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河縣提起尹漢龍,也許沒有幾個人會認識,可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尹漢龍卻是那裡農牧民心中的「神醫」,可謂是家喻戶曉。他不僅為當地的農牧民帶去了先進的醫療技術,還組建了五官科,培養了一批成熟的醫療技術人員,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11月24日,趁著尹漢龍回到家鄉柳河的機會,記者對其做了專訪。
不顧家人反對年過半百毅然援疆
尹漢龍,朝鮮族,柳河縣人民醫院眼科主任,身材幹瘦,戴著厚厚的眼鏡,有著30多年的從醫經驗。2010年對於尹漢龍來說是最高興一年。尹漢龍的父母、兄妹都在韓國首爾,有自己的家族企業,唯一的女兒復旦大學畢業後考上了英國一家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正當一家人沉浸在喜悅之中時,組織上分配了援疆任務。「當時院裡商議後本打算讓科副主任去,副主任是女同志,終歸不是很方便,深思熟慮後,我主動向領導請纓。」尹漢龍說,為了避免家人扯後腿,直到宣布出發的那一刻,他才告訴妻女。「木已成舟,她們再反對也來不及了。」尹漢龍說。2010年11月,我省選派了105名援疆幹部人才,已經50歲的尹漢龍是其中年齡最大的。為了不讓妻女擔心,每次打電話,他總是說新疆的美景和淳樸的民情。
初到新疆,尹漢龍不僅需要適應時差、飲食、氣候等方面的問題,最讓他出乎意料的是當地牧區百姓對眼科醫生的渴望。「由於當地風沙大、冬季氣溫低、紫外線強,淚道膿腫、淚道堵塞、淚囊炎和翼狀胬肉等地方性眼疾是當地多發病。」尹漢龍說,當地的農牧民,大部分人沒見過火車。「坐公共汽車到烏魯木齊要12個小時,他們看一次病太不容易了,距離公路較遠的牧民們,看病都是騎馬或者駱駝,遠點的地方,要帶著乾糧走上一周,遇到冬季大雪封山,出行更加困難,在道路上耽擱的時間過長,小病被拖嚴重了,很多病就這麼耽誤了。」尹漢龍說。由於缺少眼科醫生,尹漢龍所在的布爾津縣醫院甚至沒有設立眼科診室,先進的醫療設備無人會用,來的患者都是辦理轉院手續的,很多眼疾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尹漢龍來到布爾津縣後,立即著手重建醫院的五官科,由於語言不通,儘管醫院安排了專門的人來給尹漢龍當翻譯,可往往遇到專業術語時只能靠雙方的肢體語言來溝通,在新疆看一個病人的時間相當於在家鄉給3個患者看病的時間。
這裡太需要醫生了
進疆不到一個月,尹漢龍就做了第一例手術。一個名叫葉爾蘭的牧民「淚道阻塞,化膿性淚囊炎」,淚道感染積膿多年,去過很多醫院,都沒有治好。當尹漢龍告訴她能治的時候,葉爾蘭的臉上頓時有了笑容。可換一根人工淚管的材料費就要1800元,當尹漢龍看到葉爾蘭掏出身上僅有的不到100元毛票時,他決定做一次大膽的嘗試。尹漢龍從手術室要來一根硬脊膜外麻醉導管和一根鋼絲,消毒後就在門診處置室用20分鐘給葉爾蘭做了淚道探通術,並在淚道內插入了自製的人工淚管,治好了葉爾蘭的病。尹漢龍說,他從醫30年來,一直堅信一個道理,光有高超的醫術是不夠的,還要有一顆慈愛的心,儘量讓患者少花錢看好病。
2010年12月的一天,布爾津縣窩依莫克鄉阿克吐別克村牧民塔肯在家裡劈柴火時,不小心木屑崩進眼睛裡。「當時他來到醫院時眼睛已經失明兩天,由於木屑一直沒有取出,導致眼球發炎感染,頭痛欲裂還伴有嘔吐。」尹漢龍回憶說,當時塔肯及其家人請求把眼球摘除以減輕痛苦,經過檢查,尹漢龍看到6釐米長的木屑雖然刺穿了眼球,但還有復明的希望,於是他制定了在手術顯微鏡下行「眼球內非金屬異物取出術」的治療方案。「當時他們都很驚訝,因為他們從來沒聽說過還能給眼睛打針,眼睛還能動手術。」尹漢龍說,當他打開眼球將木屑取出來時,所有人都非常吃驚。塔肯的眼睛不但保住了,出院時視力也恢復了正常,當地人都覺得太神奇了。尹漢龍說,在當地很多患者像塔肯一樣是家裡的頂梁柱,如果他的眼睛失明了,一家人就會陷入困境,挽救一個患者,就是挽救一個家庭。
2011年4月,一位患者右眼裹著滿是血跡的繃帶來到醫院找到尹漢龍,經過檢查和詢問病因得知,患者是在修理汽車時不慎將鐵屑崩入眼眶裡,經過CT檢查後,尹漢龍立即對其進行了手術,十多分鐘後,一個顆粒大小的黑色金屬異物被取出,沒有擴大創口,沒有定位引導,沒有有磁鐵,全靠他多年的臨床經驗,在場的醫生和護士都鼓起了掌……2011年6月,一位70多歲的哈薩克族老媽媽因患有多年糖尿病,一隻眼睛早已失明,另一隻眼睛患了眼內炎,視力明顯下降,因沒錢住院治療,眼睛疼得幾乎失去生活的勇氣。尹漢龍將她安排在門診,嘗試著往她眼球裡注入抗生素,但老太太說什麼也不同意。「她說只見過往屁股上打針,沒見過往眼睛裡打針的。」尹漢龍說,經過耐心說服,老人的病治好了。臨走時,老人拉著尹漢龍的手用哈薩克族語對尹漢龍說:「你辦公室有那麼多錦旗,我也買不起,我找人給你寫一封信吧。」她讓丈夫的弟弟將感謝信送來了,那個高大的哈薩克族壯漢一進眼科真實就跪下了,他們淳樸的表達方式讓尹漢龍動容不已。有的患者來到醫院,不是為看病,是想念尹大夫,找他嘮嗑;塔肯要為回訪的尹漢龍宰羊;四縣一市的牧民們坐著馬車、馬爬犁找他們最信任的尹大夫……
尹漢龍的手機號碼很多患者都知道,尤其是牧區的老百姓,所以他堅持24小時為患者開著手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尹漢龍在只有7萬多人口的布爾津縣,接診1萬餘人次,義診5000多公裡,平均一天接診20多名患者,每天至少2臺手術。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光明使者」。「這裡太需要醫生了。」尹漢龍眼含淚光。每天上午,尹漢龍先是查房,通知病人手術時間,然後坐診,下午18點以後開始為病人做手術。「因為缺少醫生,如果我去給病人做手術,就沒有人坐診了,所以每天都要先坐診,之後才能給病人做手術。」尹漢龍說。
拉著老伴二次援疆為當地留下一隻帶不走的醫療隊
「獨木不抗風,單兵難排陣。」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2012年7月,尹漢龍結束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即將與家人團聚,可他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我走了,這裡的病人怎麼辦?」尹漢龍說,他的手法再高,技藝再精,也是有限的。「我要把技術留下,為當地醫院培養一批接班人,為布爾津留下一隻永遠帶不走的醫療隊。」尹漢龍決定向組織申請二次進疆,並動員也是醫務工作者的老伴兒金麗姬一同援疆。老伴金麗姬到新疆後,才發現尹漢龍跟她描述的美景只有那麼幾天,取而代之的是艱苦的環境和滿眼的風沙。「一開始還埋怨我又騙了她,可當我帶著她走進牧民家庭,看到牧民的真正生活狀態時,她不再吭聲了。」尹漢龍說。
為了培養一支技術成熟的醫療隊伍,尹漢龍像醫學院的老師教學生一樣,事無巨細。先是教會年輕人使用先進儀器,遇到常見病和多發病,先由徒弟們看過,拿出診斷結果,然後他再複診,據此再對徒弟們進行指導。雖然很麻煩,卻給年輕人獨立的診斷機會。遇到大手術,尹漢龍總是把年輕醫務人員帶在身邊,言教、身教同時進行。「現在他們已經對常見病和多發病可以獨立完成。」尹漢龍欣慰地說。
2011年5月25日,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隆重舉行的「道德力量光耀邊城」道德模範頒獎典禮現場,援疆幹部尹漢龍被評為「最愛光明使者」道德模範光榮稱號;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曾播出過他的事跡。「在我這個年紀,名利早已不是心之所向。」尹漢龍說,他最大的心願是積極培養接班人,塑造有潛質的年輕五官科醫生。如今,他培訓縣、鄉村醫近百人,他的「徒弟」都能獨立看一些常見病、多發病,他培養的4名年輕五官科醫生,其中2人已能獨立實施手術。
還有一個多月,尹漢龍就即將完成二次援疆工作,與愛人金麗姬返回家鄉。「我要把自己30多年的臨床經驗傳授給他們,指導他們在臨床中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項目。」尹漢龍說,他要幫助這些年輕人儘快成長,等他們掌握了更多的核心技術,能夠獨當一面服務患者,他才能走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