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禮拜與問訊

2021-02-20 拜佛去

今人歸依三寶之後,歸依師的第一個責任,便是教授禮拜與問訊的方式。一般弟子,學會了禮拜問訊之後,此一佛教徒的身份,好像也就完成了。

其實,各種宗教,均有各該宗教的儀禮規定,即使是國家的軍人,也有其制定的禮節,禮節的使用,也就表明了一個人的身分。所以一般人的觀念,並沒有錯。

但是,在今日的佛教徒中,包括出家的比丘在內,能夠如法行禮,並且能對行禮的意義全部明白的,恐怕又不多了。

我們在拜佛之前,往往先有一個問訊的動作,問訊是什麼意思,則很少有人講說。其實,照文釋義,就是問候請安的意思,正像我們於日常生活中,和親友見了面,第一個動作是招手或點頭,同時嘴裡也得說一聲:「你好嗎」,「你近來好嗎」。在西洋人通常則是以「早安」,「午安」,「晚安」,「夜安」來表達。當與親友分別時,也會互相祝福幾句,比如「祝你身心愉快」,「祝你一路平安」,「祝你事業成功」,「祝你學業進步」,「祝你好運」等等。這些請安與祝福,都是在開始見面與臨行分別時用的,這以佛教的看法,就叫做問訊。佛教的問訊,絕對不是僅僅有個彎腰與舉手的動作而已。

在佛的時代,弟子們見了佛陀,固然要問訊,佛陀接見了弟子之後,照樣也要問訊(不是彎腰舉手)。並且也有常用的詞句,試舉比丘律中的一個例子如下:

阿難晉見了佛陀,禮足以後,即向佛陀問訊:

「世尊少病少惱安樂住不?」

佛答:「如來少病少惱安樂住」。佛陀也問阿難:

「比丘僧少病少惱安樂住不?乞食不疲,行道如法不?」

阿難答:「世尊,比丘僧少病少惱安樂住,乞食不疲,行道如法。」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請不用懷疑佛陀不會有病有惱,佛為慈愍後世的比丘,也曾現有十種病惱,比如頭痛啦,背脊的風痛啦,受人陷害啦,乞食空缽啦,都是如來的病惱。所以弟子們見了佛陀,應該如此問訊。同時在經律中告訴我們,佛陀問訊弟子機會特別多,比如有遠道而來的比丘,總是要以慈祥愷悌的口氣問訊他們:「不為食苦耶?行路辛苦耶?眾僧和合安樂住耶?道路不疲極耶?」佛陀時常巡視僧房,探詢病患的比丘時,總是要問:「比丘,調適不?不苦否?」

以此可見,今人的問訊,只是徒具形式,並不合乎要求。因為今人問訊,對於佛菩薩的形像,固然無訊可問,即對尊長比丘,也只行禮如儀而已。

還有一個與問訊同樣重要,而又同樣為我國佛教徒所忽略的問題,那便是「和南」一詞的運用。據義淨三藏的考證,「和南」一詞,根本是古人的訛釋,因在梵本佛典中,沒有「和南」一詞的根據,「和南」一詞,純系「畔睇」一詞訛譯而來,「畔睇」的運用,僅限於佛教,其義乃為禮敬。若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卷一中,有一俗人對比丘說:「我等但知,見老婆羅門,即雲跪拜,若見苾芻(比丘),便雲禮敬。」

律中的禮敬與畔睇互用,但畔睇並非五體投地禮,畔睇可有兩種方式,一是但在口中一說,用表心意即可:一是欠腰而說即可,不必一禮到地。但也可以用於間接表達敬意的場合,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卷二中說:「時,尊者阿難陀,具傳佛教,詣王白知。王言:『尊者,為我畔睇世尊足下。』」這與今人在書信中用「和南」致敬,是一樣的,唯用和南是錯的,用畔睇才對。

正因為「畔睇」不即是頂禮,所以在不便頂禮的場合,如暗處、髒處、鬧處等,但用口說畔睇某某即可。如在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卷十四中說:「若在暗中,不頭扣地而說禮拜,須致敬者,口雲畔睇。」

又在雜事卷十五中說:「凡是口雲『我今敬禮』,但是口業申敬;若是曲躬,口云:『畔睇』,此雖是禮,而未具足。」可見,畔睇之運用,不是具足的五輪著地或兩手接足。

再說具足的禮拜的問題。我們拜佛,通常都是三拜,我曾問過數位大德,拜佛何以少極三拜,不一拜或兩拜?所得的答案,殊不統一,有說三拜表示三寶,有說三拜表示三身佛,有說三拜表示三世佛,有的乾脆就說不知道。還有拜下時,何以右手先出,左手後出;拜下後,何以要抓雙拳,翻雙掌?更是無人能予說明,至於五體投地之後,雙掌向上平放,頭額置於雙掌之上,抑是置於雙掌之間,或將雙手伸出於頭頂之前?亦復莫衷一是。

其實,我們在經律論中,看到弟子禮佛,很少是有三拜的,弟子們請佛說法,總是採取大致相同的儀禮,通常是:「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只說右繞三匝,而不說三禮佛足,可見繞佛須旋三匝,禮佛止須一拜。義淨三藏也說,西土禮佛,極唯一拜。若於平常修持祈願,拜數多少,自屬例外。

但在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中說:「今受戒者,偏露右肩,脫革屣,一一皆須三遍禮敬。」也許三遍禮敬,限於受戒。

至於禮拜的方式,據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中說:「禮敬有二種:一謂五輪至地,二謂手執師足,任行於一。」第一種是五體投地禮,第二種是接足禮。所謂五輪至地,便是額輪、二手輪、二膝輪。必須五輪至地,方為敬禮,否則便是慢禮。今人有將五輪至地,誤解為五心朝天的,以為背心,二手心,二足心,全部朝天,才是至敬禮,這有什麼根據,我則不得而知!

拜佛的動作,究竟如何,方算合式?據義淨三藏的考核,作禮一拜,共分九段:第一發言慰問,第二俯首示敬,第三舉手高揖,第四合掌平拱,第五屈膝,第六長跪,第七手膝踞地,第八五輪俱屈,第九五體投地。遠則稽顙拜首,近則舐足摩踵。但在禮拜之時,口中應說:「我今敬禮。」受禮者應答:「無病。」若不如此,禮者與受禮者,皆越法罪。中國佛教中流行一種不成文的規矩:禮佛要三拜,禮人止一拜;還有,禮人不得對面,應向裡向上,這與接足致敬的規式相違,不知是誰發明的?

接受禮拜的人,必是尊上,故也不必客氣,若坐若立,均不得起身相迎,或者欠身答禮,但要善言誨導,以示親厚。禮拜的人,絕不可以希望受禮者起身答禮,或者示以不必禮拜,問訊即可;但是受禮者,必定要在佛法之中,大於自己的人,方可禮拜。

禮拜也有幾種規矩。根據寄歸傳中所說,吃了一切飲食之後,若不漱口洗手,不得受拜,亦不得拜人,否則兩人均有罪過;若於大小便利之後,未及洗手漱口,或衣服染汙了便利涕唾之後,未曾換洗之前,不得受拜,亦不得拜人,否則便有罪過。如在人多的集會場中,但為合掌,口稱「畔睇」,即是致敬。在鬧處、不淨處、道途中,均不得禮拜,但為讓退一側合掌,口稱「畔睇」。否則即是違教失禮,並且得罪。大比丘威儀經卷上說:「至舍後還,不得中道為人作禮,亦莫受人禮;上座臥不得為作禮,亦莫受人禮;上座澡漱口不為作禮,自漱口亦莫受人禮;上座收盤未竟,不得為作禮,自前盤未收,亦莫受人禮;上座飯不得為作禮,自飯亦莫受人禮。」又有:若讀經、持經或上座在下處自在上處,不應為作禮;上座前行,不應從後作禮;不得著帽為佛作禮。

在我們中國,對於洗淨的習慣,頗難養成,飲食之後,洗手漱口,在講求衛生的人,不難做到,至於大小便利之後,每次皆要洗手漱口,乃至洗滌下體,更換衣服,那就難了,但此乃為佛教的規制,切不可妄謂執相!能夠做到是最好,如不能做到,切不可毀謗。

本來,禮拜要以五體投地者為恭敬,在我們中國卻不然,佛殿佛堂,均設有拜墊或拜凳,唯恐使人五體投地而弄髒了衣服,所以有人稱拜佛為蹲佛。照規矩,佛殿佛堂,皆不應有髒的現象,進入佛地,必須脫去鞋襪,就地禮拜,自然無虞弄髒了,如果是骯髒之處,根本不宜禮拜。奈何在中國的許多寺院中,尚難做到此點,難怪要用拜墊或拜凳了!

-END-

▍版權聲明:

○ 本文為網絡採集文章,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祖師公案:

祖師公案丨斷臂求法

祖師公案|達摩為何不認梁武帝功德

祖師公案丨天然騎佛

祖師公案丨定照禪師

祖師公案丨穿衣吃飯

祖師公案丨達摩傳法

祖師公案丨閉著眼睛看

祖師公案丨不舍一人

祖師公案丨穿衣吃飯

祖師公案丨吃完粥就洗缽

祖師公案丨達摩傳法

祖師公案丨怎樣才能快樂

祖師公案丨燒佛取暖

禪師與美女

金碧峰的玉缽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

相關焦點

  • 燒香拜佛時如何禮拜最圓滿
    佛家的日常修行,貫穿著一系列的言語和行為,除了念誦各種經咒和贊偈外,還要焚香禮拜。佛家的禮拜,簡單地說就是對佛菩薩像恭敬虔誠作禮的舉動。禮拜這種舉動其實並不限於佛教,每種宗教幾乎都有其禮拜的儀式,各個民族也幾乎都將禮拜作為恭敬的象徵。但具體的禮拜方法各不相同,禮拜的對象更不一樣。
  • 《謙遜的問訊》三步實用指南
    謙遜的問訊,是開啟良好關係的鑰匙。 在技術日趨複雜的當今世界,有多少需要完成的工作是領導者自身能力所不能及的。因此,當下的謙遜是領導者必須學會的生活態度。 社會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錯綜複雜,完成一項任務,越來越需要涉及不同的級別、地位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參與,具備以謙遜的問訊能力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 航站區管理部百靈問訊開展主題班組活動
    航站區管理部百靈問訊於11月28日、29日分批次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班組活動。活動當日,百靈問訊前往勝利堂參觀,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參觀了《雲南人民革命鬥爭史》展覽,系統地回顧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在雲嶺大地上,由革命先烈先賢和人民群眾共同譜寫的波瀾壯闊、英勇無畏的革命歷程和光輝史詩。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 以提問取代教導的藝術 好書共讀之《謙遜的問訊》
    8月9日,由李豔、王欣翻譯的埃德加·沙因著作《謙遜的問訊》通過在線直播方式展開新書深度解讀,該書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作為沙因組織文化與領導力系列叢書之一,指導領導者與下屬建立積極、可信賴的關係,從而幫助組織良性運作。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經管一部總編輯嶽佔仁擔任發布會主持。
  • 禮拜一的股市,應該怎樣?
    還有十幾個小時A股開盤,說真心話,雖然是個老股民,但是我對禮拜一的A股、港股走勢如何沒有一點數,這是我投資股市數十年來從來沒有過的感受。為何?
  • 美國之音經典口語教程02|問訊臺 The information desk
    馬丁·勒納,請到問訊處來。馬丁:早上好! 我就是馬丁·勒納。服務員:早上好! 勒納先生。那個人在等你。馬丁:謝謝你。查爾斯:歡迎你。馬丁:你好。我是馬丁·勒納。查爾斯:早上好,勒納先生,我是查爾斯·畢曉普。馬丁:你好!你好嗎?查爾斯:很好,謝謝。瑪麗:我是瑪麗·斯科特。
  • 韓特檢組問訊三星電子副會長:承認向特定機構提供大量資金
    原標題:韓國特檢組通宵問訊三星電子副會長新華社首爾1月13日電(記者耿學鵬 姚琪琳)負責調查「親信幹政」事件的韓國特別檢察組13日早晨結束對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鎔近22小時的問訊,表示將在今後兩天內考慮是否對李在鎔啟動申請逮捕令等司法程序。
  • 【出國旅遊英語口語】遊客問訊用語
    請問旅遊問訊處在哪裡?Is there an airport bus(交通工具) to the city(目的地) ?這裡有從機場去市中心的巴士嗎 ?Where is the bus stop (taxi stand) ?巴士車站在哪裡 ?
  • 星期三或禮拜三歌詞 魏如萱馬頔新歌星期三或禮拜三試聽
    「你習慣說星期三還是禮拜三」?假如,禮拜三,是往前看,預支著快樂的小周末先生?  星期三,是有些許星期一憂傷,帶點牽絆的狂放小姐?假如,星期三喜歡上了禮拜三…….  從前這世界,我不知道,同時有著你,還不太了解你,但喜歡你  魏如萱不叫魏如萱 ,可以是 娃娃  馬頔不叫馬頔,可以是 馬由頁  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  星期三就是禮拜三!
  • 記錄一位基督徒的追思禮拜
    追思禮拜現場 11月13日上午9時,胡秀芬姐妹追思禮拜在江陰市華山殯儀館永福廳舉行。本堂顧藕芬牧師、邵東利老師、詩班以及臨終關懷團隊的負責同工共計16人前去參加了追思禮拜。禮拜由邵東利老師主持,宣召「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隨後同唱讚美詩《追思歌》,邵老師為禮拜帶領弟兄姐妹禱告及誦讀經文。顧藕芬牧師證道之前講述了胡秀芬姐妹的生前事跡。告訴胡姐妹的家人要效法母親、愛主、服事主,榮神益人。
  • 記者觀察「教學禮拜」活動的一天
    11月3日,「教學禮拜」主題活動隨深秋而至。作為學校的傳統活動,四年來,教學禮拜逐步固化為一種制度,升華為一種文化。「教學禮拜」活動第一天,同學們是不是以實際行動來度過本學期的教學禮拜活動呢?「在教學禮拜活動期間,學院尤其關注學生出勤,希望藉此機會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的生活規律,早籤只要遲到了一會就不給消除名字了。」林冠賢介紹說。不少同學在上個「教學禮拜」座談會上提出對早籤的建議得到了落實。林冠賢說:「這學期教學禮拜前,學校號召改革之處早就改了,比如這個學期大一早籤改為早讀。」舒丹丹是人文學院14級新聞專業的「早讀之星」,有時她走到教室連門都還沒開。
  • 為什麼稱「星期」為「禮拜」是錯誤的?
    現在還有一些人,往往把「星期」叫作「禮拜」。象「禮拜天」、「禮拜一、「廠禮拜」等。這種稱法對不對?我們只要調查一下它們的歷史,就知道了。七天為一個星期,這種記日法由來很早。公元前古羅馬就使用了,它是以月相的變化來定的。
  • ​因工作原因而推遲按時禮拜
    因按時禮拜有困難則允許並禮,但你們因長期居住而不能以旅客的斷法論處。旅客旅行超過四天就按居住者的斷法論處,必須做四拜,也不能並禮拜功,這是大眾學者的主張。凡是穆斯林,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按時做集體禮拜,對此切莫疏忽大意,除有合法理由者外,不能並禮拜功。祈求安拉賜予穆斯林全體通曉教義,堅持教門。他確是全聽的、臨近的!
  • 全國禮拜人數最多的清真寺在西寧,最多一次30萬穆斯林同時禮拜
    聽到他說,今天剛好是伊斯蘭教禮拜的日子,我們便直奔西寧東關清真大寺。提及清真寺,就不得不說伊斯蘭教了,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可見伊斯蘭教的教徒眾多。站在遠處便能看到清真寺塔頂的星月雕塑,這也是伊斯蘭教的另一標誌。
  • 臺鐵事故司機被檢方帶走問訊 拒與蔡英文說話
    31419888,.臺鐵事故司機被檢方帶走問訊
  • 清明節股市禮拜一休市一天,那麼清明節我們該如何拜祭祖先呢?
    清明節放假3天股市禮拜一不開盤,禮拜二正常交易,清明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今天國家領導人都在向抗疫犧牲的烈士們惦念,那麼我們也該為自己的祖先們拜祭,如果在老家大家肯定都會去掃墓,要是不在老家呢,那麼我們該怎樣拜祭祖先呢,1可以到附近的寺廟為祖先們立個牌位,2自己念佛讀經把功德回向給祖先們
  • 疫情下部分教堂迎來第一個實地禮拜!
    因發布時間和一些籌備工作的不同,少許教堂在6月7日的主日迎來了疫情下的第一個實地禮拜。根據國家要求,實地禮拜雖然恢復了,但在參與人員的數量上需要加以控制。因此無論是已經開放的或是在籌備開放的教堂均採用了預約式的禮拜,同時對禮拜入堂做了全方面準備。
  • 《安居與禮拜》第一講_鄭建雲(牧師)_講道全文
    不住禮拜,是什麼意思呢?是說:在救恩裡面的禮拜,奉基督聖名的禮拜,是可以隨時隨地、多處多方的。因此,我們在同一時間,在不同空間進行聚會、舉行禮拜。    注意,這裡用的詞,叫禮拜。在全本約翰福音,禮拜二字,最早出現在本段經文。是主耶穌在向人論述,有關禮拜的精髓,禮拜的真諦和禮拜的內涵之時,表達出來的。
  • 回族(穆斯林)每天都要做的事——禮拜
    對於穆斯林來說,每次禮拜前他們都要認真地做「大淨」或「小淨」。「大淨」指沐浴,「小淨」指淨下、洗手、漱口、灌鼻、洗臉、摸耳和洗腳。條件限制時,可做土淨(即用沙土代水)。而禮拜前的洗浴只能用新鮮、潔淨的水,每個穆斯林都會用一把曲柄彎嘴的專用「洗浴壺」。接近禮拜時間,清真寺「宣禮樓」的喇叭就開始播放經樂。洗淨後的人們聽到廣播後,穿著潔淨的衣服,12歲以上的成年男子們匯集到清真寺,在「伊瑪目」的帶領下集體禮拜;婦女們則在家裡進行禮拜。
  • 山西陽城教會主日舉行聖餐禮拜
    7月16日下午2時整, 陽城縣基督教兩會在縣城教會舉行了聖餐禮拜,參加信徒400餘人。本次聖餐聚會由都燕平擔任主禮,隨著優美的殿樂聲,詩班緩緩步入禮堂,聖餐扶禮執事和牧師等人緊跟其後。詩班獻唱《寶血宏恩歌》後,牛天平牧師分享了《路加福音》22章7至23節的經文,向大家講述了《聖餐的屬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