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本網記者 雒婷 攝影報導) 人類對科學的探索會不會有極限,會被年齡限制嗎?人工智慧更新換代太快,中學生是否需要提前學習人工智慧相關知識?理性建立在感性之上,現有的理論結果會不會被推翻,時間是什麼時候?……8月17日,記者在青海湟川中學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講座教授湯濤正在針對學生提出的有深度、有創新性的科學問題解疑釋惑。
作為2018年數學與人工智慧文化傳播學術交流會的主要議程之一,湯濤作得《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家》專題講座吸引了湟川中學的500餘名師生。「成為科學家的路途是漫長且充滿艱辛的,首先要立志並堅持,人無志不立,事無恆不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其次要動腦,要把學與思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再次,要耐得住寂寞。最後,要厚積薄發。」湯濤結合自身經歷,以生動鮮活的例子,介紹了要成為科學家應該具備的素養。
「從一開始對數學學科的片面理解到講座結束後對其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學到了很多。學數學不能像從前那樣死背公式,而要理解加推理,結合數學方面的人物、歷史、典故,才能學好數學。今後學習數學,我會先做好預習,培養解題能力,活學數學、愛學數學。希望自己能考取理想的大學,並繼續深造,遨遊在科學的殿堂裡,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梁之才,書寫屬於自己的華彩樂章。」通過這次講座,湟川中學高一8班的張寒暘和他的同學們學到了不少學習數學的方法和技巧。
據了解,本次交流會由青海師範大學、國家天元數學西北中心和青海省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院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高原,共話數學文化發的輝煌歷史與未來,並與省內兩千餘名師生和家長分享數學文化,感受數學魅力。為進一步推動我省數學教育的發展,培養更多更優秀的數學人才,交流會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還分別作了《數論的魅力》《群體智能中的聚合與湧現》《從講授課程到建設課程》《國外大學數學系見聞點滴》《感悟數學之美--從數學文化談起》等學術報告和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