跟誰在一起,你管~不~著~
哈哈,果然是女神範兒。
資本市場上的分分合合,怎麼和談戀愛以及婚姻那麼像?
當然這是題外話。
還是來看看,這個Refinitiv是何方神聖。Refinitiv位於美國紐約的辦事處,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Refinitiv,中文叫做「路孚特」,是一家金融數據公司,其前身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的金融與風險事業部。目前,路孚特所涉及的領域包括金融產品、反洗黑錢等,企業併購重組等。其辦公處地點則有190多個國家地區。
在2018年,湯森路透以200億美元的價格將自身的金融與風險事業部55%的股權出讓給貝萊德(Blackrock),而貝萊德則與加拿大養老金(CPP)和新加坡主權基金(GIC)等機構投資者組成財團,共同玩成了對其收購;剩下的45%的股份由湯森路透繼續持有。
今年7月29日,倫交所對路孚特提出了收購要約,擬通過換股的方式收購路孚特,收購代價為270億美元。對於這項收購,路孚特表示出了興趣。Refinitiv的CEO David Craig明確表示:
「倫交所在平臺、交易、以及渠道網絡方面的業務與路孚特高度互補,兩家的合併可以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服務各自的客戶。」
該收購被市場普遍看好,公告發出之後,倫交所的股價漲了15%。
倫敦交易所2019年7月29日股價大漲15%,因市場看好其收購Refinitiv的交易
於是,問題又來了,倫交所和路孚特兩家秋波頻送,而且郎才女貌,看似天作之合。為什麼港交所卻不願意成人之美呢?
照我來猜測,無外乎是一旦倫交所與路孚特合併成功之後,兩者各自在股票交易以及金融數據方面的優勢將得到互補,會對港交所構成更大的競爭。
畢竟倫交所目前在紐倫港三大交易所之中是略顯暗淡的,而一旦倫交所此輪操作成功上位,況且眼下滬倫通打的火熱,將來中國的公司又多了一條去倫敦上市的路徑,而港交所的優勢將被大大削弱。
因此,港交所無論如何也要把倫交所收購Refinitiv這件事攔下來。而出這筆高的驚人的收購代價,不是真的要收購,而是要幹擾倫交所自身的節奏,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誘使倫交所目前的大股東拋貨,製造博弈機會。
當然,這只是理論推導,未來事情竟如何推演,還要根據具體情形再做分析。
4
拭目以待
回到港交所。
今天港交所的股價反映出了市場對這項收購的一定程度上的擔憂,股價再度跌破240,收盤跌幅為3.5%。而此前幾個月香港的政局動蕩,使得香港股市大跌,成交清淡,許多行業出現間歇性休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幹擾。
但是,香港的底子是不差的,而且一旦亂局平息之後,也可以迅速回歸正軌。
目前港府的許多所作所為,已經是在為下一個十年甚至更久去布局了。比如近期熱議的增加土地供應等等,你們懂的~因此,港交所與倫交所合併,也是一種對香港更大格局上的鋪排。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不論是路上的還是海上的,終點都在倫敦。從這個意義上,對於整個歐亞大陸的股票交易所資源的跨國別與跨文化整合,也是此次併購的題中之義。
此次收購,堪稱21世紀全球資本市場最大的盛事。最終結局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格隆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婁在霞 HN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