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產品新人的你一定也有過這樣的困惑:如何快速了解一個新的行業,找到合適的新工作?同時,做好產品工作需要哪些能力?怎樣設計自己的成長計劃呢?
本文意在輸出過去一年自己在產品工作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心得,儘量去除掉關於個人經歷的鋪陳敘事,抽離出有參考意義的部分,一方面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同時希望能對同行業的產品小夥伴有一些啟發。
文章結構:1. 快速了解一個新的行業;2. 做好產品工作;3.設計自己的成長計劃; 4. 找到合適的新工作。
2018年3月份,我從上上一家公司離職,加入了上一家公司。從金融行業一下子跳入了自己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電商行業。剛進公司面對自己不熟悉的行業,需要從0-1來了解業務邏輯,內心難免有點輕微的焦慮,但是同時又有點輕微的自信,因為電商體系發展到今天,是一個非常完整成熟的體系,龐雜但是不複雜,有很多競品可以做調研,通過模仿和參考來熟悉和學習。
當時我選擇了「有贊」作為競品分析對象,用了不到兩周的時間,體驗了「有贊」所有產品的所有功能,並輸出了自己理解的「有贊」的商業模式閉環。這些東西了解完後,自信也漸漸增加了。
後來對這個過程進行復盤的時候,仔細反思了一下當初到底是什麼導致那種輕微的焦慮與不自信。
我思考的結果有2點,第一點是:我不夠了解這個行業,或者說沒有一套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的可行性的方法論;第二點是:我接觸過的產品」模型「太少,」模型「的概念會在後文解釋。
基於以上第一點,我試著整理出了一套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的方法論,以後面對新的行業局部在會像這次這麼被動。為了避免文章過長,以下整理出方法論的框架,完整內容會在後續的文章中輸出。
第一個問題解決了,接著我又畫了一張圖來解決由於接觸產品」模型「太少而造成焦慮和不自信的問題。
這裡用CRM系統的設計來解釋框架&模型的重要性。CRM最早由著名的IT管理諮詢公司Gartner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提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雖然有一些技術層面的演變,但其本質和理念並沒有改變。
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是以客戶數據的管理為核心,利用信息科學技術,實現市場營銷、銷售、服務等活動自動化,並建立一個客戶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利用的系統,幫助企業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客戶關係管理既是一種管理理念,又是一種軟體技術。
有些人以為CRM就是銷售管理系統,有些人以為CRM就是客戶細分,有些人以為CRM就是營銷,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理解。
本質上來講,CRM代表一種企業對待核心客戶資源的管理理念和運營方法,通過信息技術幫助企業識別、發展、維護、服務客戶,提升企業收入,提高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上面的基本概念裡有一句話很重要:客戶關係管理既是一種管理理念,又是一種軟體技術。既然是一種理念,那就意味著它是一套完整的建立在某種基本框架上的體系。我們只要找到了這樣的框架,就找到了由底層的簡單通往表層的複雜的腳手架,我們稱這樣的腳手架為:高階模型。
不僅僅是CRM系統,工作中那些耳熟能詳的系統其實都存在這樣的高階模型,模型是複雜系統的簡化框架,有利於分析的時候化繁為簡,看到本質。上圖中「中間層」的研習模塊——這些我們經常看到的系統和體系都可以提煉出這樣的高階模型。
每個行業,每個公司的CRM系統可能表現形式都不一樣,但是設計理念一樣&模型本質上是一樣的,掌握了這樣的模型可以設計出任何業務需要的CRM系統,功能模塊的迭代和並&剝離都這可以基於這樣的框架來做出決策。
基於以上對」模型&框架」的認識,我們輸出了上圖。整個結構分為底層,中間層,和表層,以及文本輸出方法論。 底層是一些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重要性這裡就不在贅述了,中間層是基於「框架&模型」在產品方面所提現的:基礎系統 & 通用體系。表層是對一些優秀的產品進行調研分析來輔助理解基礎系統的設計思想&通用體系的設計閉環。
每一個基本系統和通用體系都是完整的方法論和閉環,不基於行業和公司標的為轉移。了解的越多,你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的抽象能力就越強。俗話說:「閱盡天下A片,心中心中自然無碼「 ,頗有這般意味。
截止到2018年年底我們還沒有輸出完上面的所有模塊,不過方向和道路已經有了,我們只需要耐心認真的把路走完。
這個部分主要談談自己對關於如何做好產品工作的一些思考,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點:
一個人在很年輕的時候能找到一份自己熱愛的職業,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因為熱愛所以工作中的這部分幸福指數會很高,就算加班也不會抱怨。
也願意去探尋和追求本職工作外在產品方面具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所有的學習和探索都是依靠工作本身來驅動。
我遇到過很多產品經理,他們可以把工作完成的很好, 但是能感覺出來他們始終把產品當做一份工作,滿足需求完成上線就可以了。
80分和90分在他們眼裡一個樣,他們對95分甚至100分沒有太多的追求和執著,事實上很多東西你做到120分才發現眼前的都是藍海,本質上他們缺少對產品那份純粹的熱愛,真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產品經理相對來說是個人能力模型要求很高的職業,邏輯清晰,思維敏捷。但是同時也使得很多人心生傲慢,總覺得用戶都應該按照自己的設計來使用產品,很多時候個人的主觀臆測並不是用戶的真實需求。傲慢的心裡導致他們很容易不去關注,甚至忽略用戶的聲音。
前不久我使用」有道雲筆記」 來做知識庫管理,結果文件夾的排序成了一件讓人很懊惱的事情。
目前」有道雲筆記」 的文件排序有以下幾種可選擇的方式。
但是無論是時間排序還是名稱排序,都有滿足不了的場景。 就拿以上幾種排序最可能被使用的按照名稱排序場景來說,首先我新建文件的時候命名需要按照01,02,03 或 A-Z這樣的順序去命名。
如果01 和 02 之間要插入一個文件,這種方就不那麼好用。按照名稱排序的邏輯,可以1-2之間其實可以插入0.5,我可以這樣命名。
難道就沒有好的方法嗎? 為什麼就不可以拖拽文件進行自定義排序。
當我把這個方案提出來到我的產品群裡和大家討論的時候,瞬間很多產品站出來反對,反對的聲音主要有三種:
對於第1中和第3種聲音,首先我是一個用戶,我用了這個產品一上午,吐槽了一上午,我不知道那些產品經理所謂的」沒有價值」 的判斷,是否是聽過我的反饋後得出的。 是否真的有去聽那些真實用戶的聲音。
其次:大廠沒做,肯定有沒有做的道理。汗 ! 就好像一個比你高比你壯的人打了你一巴掌,你揉揉臉對旁邊的小夥伴說,他打我肯定有他背後的道理,這背後呈現的是被打的人性格上的軟弱。
而體現在:大廠沒做,肯定有沒有做的道理。這句話上,則反映了個人獨立思考上層面的軟弱。憑什麼大廠不做,就有不做的道理。即使有背後的道理,也和」大廠」的光環沒有半毛錢關係。
不清楚有道雲的產品經理平時看不看貼吧,是怎麼傾聽用戶的聲音的,還是看到了根本不重視。我們假設有道雲筆記的產品經理沒有看到這些用戶的訴求。那麼下面經常混貼吧的「為知筆記」的產品經理可是真的很驕傲了。
劃重點!我要是「為知筆記」的產品經理,聽到用戶說要放棄競爭對手的產品使用我的產品,我肯定開心死了。手動排序,加班加點上,殺一個程式設計師祭天也得上!但是人家「老崔」牛逼呀:還沒有此計劃!我們似乎能感受到這個主題開頭描述的那種產品經理的「傲慢」。
我沒有使用過」為知筆記」,所以也不做過多的評價,小夥伴們有用過的可以在文末留言告訴大家2年了,那個」老崔」是否有實現用戶要求的自定義排序功能。
一堆你的用戶在發出他們內心的聲音,而你不去傾聽,沒計劃,也沒想著去解決這樣的需求和給出合理的做與不做的解釋。產品經理應該是用戶的謀臣(用戶為王),忠於用戶,忠於用戶使用的產品,忠於用戶使用的產品的決策的對的事情。
而大多數產品經理因為內心的傲慢,懶惰,盲目&從眾,以及獨立思考上的軟弱導致他們缺乏這樣的服務精神。要相信用戶的背書比任何的大廠的任何牛逼的產品經理都要強大,歷史上沒有一個成功的企業是不去傾聽用戶聲音的,也沒有一個牛逼的產品經理是和用戶的聲音背道而馳來設計產品的。任何時候,用戶的聲音才是你決策和面對質疑最有利的武器。
第二種聲音,主要是技術上的問題。我」不懂」技術,但是我問了身邊的一些技術同事,他們都說這沒有技術上的不可逾越的障礙。這裡就不討論了。
堅持忠於用戶,忠於產品,忠於對的事情。在任何一個你的獨立思考在「大廠」,「大V」,「專家」面前示弱的時候,希望請再想想這句話。
2018年關於 「秩序&混亂」的思考,對我做產品有著很大的影響。很慶幸在這樣的年紀能遇到這樣的道理。
「我們的混亂,是逃避秩序前無力掌控的毀滅性混亂」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的自己,對工作的熱愛和對產品的追求以及處女座的性格。總是希望畫原型的時候每一個頁面讓它好看,炫酷,以至於過度發揮。這樣做導致的結果是可能一個頁面很好看,整體會很混亂,看起來像是很多人畫出來的。
後來我明白了建立在秩序上的混亂這樣的道理之後,每次畫原型都會定義好設計規範和UI框架,第一次感覺得到秩序和規範帶來的美,以及遵守規範帶來的簡潔,流暢和高效,我更相信在框架和規範下再去引入混亂和創新才是有價值的。
以前太自我,不屑於已經被定義好的東西,不屑於規範性的東西。後來認識到,越自我的東西,距離產品越遠,距離藝術越遠,距離人性越遠。如果你想在一個領域成為大師,至少應該先遵守這個領域內的某種規範,駕馭了規範之後,再去創造,那樣才是可被掌控的有價值的創造。
我不想證明什麼,就是認真而已,裝逼帶給我的那點樂趣相比於遵守規範,駕馭秩序帶來的高效和自由來講,簡直太微不足道了。
關於責任&擔當,我覺得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最基本的標準之一,沒有責任和擔當的能力的人,首先不夠勇敢,因為存在恐懼。當你看到一個人的恐懼邊界的時候,就基本能看到他的能力邊界,也能看到他的未來的可能性邊界。 所以,做一個沒有邊界的人,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始終覺得做產品和寫代碼,畫UI等都是一種藝術活動,需要有作品意識,這些基本的藝術素養就是「忠於用戶,忠於產品,忠於對的事情」 。小到一個欄位的修改需求,大道一個生態級別產品的設計,都是你自己的作品。 作品會受到大眾的審視,有好評,有差評,但是我更想聽到好評。基於這個基本的認識出發,很多時候,你會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2.6 努力做一個前同事有內推機會,首先想到內推你的人
我一直覺得這句話是2018年總結體會最深的一句話,工作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這一條來作為決策機制,它真的很高級。
想像一下,前同事創業當老闆了,他會想要什麼樣的合伙人。我會想到這樣一些名詞: 責任,擔當,專業,規範,視野,眼界,善良,真誠,原則,……。如果你認同的話, 那麼工作中請試著做這樣一個人。做一個前同事有內推機會,首先想到內推你的人。
2018年有幸遇到小逸和綿綿兩位小夥伴,我們制定了三個階段的進階計劃。
第一個階段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研習所有的基礎系統和基本體系,輸出高階模,形成個人的產品設計方法論,而這些方法論不以行業和公司業務為轉移。研習的越多,輸出高階模型越多,你的抽象能力就越強,業務邏輯產品化的能力就越強。
我們用worktil 輕量級的項目管理軟體來控制&量化我們的輸出。
第二個階段屬於產品研發流程&制度管理的設計能力,這個階段我們希望結合項目管理掌握產品研發生命周期的管理方法論,為後續職業/職位上的進階做準備。
我一直覺得評價一個產品經理是否優秀,如果非要用一個維度來橫來衡量的話,那就是看他是否擁有批量化複製自己能力的能力(當然少部分天才也許還真不能複製自己的天賦,但並不影響結論本身的意義),只有足夠的理解才能總結輸出高階的模型和通用的方法論,也體現產品經理在產品工作上擁有足夠的專業性。
第三階段我們主要想培養自己的行業/商業上的認知格局,很多1-3年的產品經理其實已經具備了梳理業務邏輯,將業務邏輯策劃成產品的能力,假如說讓你設計一個CRM系統,或者設計一個APP,整體的產品研發流程都已經駕輕就熟。但對於一個產品經理而言,這種「駕輕就熟」很大程度上是對自己公司體系內的業務邏輯和產品體系的熟悉。
一旦脫離公司的環境,很多人往往對行業沒有足夠的認知,這種認知的匱乏短時間內可能不影響我們理解需求和設計產品,但從長遠來看會影響我們對整個產品宏觀方向上的把控和決策。
你從事的行業是屬於朝陽行業還是夕陽行業?是網際網路轉型麼?現在處於行業的發展初期、增長期、成熟期還是衰落期?你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未來有沒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途?未來能達到規模有多少?其實有很多問題都可以探尋。
你想想90年代去深圳開發房地產的,如今都身價不菲了;2005年開始炒房地產的,如今固定資產可能超過千萬了;2010年玩微博的人都成了大V;2012年開始做公眾號的人,如今都融資成功,2014年做微商的人都成了網紅。
你是不是也後悔沒做一個陌陌,或者沒做一個拼多多出來呢?為什麼別人可以看到行業的趨勢,提早下手呢?
其實我們應該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培養自己擁有行業/商業分析的能力,了解這個行業的生意模式是什麼,上下遊是什麼,賺的是什麼錢,市場有多大,玩家都有誰,大佬是那些,競爭格局是怎樣,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處於什麼地位。
可能你的結論不能影響公司發展,也可能沒有人想聽你的結論,但是這都不能阻止你去思考,你去鍛鍊這種行業分析能力,這種能力絕對不會等你想用的時候,咻的一下就來了。
其次,我一直覺得產品上的成功並不代表商業上的成功,當然有人會說產品上的成功就包含了商業上的成功。那我們換種說法,好的產品並不一定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許多產品經理在工作過程中運用的都是產品思維&用戶思維,大多數時候考慮的是業務邏輯產品化&產品邏輯可視化的過程。
但是隨著職業生涯的向上發展,到產品總監甚至CEO這個級別的時候,很多決策已經不基於產品本身但同時對產品的未來產生重大的影響,而這些決策過程中商業思維顯得尤其重要。
蘋果Lisa電腦以賈伯斯女兒的名字命名,是全球首款將圖形用戶界面(GUI)和滑鼠結合起來的個人電腦。然而,在Lisa電腦於1983年面 市時,蘋果沒有充分考慮到消費者對電腦消費的承受能力,當時售價為令人難以置信的1萬美元。高昂的售價令不少用戶退避三舍,導致其銷量不佳。
也正因為如此,導致不少企業用戶當時更願意採購低價相對低廉的IBM PC機。賈伯斯在後來的採訪中無奈的說:Lisa電腦領先當時業界10年的水平,但是事實上我們輸了。
一款好的產品在有用,好用,有價值的前提下,應該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價格出現的用戶的視野裡,它才有可能成為偉大的產品。有用,好用,有價值強調的是產品思維,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價格就強調的是商業思維。
歷史總是曲折往復的,很多故事被一遍遍地以不同的面貌重演,TNT會是這個時代的Lisa嗎?
高昂的售價、單純的顯示器擴展以及小眾的軟體功能創新,讓錘子TNT工作站從發布之後便成為了大家眼中的笑話,紙尿褲都備好了,你給我看這個?花費9999元買來一個安卓作業系統的顯示器,你覺得它可以滿足你修圖、渲染視頻等高壓力工作嗎?
錘子在產品上下的功夫業界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作為一個商業產品,這樣的時間用這樣的價格去買一個被「重新定義」的個人電腦。不知道Lisa的歷史會不會在TNT上再一次重演。
思維本身就帶有某種「遮蔽」的屬性,我們工作中使用的更多是產品思維,產品思維讓我們處理工作遊刃有餘,但是在舒適的溫水中也容易讓我們忽略了產品之外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跳出產品本身,把我們當下的創造的產品放在一個大的歷史和時代框架中去審視,只有產品思維和商業思維共同的作用,才有可能創造出符合這個時代的成功。
所以,我們又輸出了下圖,來作為鍛鍊我們基於產品來不斷進階的行業/商業上的認知。
有時候我戲稱,以上是我們產品進階計劃的的」三步走戰略「。
2018年11月離職,開始尋找合適的工作。3個多星期,各種面試經歷了20多次,拿到好幾個offer。 一直說「寒冬,縮招」 我倒是沒有明顯的感覺。雖然是自己的年終總結,我還是不太願意浪費時間去去寫自己離職,求職面試的經歷。
我覺得這些都沒有意義,甚至比讀者更對自己的這部分經歷不感興趣。我更願意通過些經歷,提煉出一套選擇新工作,求職面試的方法論。自我的東西如果不能剝離出來上升到一個有價值的鏈條裡面,那我寧願看會美劇也不願意寫一個字。
之前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智商高到一定程度,情商就顯得不重要了,情商高到一定程度,智商也顯得不重要了,但是大多數人的智力水平是一樣的,所以大家通常都認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按照這個模板,我也來克隆一句話以契合這個部分想表達的主題:實力強到一定程度,面試的套路,技巧什麼的都不重要了。面試的技巧套路強到一定程度,實力也就不重要了。介於大多數人實力水平差不多(至少在面試的時候能被提現的),所以人們普遍認為,面試的套路和技巧顯得更重要。 這句話的正確否大家自己評判。
所以打算單獨寫一篇關於工作選擇和求職面試的文章,文章的題目已經想好了,就叫《關乎選擇新工作&簡歷面試的一些思考和總結》,文章框架: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後續的文章更新。
我一直覺得建立在」框架」內生活&工作才可能獲得更高的幸福指數,這也是每個人所有追求的終極目標。最後我想用歌德和山本耀司的兩句話來作為本文的結束。
這兩句話也是貫穿自己整個2018以及可預見的未來的底層「框架」。2019,各位產品夥伴們,加油哦!
AllenDan, 微信公眾號:思維改變生活,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致力於研究高階的產品學習方法論,從而改變職業成長的加速度變量。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