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算廢除「臺灣省政府」與「福建省政府」,為何說民進黨當局此舉邁向實質性「臺獨」?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到臺立法機構備詢時表示,「臺灣現在還有『臺灣省政府』這不正常」,希望明年「臺灣省政府」的預算是空的,外界評價此舉是臺灣當局進一步「去中國化」搞「臺獨」的步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解,這個所謂的「臺灣省政府」又是一個什麼機構?
兩個「省政府」
其實,臺灣當局不僅有一個「臺灣省政府」,還有一個「福建省政府」。這是因為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往臺灣,其有效統治範圍僅剩下臺灣省全部,包括澎湖地區,以及福建省的極小部分地區,也就是金門縣以及連江縣馬祖鄉,臺灣當局在馬祖鄉設立所謂的「連江縣」。
雖然實際統治面積大幅縮小,但是蔣介石當局為了維持自己的正統地位,也為了彰顯「一個中國原則」,依然堅持設立「臺灣省政府」,管轄臺灣本島以及澎湖縣,當時「省政府」設在臺北市;設立「福建省政府」,實際管轄金門縣、馬祖地區等地,由於金門、馬祖屬於兩岸對抗的前線,因此「福建省政府」轄區基本屬於軍事管制地區,從1956年起由當局「戰地政務委員會」管理。直到1996年,這個「福建省政府」才從臺北縣(今新北市)遷回「省府」金門縣。
那麼問題來了,「福建省政府」管轄範圍遠離臺灣主島也就算了,「臺灣省政府」轄地竟佔臺灣當局實際管轄地的99%以上,這就出現了兩個問題:現實問題是行政機構嚴重疊梁架屋,當局有所謂「國民大會」,「臺灣省」有「臺灣省議會」,當局有行政機構,「臺灣省」也有相應的一套,造成行政效率不彰、資源重複浪費,對臺灣的整體發展不利。還有潛在問題:當局領導人與臺灣省主席之間關係怎麼擺,當局與地方間施政產生衝突怎麼辦?在蔣介石、蔣經國這樣的強人時代當然不是問題,但是到了李登輝時代就成了問題。
當然,這些情況臺灣當局也心知肚明,分「臺灣省政府」權力便成了應有之策。1967年,臺灣當局政治經濟中心臺北市就從「省轄市」升格為「當局行政院轄市」,也就是「院轄市」,而早在1956年,「臺灣省政府」辦公地點已從臺北市搬到了中部內陸的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等到了1979年,臺灣第二大城市高雄市也升格為「院轄市」,進一步減少「省政府」的版圖。之後,臺灣地區一個當局、兩個「院轄市」、兩個「省政府」維持較長時間。而我們熟悉的陳誠、嚴家淦、林洋港、李登輝、連戰等人,也都先後擔任過「臺灣省政府主席」一職。
「凍省」:架空宋楚瑜
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臺灣政局開始出現重大轉變,對於原本不容討論的「省政府」存廢問題也擺上了臺面。
1995年,剛當選為首任民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李登輝宣布召開「『國家』發展大會」,邀請朝野各界共商臺灣未來,而省制的廢除與否,則成為會中最受各界矚目的議題。經過朝野的不斷爭論,各方最終達成了省制精簡化的決議。1998年,臺灣當局立法機構修改憲制性規定,並制定「地方制度法」取代原有的「省縣自治法」。
在這次的修法中,省制遭到了虛級化。這也造成省政機關的重大變革:「省政府」仍具有法人身份,但原本「地方自治團體」的地位被移除,成為行政機構的派出機關,政策制定與人事任免權均由臺灣當局直接掌握。同時,「省議會」改制為「省諮議會」,失去了原有立法功能,改為諮詢機構。至於原來那些省轄市、省轄縣等,則改由當局直接管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凍省」。
至此,原來呼風喚雨的「臺灣省政府」風光不再,而原本就勢微的「福建省政府」自1956年7月為實施戰地政務就已精簡,因此影響不大。
當時分析人士認為,李登輝一定要主導「凍省」,除了上得了臺面的簡化行政架構原因外,也與打壓當時如日中天的「臺灣省省長」宋楚瑜有關。
1994年,臺灣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民選「臺灣省政府首腦」,當時稱為「省長」,宋楚瑜如願當選。比起時任地區副領導人連戰來,李登輝更難駕馭掌握實權的「臺灣省省長」宋楚瑜,況且省長與地區領導人都直選後,「臺灣省省長」與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權力基礎高度相似,更使當局與「省政府」在施政上容易產生衝突,因此李登輝通過讓「省政府」虛級化,架空宋楚瑜。
後來就出現了李登輝宋楚瑜反目成仇,宋楚瑜反出國民黨另立親民黨,成為了國民黨自新黨分裂後的第二次大分裂。
「廢省」:實質性「臺獨」
之後,「臺灣省政府」與「福建省政府」的日子就成了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島內政治人物,特別是綠營政客,一而再再而三地壓縮兩機構預算、減少人員編制,讓「省政府」維持著最低活力。如今,自稱「臺獨工作者」的賴清德明確表示,未來「臺灣省政府」的預算歸入臺行政機構的業務預算中,不單獨編列,也不會有「臺灣省政府預算書」,更是從「凍省」升級為了「廢省」。
對此,應該從兩個層面看,第一,從行政效率來看,多一級「省政府」確屬無用,第二,既然兩個「省政府」已經壓縮得不能再壓縮了,為何就不能留它一口氣在呢?
這個問題就和民進黨當局執意廢除「蒙藏委員會」是一個道理,它們雖然都已經有名無實,但卻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象徵,「蒙藏委員會」代表臺灣方面曾經自認為的「中華正統」地位,「臺灣省政府」「福建省政府」則表明它是中國的一個省。如今,這些具有特殊含義的機構,在民進黨的操弄下,正逐步走向末路。
賴清德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只是因為「臺灣省政府」的名稱寫在島內憲制性文件裡,行政機構無權取消,因此才保留至今。或許,他對此解釋為「廢省」可以提高當局效率,但在他堅稱自己是「臺獨工作者」、蔡英文當局「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的情況下,這一隱含著破壞現狀的舉動,很難不與一系列的「去中國化」動作聯繫在一起,值得海峽兩岸高度警惕。畢竟,雖然「臺灣省政府」「福建省政府」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但如果把它徹底拿掉,那就是邁向實質性「臺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