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是年會季,又臨近春節,無論是公司聚餐還是朋友聚會都少不了喝酒助興。每年往往也是這個時候,各種喝酒傷身甚至喪命的案例見諸於各大新聞報端。
家住杭州餘杭的唐大伯,平時酒量還可以,因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當地醫院經過抗炎、化痰、平喘治療後出院,出院那天一時高興喝了點小酒,隨後便昏迷不醒了。令家人不解的是,平時酒量尚可的他怎麼會出現如此狀況?據醫生介紹,唐大伯的例子,是典型的用了頭孢類抗生素後飲酒引起的「雙硫侖樣反應」。通俗講,就是頭孢類藥物和酒精在體內共同作用,中斷了人體酒精代謝過程,從而導致體內「乙醛聚集」,也就是酒精中毒了。
想想也是挺可怕的,很多藥物我們普通人其實並不知道它裡面到底含有什麼成份,也不知道吃了藥喝酒後身體內會有些什麼反應。醫生明確告知,其實很多藥物都具有與此相似的作用。一般反應於酒後用藥或用藥後飲酒,症狀多數在5—30分鐘內出現,最慢的4小時,輕則頭痛、胸悶、心率增快,重則血壓降低、呼吸困難、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那到底哪些藥和酒同服很危險呢?人民日報官微曾作過歸納:
降壓藥+酒=低血壓休克。很多高血壓患者平時都有服降壓藥的習慣,有不少人心存僥倖地想過年期間難得飲幾次酒也沒什麼大礙,其實這無疑給自己增加了低血壓休克的風險。還有一部分降壓藥與酒精合用也可能會使血壓急劇升高。
抗心絞通藥+酒=頭痛、休克。這些藥物在服用期間喝酒的話,結果也是挺嚇人的,會引起血管過度擴張,劇烈頭痛、血壓驟降甚至休克。
解熱鎮痛藥+酒=消化道出血。這類藥本身對腸胃的刺激是蠻大的,如果又大量飲酒,相當於胃腸道黏膜受到了酒精和藥物的雙重刺激,嘔吐、胃不適是小事,嚴重的會引起消化道潰瘍和大出血。
降糖藥+酒=低血糖休克。隨著高血糖人數的不斷增加,很多患者平時也需要依靠藥物來降血糖,而酒精具有增強這些藥效的作用,兩者相遇,會引起頭暈、心慌、手發拌等低血糖反應,嚴重者則出現休克,隨時危及生命。
抗過敏藥+酒=嗜睡昏迷。市面上的很多抗過敏藥其實或多或少都會引起人的嗜睡現象,如果再與酒同服,會加重精神恍惚甚至昏迷不醒。
安眠藥+酒=致命組合。相信這個是很多人比較了解的,平時電視劇裡的很多女主輕生的橋段都會採用這方法。這兩者同服會出現呼吸變慢、血壓下降、休克甚至呼吸停止。
那服用藥物多久後可以飲酒?
至少7天,而且飲酒越少越安全。
無論平時還是春節期間,酒這東西就是雙刃劍,小酌怡情,過量傷身。如果飲酒過量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可以攝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食物來幫助解酒或改善不適症狀:
新鮮葡萄改善酒後反胃、噁心。如在飲酒前吃還能預防醉酒。
西瓜汁幫助散酒後全身發熱。如果當中加入少量食鹽,還能助於穩定情緒,預防酒後情緒失控。
西紅柿汁改善酒後頭暈。
蜂蜜水改善酒後頭痛。還能有催眠作用,能讓人入睡更快,減緩第二天起床後頭痛症狀。
酸奶解除酒後煩躁。
春節期間家中不防多備這些食物,以應對自己或家人飲酒過量後的不適。當然,身體健康還是第一位,少飲酒,多吃健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