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六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儒家持「禮」,認為大丈夫在世要以禮待人,行不亂坐危正,儒家文化以孔子為代表,四書禮儀是儒家弟子學習的基本書籍,在中國諸多的文學典範中,四書五經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也是後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
儒家有四書,聖人遵教誨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書是儒家傳道授業解惑的教科書,是儒家思想者的智慧傑作。《論語》記錄孔子的日常行為習慣和言論教導,書中內涵本質都是集結孔子的思想,《孟子》是記錄孟子的思想著作,代表孟子的思想言論。《大學》和《中庸》本來是《禮記》裡面的兩篇,不過被後人摘編出來,作為單獨的存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出自《大學》這句話有很深的含義,是古人的智慧,也具有現實價值可以適合於當今的大學教育思想。儒家的四書經典是我們的文化寶藏,要了解儒家的思想從四書入手就對了。
五經也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符號
「五經」相對於「四書」來說,成為標準的時間要晚,不是說成書年代的時間的久遠,而是說後人對五經的重視和編注對四書來說比較晚。「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是中國保存完整的先秦詩書文化,五經成書每本都有它們自己的特色和寫作風格。
孔子曰「《詩》疏通知遠,《書》廣博易良,《樂》潔淨精微,《易》恭儉莊敬,《禮》屬詞比事」。五經書籍對社會生活具有指導意義,裡面蘊含著巨大的哲學原理,五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詩經》,而《詩經》就是經孔子整理後更加的系統化,韻律化,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極高的文學地位以及文學價值,直到現在仍一直生生不息的流傳。
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古代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它流行於周朝,周王要求國學弟子都要學習這些基本的行為禮儀,是必學的課程,六藝德化於心,是古代的謙謙君子之風的衡量標準。六藝的教育也不是什麼都一起學的,它是循序漸進的誘導,根據學生的個人標準進行教學,有一定因材施教的成分。
四書五經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它們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包括的範圍深遠而廣泛,不僅僅是對中國文學,世界文學更是如此,是我們的文學寶藏,對於社會規範,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方面,四書五經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