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下午,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率隊訪問雲南大學,就進一步深化對口合作、提升省校合作能級、推進兩校「雙一流」建設等進行調研交流。
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林文勳,雲南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李晨陽,副校長趙琦華,復旦大學副校長張志勇,以及兩校相關部門、院系負責人出席相關活動。
實地調研新聞學院、生態與環境學院
焦揚一行實地調研了雲南大學新聞學院,參觀了全媒體聯合實驗室、演播室及指揮大廳,看望慰問了雲南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復旦交流幹部廖聖清,聽取了學院建設情況的匯報。隨後,還參觀了新聞學院學生作品展,並與新聞學院師生們合影。
全媒體聯合實驗室
演播室
參觀新聞學院學生作品展
與新聞學院師生合影
雲南大學新聞學院是雲南省新聞傳播學專業辦學歷史最長的教學機構,特色研究方向為民族傳播研究,與復旦新聞學科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2009年雲南大學新聞系與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共建,成立傳播與民族文化研究所。2020年5月,復旦新聞學院廖聖清掛任雲南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焦揚送上慰問鮮花
在調研生態與環境學院時,焦揚在生態學實驗室拿起一瓶種子,說起復旦與雲大生態學科的合作,就像鍾揚生前所從事的事業,都是在為未來播種種子。兩校在合力建設生態觀測大設施,聯合開展入侵生態學研究,對雲南特色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等方面,大有可為。
焦揚拿起一瓶種子,說起了鍾揚
參觀生態學實驗室,詢問科研成果進展
與研究人員交談
參觀實驗臺
對口支援,結下深厚情誼
在交流座談會上,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林文勳代表學校對復旦大學一行表示歡迎。他說,2001年6月,教育部啟動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復旦大學與雲南大學結對幫扶。當年8月,兩校領導商談並籤署對口支援的框架性協議,建立正式的對口支援關係,2018年又開始確立為部省合建高校合作夥伴。多年來兩校先後開展了20多次互訪協商。「復旦是雲大學習的榜樣,是堅強後盾,是精神家園。」
他介紹了雲南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思路,指出雲南大學近年來發展快速,主要得益於大家辦學治校抓住了三方面的重點:一是內涵強校,把人才引進作為學校發展的關鍵工作;二是改革興校,不斷創新機制體制;三是特色立校,將雲南的區位優勢轉化為學科優勢,進而轉化為育人優勢、持續發展的優勢。雲大的發展得到了復旦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幹部交流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希望兩校能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副校長趙琦華介紹了雙方對口合作情況。希望復旦能在生命科學學科建設方面,重點支持雲南大學生態和生命科學學科;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繼續支持雲大培養青年骨幹教師;在人才培養方面繼續深化「1+2+1」本科生聯合培養;科研方面進一步擴大共享優質科研資源和高層次交流平臺。
復旦大學副校長張志勇說,復旦與雲南大學攜手二十年,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校園建設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合作。2018年,按照教育部部省合建工作部署,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幹部交流更紮實,學術生態聯繫更緊密,學生聯合培養範圍更廣。下一步正在謀劃合作開展大設施大平臺建設,共享實習實踐數據基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共擔大使命。今後,要進一步做好規定動作,謀劃好自選動作;做好宣傳,推動和鼓勵院系、專家、師生之間更多形式的交流;進一步挖掘兩校優勢資源,互相取長處、補短板,通過融合創新的機制,提升兩校「雙一流」建設水平。
為深化合作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動力、開創新局面
在座談會最後,焦揚指出,「對口支援雲南大學,是國家交給復旦的光榮使命,也是我們服務國家戰略、支持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政治責任。」復旦在對口合作的過程中,得到了雲南大學的高位對接、全力支持和真情服務。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復旦也獲得許多新的機遇和平臺。在雙方合作20年之際,研討新時代對口合作的新機制新模式,將為深化兩校合作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動力、開創新局面。
復旦將以謀劃開啟新一輪戰略合作為契機,根據云大所需、盡復旦所能,加大支撐保障、多方面精準發力,以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效回應國家要求、群眾期盼,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完善對口合作工作機制。繼續健全與雲南大學的常態化合作機制,完善學校、學院、師生各層面交流互動機制,點面輻射、上下互動、全員參與,促進供給與需求有效對接,確保兩校合作持續順暢、健康高效。
二是形成服務國家戰略合力。把雲大毗鄰「兩亞」和復旦地處上海、面向太平洋的區位優勢結合起來,把雙方的學科優勢、智庫優勢結合起來,把全球治理、大國關係與周邊外交、區域合作研究結合起來,形成優勢疊加效應,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共建大體系、共擔大項目、共做大服務。
三是聚焦學科對口建設任務。聚焦雲南的生態優勢和雲大的生態學特色,推動人才培養、科研項目、平臺建設、地方服務等領域的合作共建,實現兩校生態學一流學科建設的共贏發展,圓滿完成部省合建對口合作任務。發揮復旦的新聞傳播學科優勢,結合區域研究實際,加大學科共建、科研和人才培養合作力度,共同為構建中國特色的國家發展傳播理論做出貢獻。
四是提升科研創新合作能級。以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為重點,面向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共同培育發展優勢特色學科群。圍繞雲南的生態文明建設需求,整合研究力量、共建科研平臺、共享研究成果,不斷提升科研創新水平、提高服務地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