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現在已經成為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它提倡人在做事的時候要深思熟慮,多方面,多角度去考慮清楚可能的一切後果,在決定如何行事。
這個成語的出處是《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今天,我們只強調這句話的前半句,而忽略了後半句:再,斯可矣!季文子說要三思而後行,孔子聽說了之後,回復他說:想兩次就可以了,不用想三次,想三次太多了。
為何孔子教育我們做事情只能想兩遍呢?其實,孔子只是想告訴大家,做事情之前,考慮一下是對的,但是如果想的太多,想的太久,會喪失很多事情的機會,喪失很多做事情的勇氣和決心。
二、以德報怨
「以德報怨」也是一個很著名的成語。解釋為要忘記別人給你的痛苦,而且要用你的好來對待他。
這個成語的出處是《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告訴我們的真正的原意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就應該怎麼對待他!
所以,通讀原著對我們來說很重要,聽聞別人的說法只會讓我們斷章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