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泡後的球形烏龍茶色澤與紅酒相似。
素有「北方綠茶之鄉」的膠南市海青鎮以盛產綠茶而聞名,海青茶葉也已經逐步邁入了全國名茶行列,小鎮茶文化氣息濃厚,連道路名稱都帶「茶」字 ,然而,現在如果你只知道海青綠茶,那就太out了。近日,記者了解到,經過半年時間的試驗,海青鎮河西茶廠利用本地優質茶葉開發紅茶適制性試驗項目,終於研製成功並投入批量生產,結束了海青鎮乃至膠南市只生產綠茶而不會生產紅茶的歷史。
紅茶、紅酒分不清「從去年我們就開始了紅茶適制性試驗項目的開發,經過半年時間的試驗,終於研製成功並投入批量生產。」海青河西茶廠廠長李傳村說,我們聘請了臺灣炒茶大師,引進了先進的紅茶加工設備和技術,通過精深加工,開發出了好幾種形狀的紅茶產品。
隨後,李傳村就拿出了一包球形紅茶,衝水以後,色澤紅豔,如果倒在紅酒杯裡根本分不清是茶還是酒。「新研製出的紅茶清亮度高、透徹,色澤跟紅酒相似,堪比南方紅茶的口感和品質。」李傳村說,目前,海青鎮後河西茶葉生產基地擁有生態有機茶園500畝,這裡擁有山東省第一臺微波殺青制茶設備以及全省最先進的有機茶生產流水線,紅茶生產加工都集中在這裡。「紅茶在海青鎮的成功研製,為海青鎮30000畝夏秋茶資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了契機,下一步,我們將開始在全鎮逐步推廣紅茶的生產加工。」海青鎮鎮長唐恩志說。
全國首創球形紅茶「我們這裡有5個無性系繁育大棚,裡面的茶樹全是從南方扦插過來的,比種子繁殖的純度要高很多。」李傳村說,茶樹也分很多種類,這5個大棚裡繁育的都是血統純正的南方鳩坑和金宣樹。「紅茶、綠茶的分類主要是因為加工工藝的不同,採用的原材料都基本相同,但茶樹不同,選擇其用來生產茶葉的原材料也不同。」
「金宣樹上生長的葉子一般都是一芽兩葉,這種類型的葉子適合生產烏龍茶,即球形紅茶,因為兩個葉子對稱芽適合將其揉成球形。」李傳村說,球形紅茶的生產在全國尚屬首例,「今年夏天我們從臺灣進口了7萬多顆金宣樹小苗,已經栽植到無性系繁育大棚裡,主要用來生產球形烏龍茶」。「鳩坑樹主要是用來生產鳩坑毛尖,是綠茶的一種,這種茶葉衝泡以後極具觀賞價值,茶葉都是直直地懸在杯子裡,但是不耐衝泡,特級一等毛尖的鮮葉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對葉子的要求較高。」
海青茶源自安徽,已有45年歷史「海青茶自1966年從安徽引進 ,起初在後河西村試種,選址在空氣溼潤、晝夜溫差大、沙壤深厚的翠龍山為試驗示範基地。」李傳村說,海青茶原屬安徽祁門櫧葉群體品種之一 ,海青鎮土壤顆粒較均勻 ,粘粒含量低,非常適宜茶葉生長。「當年,後河西村人選用了抗寒力強的茶種,採取秋剪茶苗、減低茶樹擋風面、選取向陽避風山坡等方法 ,使『南茶北引』初獲成功。」
據了解 ,目前,海青鎮直接和間接從事茶業產業化生產人員近2萬人。全鎮茶園總面積達3萬畝,茶葉行業協會5個,加工企業150多家,年產幹茶200餘萬斤,實現產值1.5億餘元 ,名優茶已佔茶葉總產量的70%以上。僅茶葉一項就可實現農民人均增收3000餘元,茶葉已經成為富民興鎮的主導產業。
■連結 曾送給周總理兩斤蓮花茶「當時,生產的一種蓮花茶,喝起來有一種豌豆的香味,非常獨特,讓所有村民難忘的一件事,就是當時鎮裡連夜製作了兩斤蓮花茶,送給周總理品嘗。」李傳村說,「這種蓮花茶的生產工藝要求較高,生產一斤茶需要12萬個芽,當時生產了兩斤足足用了24萬個芽,所以採摘就需要很多人。」李傳村告訴記者,因為人手不夠,臨時組織當地的一所小學,由上百個小學生採摘的。
「我還記得當時為周總理炒茶的是山東省最早一批去南方學習的技術員李全良,當時山東省有89個人去,他是膠南的唯一一個。」李傳村說,當時得知要為周總理炒茶,村裡把炒茶用的房間鎖上了,以全封閉的環境為周總理炒茶,花了一天一夜炒出了兩斤茶葉。「裝茶葉需要包裝袋,為了讓包裝袋看起來有稜有角,李全良花了一個周的時間練習,最後得知茶葉已經送給周總理的時候全村人都很激動。」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殷萍 通訊員 郭建勇劉洪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