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教我們遇事要「三思而行」?非也,後半句才是關鍵

2020-12-15 三順說名著

一、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現在已經成為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它提倡人在做事的時候要深思熟慮,多方面,多角度去考慮清楚可能的一切後果,在決定如何行事。

這個成語的出處是《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今天,我們只強調這句話的前半句,而忽略了後半句:再,斯可矣!季文子說要三思而後行,孔子聽說了之後,回復他說:想兩次就可以了,不用想三次,想三次太多了。

為何孔子教育我們做事情只能想兩遍呢?其實,孔子只是想告訴大家,做事情之前,考慮一下是對的,但是如果想的太多,想的太久,會喪失很多事情的機會,喪失很多做事情的勇氣和決心。

二、以德報怨

「以德報怨」也是一個很著名的成語。解釋為要忘記別人給你的痛苦,而且要用你的好來對待他。

這個成語的出處是《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告訴我們的真正的原意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就應該怎麼對待他!

所以,通讀原著對我們來說很重要,聽聞別人的說法只會讓我們斷章取義。

相關焦點

  • 人們遇事習慣「三思而後行」,看過後半句才知道,這樣做並不全對
    古有俗語「三思而行」,幾乎所有人覺得說得對!它教導我們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多思考,想清楚後果,謹慎從事。這句話沒有什麼不對的呀?但是這句話還有下半句人們不知道。看到它,您才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同時也會承認「三思而行」這半句話確實有偏跛之處。如此,它不被人熟知的後半句是什麼呢?整個俗語帶給後人什麼信息呢?下面小編來為您揭秘!
  • 三思而行真的行嗎?孔子為何反對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這個成語,現在用來比喻做事非常小心謹慎,能夠把各方各面都考慮進去,是一個褒義詞。不過你可知道,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作為貶義詞的,而且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夫子就對『三思而行』提出批評。這個成語典出《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孔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 那些騙了我們幾十年的名言,下半句才是關鍵,老師卻不肯說
    在上小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會給我們講一些名人名言,並讓大家摘抄記錄。看著先輩們鼓舞人心的話語,學生們信心倍增,並立志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老師口中的名言是經過「加工」的。他們只是講了名人說的前半句,但更為關鍵的後半句卻被老師們人為屏蔽了。
  • 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夫子再斯可矣:實踐出真知,大多選三思而行
    ,思想動態,有時都會給到一些建議,臨了總會是這般臺詞,「放心大膽去幹吧」或「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啊」。季文子做事常常很謹慎,思考多次後再付諸行動。孔子聽說後,對他的學生們說,有個兩次思考就可以去做啦。以前,我以為「三思而後行」是孔子之言,實則不然。二思而後行,顯然沒有三思而後行那般謹慎,此語流傳使用盛廣,可為實踐出真知吧。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您知道後半句嗎?
    人人尊崇的孔子是個歧視女子的人嗎?我們先來看看前半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我們再來看看下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話的意思是,你與他親近相處的時候他不懂得謙遜有禮的對待你,你疏遠他的時候,他又會怨恨你。這句話的產生背景是孔子在衛國之行後,發現不僅衛國國君欺騙了他,衛國國君身邊的小人還仗勢愚弄於他。孔子氣憤被小人愚弄以及偏信小人的君王,所以之後才發出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感慨。
  • 那些被刪掉後半句的名言,看了才知道,原來我們被騙了這麼多年
    那些名言名句,被弄錯作者、理解錯意思都是見怪不怪的事了,還有些句子,老師只告訴我們前半句,關鍵的後半句,卻沒人肯說。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句子背後的故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孟子說的,現在也頻頻出現在各大催婚名場面。
  • 三思而行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但三思而行重在反覆考慮成熟後再去做;既有考慮的意思;也有做的意思;而「深思熟慮」重在考慮的深入和成熟;不包括做的意思。成語辨形:而,不能寫作「爾」。成語正音:而,不能讀作「ěr」;行,不能讀作「hánɡ」。
  • 民間故事:三人講段子,孔夫子面前比鬍子
    三人在茶館裡喝茶聊天,彼此想爭個高下,各自來幾句順口溜,要求兩短一長,句末押韻,誰輸了誰給茶錢。鬍子長的人有錢,遇事愛出風頭,率先說:「鬍子長,鬍子長,天下的鬍子我為王。」鬍子長的人心想:我「鬍子長」已經為王了,看你們二人還怎麼說。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重點!
    但是,不可否認,俗語的教育意義非常重大,它能夠很直觀的告訴我們做人、處事等生活中的道理和準則。相信所有人都聽說過,就是「一日夫妻百日恩」。但是,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而且後半句才是重點!而「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句俗語,也恰恰很簡單明了的道出了夫妻關係以及情感態度。也就是說,兩個人一旦成為夫妻關係,那麼就會有著很深厚的恩情和感情。不過,在這句俗語裡面,「百日」不僅僅指的是100天,而是一個泛指。其實要表達的是很長的時間,甚至可以說是一輩子那麼長。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重點!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積澱非常的深厚,而俗語正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自古以來,俗語的數量可謂是不可勝數。而且,有些俗語至今還被人們所沿用。當然,其中有一些俗語也已經不適用於當今社會了。但是,不可否認,俗語的教育意義非常重大,它能夠很直觀的告訴我們做人、處事等生活中的道理和準則。
  • 為人處世為什麼要「三思而行」?
    儒家創始人孔子倡導為人處世要三思而行,放在我們這個時代,其主張其實並未過時,為什麼這樣說呢?對這種人,奉勸做任何決定之前的確要三思而行,冷靜分析,權衡利弊,以免重蹈覆轍!第二,對大多數人來說,在遇到人生重大事件時,如報考學校專業、選擇人生伴侶、投資項目、找事業合伙人等,若草率行事,可能會「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此時宜採納多聽取身邊親朋好友的意見,三思而行,謹慎從事,才能少走彎路,儘快達成目標。
  • 孔夫子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罵人的最高境界
    流傳下來的孔夫子的畫像儒雅謙恭,但是,如果你以為我們的這位孔老師,只會溫良恭儉讓,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罵人不帶髒字,才是這位孔老師的罵人最高境界。1、《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大概是孔老師最著名的一句罵人話了。因為有人做了俑人殉葬,孔老師看不慣,直接說人家斷子絕孫。2、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這是孔子罵自己的弟子冉求。
  • 老話說「廟小妖風不小」下半句少有人知道,三個道理教你如何做人
    很多人在生活中會提及到各種俗語,他們通常能夠說出俗語的上半句,卻不知道它還有下半句,俗語不僅能夠增加生活的樂趣,還能在為人處事上略指點一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這句,「廟小妖風不小」,下半句很多人不知道,這三個道理教你如何做人。
  • 古人「三思而行」可以現代人不行 成功的機會在多想中越走越遠
    古人云「三思而行」。原意是指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好好想想,仔細的做分析和規劃,不輕易的下決定和行動。「思」是什麼呢?「思」就是想,想的就是結果。什麼是「三思」呢?簡單的說就是:最好的結果、最壞的結果、不好不壞的結果。
  • 拿破崙說:「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下半句才是關鍵,卻少有人知
    現在我們大多只是取前面的半句話,用雄獅來比喻中國。有很多人說中國人認句只念一半,就像那句:「天才是99%的汗水和1%的靈感」。但是加上後半句,這句話的意思就不一樣了。愛因斯坦的後半句是:「其中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最為重要。」我們很多時候只取一半來解讀,就這樣造成了不少烏龍。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讀後長見識了
    比如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就是「笑貧不笑娼」。那麼這句俗語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其實它的下半句更加精彩。首先我們來看俗語的上半句「笑貧不笑娼」。這裡面的關鍵還是取決於「笑」這個字,笑的含義在這裡不僅僅指的是嘲笑,其實更多的意思指的是看不起。
  • 古人講「三思而後行」,後半句僅僅4個字才是關鍵,卻鮮為人知
    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正卿,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會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說道「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實際上關於這句古語,還有一個大家不知道的典故。相傳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名叫季文子的官員。
  • 古人云「三思而後行」,後半句僅僅4個字才是關鍵,卻鮮為人知
    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正卿,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會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說道「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實際上關於這句古語,還有一個大家不知道的典故。相傳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名叫季文子的官員。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古人的忠告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還有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那就是「五十將來尋死路」,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如果一個人在三十四十兩個重要階段都沒有一番成就,那麼五十歲乃至隨後的人生歲月中,就都將活在痛苦之中,這是老祖宗對中年人的告誡。
  • 孔夫子的『有教無類』,其實我們都被理解錯了
    本來挺好的一句話,孔夫子也講得很對,可惜後來讓某些人活活給帶偏了,把『有教無類』生生地給翻譯成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仔細想想,說這樣的話的人,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就是那些一時運氣爆棚讓他碰上了一群『可教』的學生,並藉以此『成名』,然後到處出去誇誇其談巧舌如簧的所謂的『名師專家』。 這就叫典型的『得了便宜還賣乖』。試想如果讓這些『專家名師』碰上那個殺害女孩的大連初中生,他們還能以愛之名去感化、去教育嗎?他們還能自信地喊出『有教無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