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區眼科醫生尹漢龍二次援疆 接診1萬餘人次

2020-12-25 中國文明網

  在柳河縣提起尹漢龍,也許沒有幾個人會認識,可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尹漢龍卻是那裡農牧民心中的「神醫」,可謂是家喻戶曉。他不僅為當地的農牧民帶去了先進的醫療技術,還組建了五官科,培養了一批成熟的醫療技術人員,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11月24日,趁著尹漢龍回到家鄉柳河的機會,記者對其做了專訪。

  不顧家人反對年過半百毅然援疆

  尹漢龍,朝鮮族,柳河縣人民醫院眼科主任,身材幹瘦,戴著厚厚的眼鏡,有著30多年的從醫經驗。2010年對於尹漢龍來說是最高興一年。尹漢龍的父母、兄妹都在韓國首爾,有自己的家族企業,唯一的女兒復旦大學畢業後考上了英國一家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正當一家人沉浸在喜悅之中時,組織上分配了援疆任務。「當時院裡商議後本打算讓科副主任去,副主任是女同志,終歸不是很方便,深思熟慮後,我主動向領導請纓。」尹漢龍說,為了避免家人扯後腿,直到宣布出發的那一刻,他才告訴妻女。「木已成舟,她們再反對也來不及了。」尹漢龍說。2010年11月,我省選派了105名援疆幹部人才,已經50歲的尹漢龍是其中年齡最大的。為了不讓妻女擔心,每次打電話,他總是說新疆的美景和淳樸的民情。

  初到新疆,尹漢龍不僅需要適應時差、飲食、氣候等方面的問題,最讓他出乎意料的是當地牧區百姓對眼科醫生的渴望。「由於當地風沙大、冬季氣溫低、紫外線強,淚道膿腫、淚道堵塞、淚囊炎和翼狀胬肉等地方性眼疾是當地多發病。」尹漢龍說,當地的農牧民,大部分人沒見過火車。「坐公共汽車到烏魯木齊要12個小時,他們看一次病太不容易了,距離公路較遠的牧民們,看病都是騎馬或者駱駝,遠點的地方,要帶著乾糧走上一周,遇到冬季大雪封山,出行更加困難,在道路上耽擱的時間過長,小病被拖嚴重了,很多病就這麼耽誤了。」尹漢龍說。由於缺少眼科醫生,尹漢龍所在的布爾津縣醫院甚至沒有設立眼科診室,先進的醫療設備無人會用,來的患者都是辦理轉院手續的,很多眼疾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尹漢龍來到布爾津縣後,立即著手重建醫院的五官科,由於語言不通,儘管醫院安排了專門的人來給尹漢龍當翻譯,可往往遇到專業術語時只能靠雙方的肢體語言來溝通,在新疆看一個病人的時間相當於在家鄉給3個患者看病的時間。

  這裡太需要醫生了

  進疆不到一個月,尹漢龍就做了第一例手術。一個名叫葉爾蘭的牧民「淚道阻塞,化膿性淚囊炎」,淚道感染積膿多年,去過很多醫院,都沒有治好。當尹漢龍告訴她能治的時候,葉爾蘭的臉上頓時有了笑容。可換一根人工淚管的材料費就要1800元,當尹漢龍看到葉爾蘭掏出身上僅有的不到100元毛票時,他決定做一次大膽的嘗試。尹漢龍從手術室要來一根硬脊膜外麻醉導管和一根鋼絲,消毒後就在門診處置室用20分鐘給葉爾蘭做了淚道探通術,並在淚道內插入了自製的人工淚管,治好了葉爾蘭的病。尹漢龍說,他從醫30年來,一直堅信一個道理,光有高超的醫術是不夠的,還要有一顆慈愛的心,儘量讓患者少花錢看好病。

  2010年12月的一天,布爾津縣窩依莫克鄉阿克吐別克村牧民塔肯在家裡劈柴火時,不小心木屑崩進眼睛裡。「當時他來到醫院時眼睛已經失明兩天,由於木屑一直沒有取出,導致眼球發炎感染,頭痛欲裂還伴有嘔吐。」尹漢龍回憶說,當時塔肯及其家人請求把眼球摘除以減輕痛苦,經過檢查,尹漢龍看到6釐米長的木屑雖然刺穿了眼球,但還有復明的希望,於是他制定了在手術顯微鏡下行「眼球內非金屬異物取出術」的治療方案。「當時他們都很驚訝,因為他們從來沒聽說過還能給眼睛打針,眼睛還能動手術。」尹漢龍說,當他打開眼球將木屑取出來時,所有人都非常吃驚。塔肯的眼睛不但保住了,出院時視力也恢復了正常,當地人都覺得太神奇了。尹漢龍說,在當地很多患者像塔肯一樣是家裡的頂梁柱,如果他的眼睛失明了,一家人就會陷入困境,挽救一個患者,就是挽救一個家庭。

  2011年4月,一位患者右眼裹著滿是血跡的繃帶來到醫院找到尹漢龍,經過檢查和詢問病因得知,患者是在修理汽車時不慎將鐵屑崩入眼眶裡,經過CT檢查後,尹漢龍立即對其進行了手術,十多分鐘後,一個顆粒大小的黑色金屬異物被取出,沒有擴大創口,沒有定位引導,沒有有磁鐵,全靠他多年的臨床經驗,在場的醫生和護士都鼓起了掌……2011年6月,一位70多歲的哈薩克族老媽媽因患有多年糖尿病,一隻眼睛早已失明,另一隻眼睛患了眼內炎,視力明顯下降,因沒錢住院治療,眼睛疼得幾乎失去生活的勇氣。尹漢龍將她安排在門診,嘗試著往她眼球裡注入抗生素,但老太太說什麼也不同意。「她說只見過往屁股上打針,沒見過往眼睛裡打針的。」尹漢龍說,經過耐心說服,老人的病治好了。臨走時,老人拉著尹漢龍的手用哈薩克族語對尹漢龍說:「你辦公室有那麼多錦旗,我也買不起,我找人給你寫一封信吧。」她讓丈夫的弟弟將感謝信送來了,那個高大的哈薩克族壯漢一進眼科真實就跪下了,他們淳樸的表達方式讓尹漢龍動容不已。有的患者來到醫院,不是為看病,是想念尹大夫,找他嘮嗑;塔肯要為回訪的尹漢龍宰羊;四縣一市的牧民們坐著馬車、馬爬犁找他們最信任的尹大夫……

  尹漢龍的手機號碼很多患者都知道,尤其是牧區的老百姓,所以他堅持24小時為患者開著手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尹漢龍在只有7萬多人口的布爾津縣,接診1萬餘人次,義診5000多公裡,平均一天接診20多名患者,每天至少2臺手術。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光明使者」。「這裡太需要醫生了。」尹漢龍眼含淚光。每天上午,尹漢龍先是查房,通知病人手術時間,然後坐診,下午18點以後開始為病人做手術。「因為缺少醫生,如果我去給病人做手術,就沒有人坐診了,所以每天都要先坐診,之後才能給病人做手術。」尹漢龍說。

  拉著老伴二次援疆為當地留下一隻帶不走的醫療隊

  「獨木不抗風,單兵難排陣。」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2012年7月,尹漢龍結束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即將與家人團聚,可他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我走了,這裡的病人怎麼辦?」尹漢龍說,他的手法再高,技藝再精,也是有限的。「我要把技術留下,為當地醫院培養一批接班人,為布爾津留下一隻永遠帶不走的醫療隊。」尹漢龍決定向組織申請二次進疆,並動員也是醫務工作者的老伴兒金麗姬一同援疆。老伴金麗姬到新疆後,才發現尹漢龍跟她描述的美景只有那麼幾天,取而代之的是艱苦的環境和滿眼的風沙。「一開始還埋怨我又騙了她,可當我帶著她走進牧民家庭,看到牧民的真正生活狀態時,她不再吭聲了。」尹漢龍說。

  為了培養一支技術成熟的醫療隊伍,尹漢龍像醫學院的老師教學生一樣,事無巨細。先是教會年輕人使用先進儀器,遇到常見病和多發病,先由徒弟們看過,拿出診斷結果,然後他再複診,據此再對徒弟們進行指導。雖然很麻煩,卻給年輕人獨立的診斷機會。遇到大手術,尹漢龍總是把年輕醫務人員帶在身邊,言教、身教同時進行。「現在他們已經對常見病和多發病可以獨立完成。」尹漢龍欣慰地說。

  2011年5月25日,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隆重舉行的「道德力量光耀邊城」道德模範頒獎典禮現場,援疆幹部尹漢龍被評為「最愛光明使者」道德模範光榮稱號;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曾播出過他的事跡。「在我這個年紀,名利早已不是心之所向。」尹漢龍說,他最大的心願是積極培養接班人,塑造有潛質的年輕五官科醫生。如今,他培訓縣、鄉村醫近百人,他的「徒弟」都能獨立看一些常見病、多發病,他培養的4名年輕五官科醫生,其中2人已能獨立實施手術。

  還有一個多月,尹漢龍就即將完成二次援疆工作,與愛人金麗姬返回家鄉。「我要把自己30多年的臨床經驗傳授給他們,指導他們在臨床中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項目。」尹漢龍說,他要幫助這些年輕人儘快成長,等他們掌握了更多的核心技術,能夠獨當一面服務患者,他才能走得放心。

相關焦點

  • 黑龍江眼科專家行程近萬公裡 為96名白內障患者送去光明
    龍頭新聞訊(徐旭 記者 霍營)8月27-29日,哈醫大一院眼科醫院院長劉平教授、黨支部書記張紅教授等6位眼科專家組成的哈醫大一院眼科醫院志願醫療隊,赴阿勒泰開展免費手術等活動。此次白內障復明項目得到了黑龍江省對口援疆前方指揮部的資助,共開展免費白內障手術96例。
  • 緣疆|廣東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填補當地技術空白
    結對培訓醫護近1000人次▲12月22日,一場連接新疆圖木舒克市人民醫院和東莞市人民醫院的遠程會診準時開始,10名廣東援疆醫生和後方的專家們共同為66歲的乳腺癌患者制訂了一份治療方案今年以來,駐三師圖市10名援疆醫生與圖市人民醫院有關科室醫護人員,建立「結師徒
  • 在大漠奮力書寫「人生答卷」—記唐山援疆醫生吳毅偉_圖說新聞...
    ,生動地訴說著唐山醫生吳毅偉的援疆故事,也讓他的「人生答卷」格外精彩。吳毅偉到達且末後,根據縣醫院僅有1名中醫醫生,日均接診量不到5人的實際,主動向院領導請纓,協助制定了科室發展計劃,並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定期開展病例研討和中醫藥知識講座。  他積極組織並參加巡回醫療和義診,基本走遍了且末每一個鄉鎮,為當地村民把脈問診、辨識體質,充分展示了中醫藥文化及特色中醫療法,普及了中醫藥養生知識,傳遞了中醫健康理念,不斷擴大中醫治療的影響力,受益群眾達3萬餘人。
  • 人才援疆提升「金山銀水」軟實力
    9月1日,阿勒泰地區哈薩克醫醫院院長阿爾根別克說。阿勒泰地區哈薩克醫醫院是一家以哈薩克醫為主,突出哈醫哈藥特色的醫療機構,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醫生進駐該醫院後,根據醫院臨床需要,研究出「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方式,組建了「治未病科」和「康復理療科」兩個新科室,並制定管理細則,這些創新接地氣服水土,兩個新科室一下子「火爆」起來,兩地醫務人員組成的科室團隊不得不加班加點工作。
  • 「能碰到上海醫生,是我們的幸運」 上海援疆醫療專家基層義診,獲...
    2020年6月,在深入了解喀什地區百姓們基本健康狀況後,喀什二院第十批第一輪20名援疆專家利用周末休息時間,赴上海對口支援四縣開展「健康下基層 醫療惠民生」健康扶貧大型義診諮詢系列活動,為基層各族人民群眾帶去優質醫療服務,把健康關愛送到百姓身邊。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上海援疆醫生日常:連續4個周一通宵手術
    通力合作之下,僅2018年一年,喀什二院援疆醫療隊共接診11620人次,主持搶救急重症病人1500餘次,參與完成手術1499臺,開展新技術項目42項,填補了許多南疆地區及喀什二院的技術空白,義診72批次、惠及群眾1200餘人。產科周贇(左三)在病房內帶教。
  • 阿勒泰地區情況簡介
    全地區總面積11.8萬平方公裡,有哈、漢、維、回等36個民族,總人口63.8萬人。其中:哈薩克族人口32.3萬人,佔總人口的50.7%,漢族人口27.1萬人,佔總人口的42.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4.4萬人,佔總人口的6.8%。阿勒泰地區素有「金山銀水」美譽,自然資源和地緣優勢得天獨厚。有可耕地1600萬畝,四季草場14763.6萬畝,是新疆重要的牧業基地之一。
  • 南陽援疆醫療人才惠民生解民憂——記淅川縣人民醫院援疆醫師肖震
    「感謝南陽援疆醫生,是你們讓我的母親重新回到正常生活。」10月22日,患者牛蘭英家屬將一面表達感激之情的錦旗送給了哈密市伊州區人民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南陽援疆醫生肖震。今年4月,南陽市選派醫療衛生人才5人,到伊州區人民醫院開展為期一年半援疆工作,累計接診2000多人次,實施各類手術100餘臺,救治疑難危重病例50多例,開展下鄉義診、下企業義診、入戶給病人送藥20多次,培訓基層醫療人員3000多人次,大大提升了伊州醫療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
  • 哈醫大腫瘤醫院援疆惠民成效顯著
    為支持黑龍江省援疆受援地實現「基本醫療有保障」,哈醫大腫瘤醫院腔鏡科醫生武春龍作為黑龍江省柔性醫療衛生專家團成員,遠赴新疆阿勒泰地區。本著「首惠於民」的援疆理念,武春龍於2020年12月19日成功完成了衛生健康援疆工作,12月22日,腔鏡科全體人員為武春龍舉辦歡迎會。
  • 徐慶芳:二次援疆 打造特克斯縣婦計中心首個特色專科
    2020年7月,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陶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徐慶芳第二次來到千裡之外的特克斯縣,打造了特克斯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首個專科――宮頸特色專科,通過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阻斷宮頸癌的發生,更好地守護當地各族姐妹健康,提升特克斯縣婦幼健康水平。
  • 阿勒泰地區「迎客遊阿」十項優惠政策實施細則
    聯繫人:盧金萍 聯繫電話:0906-2126885二、千萬旅遊消費券5月1日至6月30日,線上免費發放10萬張總額1000萬元的阿勒泰景區內服務項目電子消費券(4月30日20時後兩個方式進入。>以上項目隨機中獎1個,當日限量發放,贈完為止,次日繼續,共計10萬份。
  • 福州援疆:在富民興疆中走前頭
    為了加大對西戈壁村鄉村振興建設力度,推進富民興疆工作,促進村民增收致富,2020年,福州市投入援疆資金2000萬元,包括提升改造39棟居民房,新建3000多平方米的集貿市場、500多平方米遊客接待中心、2100多平方米停車場、綠化提升3.8萬平方米,安裝路燈70多盞,以及改造景觀棚和建設渠道等,目前西戈壁村鄉村振興項目已建成投入使用。
  • 哈醫大一院眼科教授劉平榮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東北網5月17日訊(徐旭 記者葛金鑫)16日,第六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哈醫大一院眼科教授劉平榮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復明行動」結束後,劉平成立哈醫大一院眼科支援醫療隊,先後開展援非「光明行」,12次援藏,7次援疆,並堅持利用個人的休息時間前往黑龍江省甘南、嘉蔭、漠河、饒河、牙克石、綏芬河、蘿北、加格達奇等邊緣地區進行義診活動。
  • 元旦小長假四大兒科醫院接診患兒近5萬人次
    圖片說明:滬上兒科醫院爆滿仍是常態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月3日報導:東方網記者今天從上海市衛生計生委獲悉,截至3日17:00,上海四家市級兒科特色醫院共接診患兒47227人次,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新華醫院接診7151人次、兒童醫學中心接診9817人次、兒童醫院接診14271人次、兒科醫院接診15988人次。  為了幫助患兒在元旦期間更快地就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增加40%的臨床醫生,做好夜門診的臨床人員安排,確保高年資醫師出急診,及時調配高年資主治及以上醫師,開展門急診就診患者流量監控,全力保障兒科門急診力量。
  • 援疆醫生治好了困擾老人3年的眩暈症,湖南醫生支援吐魯番,為當地...
    △湖南援疆醫生正在為患者進行手術(中間為餘翔)。圖/受訪者提供「說話帶著湘音的醫生,是最親切的。」在吐魯番當地民眾眼中的湖南援疆醫生,用精湛的醫術、先進的設備,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醫療環境,也為湘疆兩地人民留下了濃濃的情誼。他們用醫者仁心,書寫著一個個感人的生命故事。
  • 阿勒泰:「金山銀水」流金淌銀
    近年來,阿勒泰以「抓好規劃,打造線路,樹立品牌,搞好推介宣傳,帶動產業」為綱,按照阿勒泰地區「以旅遊業為主體,牽動一產,託舉二產」的產業發展定位,全力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加快推進以冬季冰雪旅遊產業為核心的三產融合大發展,成績斐然。2016—2019年,阿勒泰旅遊產業接待遊客1107.7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02.78億元。
  • 長春師專特殊教育專業與阿勒泰學校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為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積極響應國家支援西部號召,紮實配合吉林省教育廳援疆工作,長春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與阿勒泰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就校校合作、專業建設、師資培訓等事宜進行商談,籤訂校校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12月12日,在長春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小禮堂,雙方舉行了「校校」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阿勒泰地區特殊教育學校轉崗教師培訓班開幕式。
  • 國家珍稀瀕危植物鹽樺重現新疆阿勒泰地區
    國家珍稀瀕危植物鹽樺重現新疆阿勒泰地區 ,發現地為阿勒泰地區的阿拉哈克鄉鹽湖。  鹽樺屬樺樹科,是我國新疆的特產樹種,1955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秦仁昌教授在新疆阿勒泰巴裡巴蓋採集並命名。1984年,鹽樺被列為國家二級珍稀瀕危植物,載入中國瀕危植物紅皮書。據書內記載,鹽樺在新疆阿勒泰只有一株。  對於阿勒泰地區到底還有沒有鹽樺,鹽樺是否真的已瀕臨滅絕,國內許多學者都曾作過調查。
  • 援疆醫生治好了困擾老人3年的眩暈症 - 三湘萬象 - 湖南在線...
    援疆醫生治好了困擾老人3年的眩暈症 湖南醫生支援吐魯番,為當地民眾帶來一流醫療服務 在吐魯番當地民眾眼中的湖南援疆醫生,用精湛的醫術、先進的設備,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醫療環境,也為湘疆兩地人民留下了濃濃的情誼。他們用醫者仁心,書寫著一個個感人的生命故事。 多次開展下鄉義診、送藥下鄉 在吐魯番市中醫院、鄯善縣人民醫院、託克遜縣人民醫院,以及吐魯番各個鄉鎮衛生院、村級診所,活躍著一個個援疆醫生。
  • 山東援疆醫生:一天106臺手術,他又破了個人紀錄
    除了要對抗「時差」,一天106臺的高密度手術,考驗著這支11人的援疆醫療隊。「不發脾氣是騙人的……」帶隊的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眼科主任張晗對大眾網記者坦言,他平時為應付壞情緒,每天堅持跑步。第九批山東援疆醫療隊成員、疏勒縣人民醫院副院長代立新告訴大眾網記者,醫生也是人,持續高強度工作肯定有情緒變化。而眼科尤其需要克服壞情緒,因為他們面對人體最脆弱的器官,無論一天做多少臺,必須保持和第一臺一樣的專注、一樣的穩定。「怎樣消除這些壞情緒,才是最考驗醫生的。」代立新說。張晗向大眾網記者介紹了他克服壞情緒的幾個「絕招」:跑步、喝酒、罵人、喝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