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很多年輕律師聊天的時候,發現大家普遍都愛問的一個問題:案源拓展的渠道有哪些?
想到自己也是從年輕律師走過來,這裡的「年輕」不是指年紀的大小,而是律師生涯中專業能力和業務能力的深淺與窄闊。
在我看來,這一部分的年輕律師群體,應該專注的不是案源的拓展,而是專注做好累積和沉澱,簡單說此時的你不需要成為一個專業的銷售人員,而應該是一個專注地學習者。
這裡有三個建議:
1、打鐵還需自身硬。
專注學習,同時注重知識的實踐和應用,做好初始經驗的累積。這首先需要做好的事情。在我看來很多年輕律師,初入行,便著急案源拓展,其實是「使錯勁兒」了。
在律師行業,最理想的模式,或者說最應該出現的模式,不是「拓展案源」,而是「案源找上門」。這不是什麼大話,也不要覺得不可能,真正的大律師,從來都不是自己去找案源。
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打鐵還需自身硬。
所謂專業能力,這裡主要指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很多初出茅廬的年輕律師,有的哪怕專業知識過關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卻依舊存在很大缺失。
我相信很多年輕律師都有這樣的感觸,在接觸一個案件的時候,相關的法律知識點都知道,卻始終整理不出一個完整的辦案思路。
我在從業的前幾年時間裡,跟隨行業裡的知名律師學習,學的是什麼,是知識嗎?知識早就應該掌握了,需要的只是不斷鞏固,而更重要的是學習辦案的「經驗」。
2、「為人處事」是門技術活。
除了學習辦案的經驗和思路,有一點我認為也很必要:學習為人處事。
「為人處事」實則是門技術活。這裡沒有什麼捷徑,唯有多讀書,多交流,多交往。
這裡我不建議去讀那些關於如何人際交往、提高情商之類的書籍,在交往這件事上,沒有系統的方法論一說。律師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行業,而法律作為一門社會類的學科,也需要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所以讀什麼?必要的除了專業書籍,我認為還應該讀經濟學,同時讀一點邏輯學、管理學、心理學,再讀一些經典文學。
書很多,推薦書單也很多,選擇階段內適合自己的。同時記住,在讀書這件事情上:少勝於無,精甚於全。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多交流,多交往,會說也要會做。人脈圈(朋友圈)同時也是業務圈,這裡不要走進一個誤區:
業務圈不意味著直接案源,少一點功利,多一點真誠。維護好你的人脈圈,同時積攢良好的口碑,那麼總有一天,當你的朋友的朋友圈裡需要一個律師的時候,確保他會第一個想到你。
3. 立足行業,儘可能放寬眼界。
行業往裡鑽,行業往外挖。
就像我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深耕專業,關心行業。法律+網際網路,法律+教育,法律+人工智慧……不僅意味著業務領域的新天地,對於業務自身的發展,案源的拓展都是一種新的思路。
舉例「網際網路+法律」,懂網際網路的大有人在,懂網際網路的律師卻很罕有。
當線下的人脈圈拓展,口碑傳播渠道受到局限之後,網際網路的廣闊天地不失為一個新的開發渠道。
同樣「法律+人工智慧」,一些成熟的律所已經開始嘗試使用人工智慧的技術手段,簡化辦公的流程,節省一定人力和時間成本的支出。
入行之初的新人們,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劣勢。現階段不要一味執著於「案源拓展」,而是前期多鞏固專業,學習技能,同時關注行業發展,隨時把握機遇,必要時創造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