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時光荏苒,不知不覺中,2018年已經結束,在這一年裡中,雲南大學在各學科專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些雲大學者們令人驕傲的成績吧!01《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張喜光、楊傑團隊節肢動物顎基取食起源研究成果2018年2月1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張喜光教授、楊傑副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共同完成的題為「中國寒武紀早期撫仙湖蟲類揭示真節肢動物顎基原節的起源」(Early Cambrian fuxianhuiids from China reveal origin of the gnathobasic protopodite in euarthropods)的研究論文。首次發現了節肢動物系統演化中基節發生實質性變革的最早化石記錄。02國際頂級期刊IEEE TPDS發表雲南大學學者論文雲南大學在計算機系統結構及高性能計算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國際計算機系統結構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並行與分布計算會刊,簡稱IEEE TPDS,IF:4.181)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信息學院張學傑教授、2014級博士研究生劉曦,以及信息學院出站博士後、數學與統計學院李偉東副教授等合作撰寫的論文。劉曦為論文第一作者,李偉東為通訊作者,雲南大學為論文的成果單位。03黨雲琨課題組eLIFE發文揭示密碼子偏好性成因2018年3月27日,國際著名期刊eLIFE(IF:7.725)正式發表雲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中心黨雲琨研究員課題組與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Yi Liu教授課題組合作完成的成果。該成果揭示了密碼子的成因。黨雲琨與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Zhipeng Zhou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黨雲琨與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Yi Liu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雲南大學楊崇林實驗室和張建實驗室的大力支持。04雲南大學正式進軍材料基因工程領域 王崇愚院士工作站落地2018年4月26日雲南大學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揭牌成立,王崇愚院士工作站同時落地。將開展材料基因工程的前沿性研究。前不久,雲南省重大科技項目——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一期)啟動實施。雲南大學是核心研究力量。05Journal of Catalysis發表化工學院方文浩課題組最新成果國際重要學術期刊Journal of Catalysis(IF:6.759,中科院1區)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化工學院方文浩副教授課題組在生物質催化利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Ru/MnXCe1OY catalysts with enhanced oxygen mobility and 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Exceptional performances in 5-hydroxymethylfurfural base-free aerobic oxidation, J. Catal. 2018, 368, 53-68.」。論文第一作者為2016級碩士研究生高天宇,通訊作者為方文浩博士,第一通訊單位為雲南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藥學院。方文浩博士為雲南大學引進人才,雲南省「千人計劃」青年人才,雲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06於黎研究員課題組揭示川金絲猴的起源和群體歷史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於黎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員李海鵬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在川金絲猴起源和進化歷史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以「The origin and population history of the endangered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為題發表在國際進化生物學領域頂級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doi/10.1093/molbev/msy220;進化生物學領域排名第二;IF5=14.479)上。於黎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博士生匡衛民為論文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資助。07我校「水域生態與河流健康研究組」最新研究成果登上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封面英國皇家化學會環境類重要學術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IF=6.087, 中科院1區TOP期刊,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類)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國際河流與生態安全研究院陳禮強副研究員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生態環境效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Metabolic profiling of silver nanoparticle toxicity in Microcystis aeruginosa,Environ. Sci. Nano, 2018, 5, 2519-2530.」。同時,由於良好評審意見,該論文還被選為該期刊的封面論文和Top 10%熱點論文。08雲大畢順東研究組《自然》發文定義混元獸,改寫有袋類起源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畢順東教授領銜中美古生物學研究團隊,於6月13日在英國《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研究長文(Article),報導了一件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09《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雲南大學特聘教授唐勤國際合作研究團隊重要研究成果10月2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2.353)發表了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師生,雲南大學植物研究所王煥衝老師,重慶大學楊永川、錢深華老師、成都生物研究所胡君博士研究生等合作完成題為「Identifying long-term stable refugia for relict plant species in East Asia」 (判定東亞孑遺植物長期穩定的避難所)的學術論文。該學術論文第一次解明了100多年以來在植物學界非常好奇的科學問題「為何在歐洲及北美於地質時期的冰期已絕滅的許多植物而現在卻倖存於東亞?」10國際著名SSCI期刊Information Development發表新媒體傳播領域的研究成果論文國際著名SSCI期刊Information Development發表新聞學院院黎藜老師在新媒體傳播領域的研究成果,題為「Examining how dependence on smartphones at work relates to Chinese employees』 workplace social capital, job performance, and smartphone addiction.」該論文在媒體系統依賴理論(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基礎上,運用量化研究方法,探究在職人員對智慧型手機的依賴類型與其社會資本、工作表現、手機沉迷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在職人員依賴智慧型手機的不同類型會導致不同結果;與通常預想不同,依賴手機進行溝通並不會引起手機沉迷症狀,手機沉迷更多是與依賴手機進行信息獲取相關。輸其實雲南大學優秀的科研成果還有很多,因版面受限無法全部一一列出,但它們也同樣的非常優秀!讓我們衷心的感謝這些在學術界努力奮鬥的學者們,有你們在,雲大越來越好!出品 | 新媒體中心圖 |來源於網絡文 |慄椿雅編輯 |慄椿雅責任編輯 |趙紫君©雲南大學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採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贊
+1收藏
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