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
「函谷紅」茶生產基地
「函谷紅」茶生產基地
9月16日上午,三門峽「函谷紅」茶新聞發布會在鄭州舉行。「南茶北移」再增中原元素,「函谷紅」茶受到與會嘉賓特別是茶商的普遍好評。
三門峽地處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結合部,尤其是盧氏縣西南山區一帶,具有茶葉生產的良好自然環境和廣闊發展空間。河南省委、省政府對三門峽市發展茶產業高度重視,省委盧展工書記在三門峽調研期間對發展茶產業提出明確要求,省政府在《河南省茶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將三門峽市盧氏縣納入全省茶葉生產加工開發帶,要求積極擴大茶葉種植面積。根據省委、省政府要求,三門峽市制定了茶產業發展十年規劃,明確了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提出近期種植茶樹2萬畝,到2020年全市發展茶園10萬畝。同時,迅速組織在盧氏縣西南部瓦窯溝鄉等7個鄉鎮試點種植茶樹1000多畝,總體長勢良好,所產茶葉經過抽檢化驗,品質優良,茶樹試驗試種獲得初步成功。
據了解,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思路,6月29日,三門峽市政府與福建九拓茶葉公司籤訂合作發展框架協議,合作開展三門峽紅茶的研製和開發。目前,推出的三門峽「九拓函谷紅」茶是採用盧氏伏牛山區的優質茶葉,經九道工序精製而成的高山生態茶。
據業內人士介紹,從茶葉品質上看,三門峽屬高緯度茶區,產茶芽肥葉嫩,具有持嫩性好、芽葉肥壯、水浸出物豐富、耐衝泡等特質,特別是影響香氣和滋味的芳香物質、胺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咖啡鹼含量適中,茶葉內在品質較好。
三門峽市委書記楊樹平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力實施大交通、大通關、大商貿、大旅遊和高新技術產業「四大一高」戰略,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又好又快的良好發展態勢。尤其在農業發展上,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林、果、牧、煙、菌、藥等生態特色農業,形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八大支柱產業。茶產業是一個市場前景很好的特色產業,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為農民開闢的一條致富增收的新路,茶農僅賣茶青每畝就可收入5000元左右,高的可達8千元,加工後效益更加可觀。目前,我們的生態茶種植面積已達1000多畝,明年可發展到2萬畝,未來的發展空間可達50萬畝,可為茶農創造收入30億元以上。
楊樹平表示,三門峽「函谷紅」茶研發成功,使三門峽茶產業發展迎來了嶄新的發展局面。今後三門峽將繼續加大茶產業基地建設,扶持培育茶葉加工龍頭企業,全力打造三門峽優質茶葉品牌,逐步把三門峽市建設成為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地區知名的優質無公害茶葉生產加工基地、茶葉流通區域中心、茶樹「南茶北移」馴化基地和重要的茶文化生態旅遊休閒區,把茶產業發展成為三門峽市重要的特色農業優勢產業,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新渠道和財政收入的新增長點。
在新聞發布會上,河南省軍區司令員劉孟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鐵代生,省政協副主席梁靜,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會會長亢崇仁,三門峽市委書記楊樹平共同開啟「函谷紅」啟動球,為三門峽茶產業發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責任編輯:朱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