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被淡水虹鱒「強攀親戚」,或許是2018年公眾印象最深的食品安全領域爆款事件。(東方ic/圖)
2018年食安熱點事件,一大特徵是輿論關注點正從某個產品的安全與否,延伸到對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的建設,進而轉向對保護消費者、對公平對待所有市場主體的探求。
一個有意思的趨勢是,2018年的食品安全熱點事件中,「進口」佔到了1/4,無論是「酸鹼體質」、咖啡「致癌」謠言還是益生菌「無益」的謠言,消息最早都源於國外,而後快速波及中國。
咖啡真的會致癌?益生菌成了「無益菌」?三文魚標準之爭,知名辣條品牌上黑榜,「酸鹼體質」騙局被戳穿……剛剛過去的2018年,公眾最關注哪些食品安全熱點?你是否誤信了朋友圈流傳甚廣的謠言?
2019年1月3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食品領域最「大牌」的專家學者,逐一解讀2018年的12大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三文魚團標之爭,江蘇消保委「醬油報告」引發爭議,「職業打假」被列入掃黑除惡名單……綜觀2018年食安熱點事件,一大特徵是輿論的關注點正從某個產品的安全與否,延伸到對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的建設中,進而轉向對保護消費者、對公平對待所有市場主體的探求。
在2018年的12大食品安全熱點中,此類事件佔到1/3。
「三文魚團標問題,拷問行業協會如何對待消費者的利益;辣條『同品不同標』,質問執法者的傲慢。」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舉例。
三文魚被淡水虹鱒「強攀親戚」,或許是2018年公眾印象最深的食品安全領域爆款事件。從5月底到8月,中國漁業協會、水產加工與流通協會先是聲稱「淡水虹鱒也是三文魚」,後又攜手水產企業制定團體標準,將虹鱒歸入三文魚(詳見南方周末2018年5月31日《三文魚被淡水虹鱒「強攀親戚」背後——「水產造假嚴重程度,超出很多人想像」》,2018年8月14日《自律還是謀利?協會與企業聯手定標,虹鱒成「真三文魚」》,2018年8月22日《專家律師質疑,協會高調應戰,上海召開三文魚「消費者聽證會」》)。
「將虹鱒列為三文魚顯然不合適,沒有充分調研分析,倉促發布標準,引發了不必要的市場波動。」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迎捷批評,雖然初衷是鼓勵國產虹鱒養殖業發展,但顯然沒有充分考慮到中國消費者對三文魚的特殊喜好。
事實上,虹鱒也是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