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en.ce.cn/video_info/2019-1-4/1546581799328.json,553,450
圖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教育部公共衛生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厲曙光發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張相成/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3日訊 (記者 吳曉薇 韓肖)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2018年,「益生菌無益論」出現在媒體報導當中。對此,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教育部公共衛生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厲曙光表示,益生菌的功能及安全性得到了科研成果證實及權威機構認可,其功效的發揮具有菌株和人群特異性。「益生菌無益論」的出現源於一項「研究結果」,它不能等同於「科學結論」,過度解讀研究結果既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取的。
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2018年9月起,有兩個頂級期刊刊發有關益生菌與健康的相關文章,一些媒體在援引這兩篇研究文章時指出:「益生菌不僅無益,還有害健康」,報導一出,滿屏的「益生菌無益論」輪番上演,一時間,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導39條,新聞網站文章1071篇,移動端文章數 405篇,微信公眾號文章5674篇,微博原發、轉發1700條,論壇發帖112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2018年9月世界著名科學技術新聞雜誌《New Scientist》曝出新聞「益生菌大多無用,實際上可能會傷害你」,引起輿論的熱烈反響。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廣東、山西、浙江、上海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專家解讀: 要認清「研究結果」不等於「科學結論」
厲曙光表示,益生菌早在幾千年前就進入人類的飲食,長期的食用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其安全性。科技界也正在通過大量科學嚴謹的研究,逐步發掘益生菌的有益作用。2017年WGO基於大量醫學證據,再次指出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此外,一些頂尖的期刊也報導了益生菌的其它健康功效。
目前研究表明,不同種屬的菌株,其生理、代謝存在一定差異,對人體的作用也不盡相同。益生菌的基因組差別較大,即便是同種益生菌的不同菌株之間也存在差異性。同種益生菌的不同菌株含有或表達不同的功能基因,可發揮不同的益生功效。因此,益生菌需要在菌株的水平上進行益生功能的驗證,明確菌株的功效,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個性化食用,一種益生菌製劑對腸道無益不等於所有益生菌製劑均對腸道無益。
學術雜誌上發表的科學研究成果,稱作「研究結果」。但是「研究結果」不能等同於「科學結論」。研究結果往往是在「特定人群中」、「特定實驗條件下」、採用「特定實驗材料」等所發現的。引起本次爭議的就是一項「研究結果」,任何科研的實驗設計與方法都不是絕對完美的,研究者應在其特定條件下解釋研究結果,過度解讀研究結果既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取的。
厲曙光建議,科技界與產業界應關注益生菌的個體差異性研究,分析不同消費者腸道微生態的個體化差異特點,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益生菌幹預方案和建議。
對於每天產生的「海量」的生命科學學科的科研結果,應該冷靜、客觀地對待和處理。媒體報導應該全文通讀,全面解析,正確引導輿論,避免偏頗。在開展科普過程中,普及益生菌的生理功能、明確益生菌「量」的科學概念等,讓消費者科學看待益生菌產品。
(責任編輯:施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