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一則「動車上一男子突然暈厥 針灸醫生就地取材化險為夷」的新聞被多家媒體轉載。新聞中,來自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針灸五科副主任金弘,在動車上救助了一位突發暈厥的男性乘客。當時公務出行的金弘醫生沒有隨身攜帶針灸針,他急中生智就地取材,利用徽章背面的別針針刺放血,經過急速施救,男子很快甦醒過來脫離生命危險。
金弘醫生面對突如其來的病患臨危不亂,第一時間搶救生命的英勇舉動贏得社會各界的讚許。大家對中醫的神奇驚嘆不已。特別是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中醫藥發揮的重要作用得到社會普遍認可。運用中醫藥救治急危重症,也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話題。日前,記者採訪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重症醫學科、針灸科的專家,就中醫藥救治急危重症的問題進行討教。專家們一致表示,中醫並非「慢郎中」,在扶危救急的歷史長河裡,中醫中藥從未缺席。
一根銀針一劑中藥常能起死回生
「中醫急救的歷史源遠流長,在祖國醫學文獻中都有記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所述的病種,不少是急症重症,葛洪的《肘後救急方》也是中醫急救的代表作之一。」對於中醫常被認為是「慢郎中」,只能看慢病、談養生,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針灸一科趙軍主任認為,這是對中醫的誤解。
以針灸為例,小小一根銀針,雖不起眼,但關鍵時刻卻能力挽狂瀾,甚至有起死回生的功效。針灸對搶救中風急性期、哮喘急性發作、急性心絞痛、厥症昏迷等患者,往往見效快,效果顯著,操作起來也十分便捷。趙軍說,遇到突然昏迷的患者,三稜針點刺、拔罐放血等方法都可以起到醒腦開竅,讓病人快速甦醒的作用。身邊沒有針刺工具的情況下,可以用手指按壓內關穴,神門穴,合谷穴等穴位,緊急施救。
曾經,一名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在診室外候診時突然暈倒,呼吸心跳驟停,趙軍趕到後,迅速將患者平躺,保持呼吸道通暢,隨後用手指緊掐內關穴,神門穴,合谷穴,同時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不到三分鐘患者就甦醒過來,為後續搶救贏得了時間。
除了針灸可以治急症,像耳穴治哮喘,效果不比噴喉劑慢,而且耳穴對於急性痙攣、急性疼痛和急性炎症,往往也有迅速的止痙止痛消炎的效果。急性心絞痛突然發作時,如果身邊沒有硝酸甘油等西藥,可以按壓至陽穴、內關穴等穴位,起到緩解作用。
中醫急救更注重整體調控標本兼治
「中醫不僅能治慢病,在急危重症的救治中同樣大有可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重症醫學科主任梁群說,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中醫藥的出色表現再次向世人證明了中醫治療危急重症的獨特優勢。中醫在減輕發熱症狀、控制病情進展、減輕併發症等方面具有顯著療效。作為我省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專家組組長,梁群親眼見證了很多重症感染、多臟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就是通過針灸、中藥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最後起死回生。
「在ICU,重症感染患者難治性撤機是讓很多重症科醫生頭疼的問題。」梁群說,他們科室每年都會收治很多因難治性撤機從別的醫院轉運來的患者。幾個月前,一名78歲的女性患者因慢阻肺、呼吸衰竭、心臟衰竭在一家綜合醫院ICU治療70多天,最後所有西藥全部耐藥,呼吸機始終無法撤掉。全身插滿管子轉來時,已奄奄一息。入院後,梁群根據患者的病情辨證施治,通過靜點、器械支持,配合中藥湯藥、針灸、按摩、臥式八段錦等中醫特色治療,23天後患者順利撤機,後來康復出院。
隨著抗生素和先進的急救技術、儀器的出現,西醫的急救措施往往給人立竿見影的印象。但重症患者在大量使用抗生素等一些西藥後出現的不良反應、耐藥等情況,西醫往往束手無策,這時就凸顯了中醫藥的優勢。在梁群看來,同樣是急救,西醫強調的是對症治療,而中醫更注重整體調控、標本兼治。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需要守正創新,精準施策,相信未來中醫藥在救治急危重症的優勢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接受。」梁群說。
【來源:本站原創】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