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引來萬人爬 隆回大託石瀑託起鄉村遊

2020-12-22 湖南在線


新湖南客戶端9月25日訊(記者 戴勤 通訊員 楊貴新 曾祥雲 伍玉華)「一塊石頭一座山,四肢落地爬石山。」9月24日,來自株洲的李女士與家人在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大託村爬石瀑時邊爬邊說。

據山腳下買瑤家特產的大媽介紹,自夏季以來,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外地遊客來爬石瀑,每年都有好幾萬人來爬石瀑。

大託石瀑位於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大託村,該石瀑寬1000餘米、高300餘米,整個一座山就一塊石頭,宛如一道瀑布,一瀉千丈,成為獨特的自然景觀。

在大託,寨中的木屋依山勢散散落落,古樹與巨石參差其中,相互掩映。每一縷炊煙,每一扇柴門,每一溜竹筧,甚至瀰漫著的每一絲空氣都傳遞著生活在這裡的最原初的鄉村氣息。

在大託,空氣格外清新,沒有受任何汙染;95歲的伍大爺,看上去像70多歲人,耳聰目明,身板挺硬朗,每天都要下地幹活。

該縣充分發揮生態比較優勢,塑造「石瀑景觀、古樹王國、魏源故裡、民俗風情」的鄉村生態旅遊形象,打造了白馬山森林公園、魏源湖國家溼地公園、花瑤古寨、大託石瀑、旺溪瀑布等景點。
大託石瀑奇特的自然景觀,濃厚的鄉村氣息,引來了大量遊客和戶外運動愛好者。
李女士邊走邊說:「在這裡呼吸空氣清新,讓我感受到濃濃鄉村氣息,有一種久違的親切感;石瀑一瀉千丈,充滿誘惑和野趣,感悟生命的自然和諧;爬爬石瀑,找回了許多久違的輕鬆與親切」。

相關焦點

  • 隆回大託石瀑驚豔世界,花瑤風景亮眼全球
    隆回大託石瀑,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冰川世紀地理奇觀,劈面而立,坡斜度在60度以上,石瀑長2100米,高350米。花瑤是一支被我國部族史料遺忘了的瑤族分支,至今,僅萬餘名瑤族同胞封閉在這荒野的大山裡,忠實地傳承著先祖最為古樸純真生活。
  • 虎形山花瑤,百米石瀑與千畝梯田,景美還低調
    虎形山花瑤景區位於邵陽市隆回縣北部,雪峰山脈東麓,整個景區包圍著山川、原始森林、不可思議巨石、神秘峽谷、閃閃發光的溪河和一幕野性洋溢的瀑布、一系列湖泊,甚至可以說是國內絕對的摩天「石瀑」。第三個最美麗的古寨:槐花山瑤寨,最深遠、不受社會干擾的瑤寨村,也是最不可思議的草藥師發源地,在遠處可以看到各種視角的刺槐花山古寨,四角田的晚霞,纏繞在山尖的雲團染上了魅惑的金色光暈,滿眼的綠田明亮的顏色,石瀑映出了視角下的大全貌。
  • 溫州永嘉下垟坑遊步道,古木俊秀,水瀑轟鳴!
    下垟坑遊步道,位於永嘉縣巖頭鎮下宅村下垟坑峽谷,原系砍柴泥道,多年前被村民開發為景區遊步道,不知何因未開發成功,留下石階道,繞溪話悽涼。遊步道全長1000餘米,累計爬升250米許,道基塊石建築。遊步道沿溪而建,古木俊秀,水瀑轟鳴,至頂有百米巨瀑飛過而下,山腰洞室當年紅軍曾駐,山水景色極美,如入仙境!來回一個小時可至,當去!下垟坑遊步道從巖表公路,左拐過南垟村(南岙)村口南垟村村口古廟和百年參天大樹過南垟村村口,沿公路直行。
  •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傅抱石繪《觀瀑圖》
    傅抱石 觀瀑圖 《觀瀑圖》在傅抱石的作品中顯得有些「另類」,畫中約有一半的面積都是留白,這樣的處理手法難度很大,一不留神就會讓作品顯得空洞蒼白。傅抱石 觀瀑圖 局部傅抱石在創作中認同「筆墨當隨時代」的理念,所以他喜歡求新求變,畫別人沒有畫過的山水。新奇是他追求的表現形式,情景交融才是他要達到的目的。
  • 秋天,走一走溫州澤雅「七瀑澗」景區
    景區以七折瀑一折高一折,一瀑勝一瀑而得名,由深籮漂、九龍瀑、鱷魚潭、鷹棲峰、七寄樹等30多處景點組成。夏天雨季,瀑布水量充沛氣勢磅礴,是欣賞瀑布的最佳時間。秋天幾近於枯水期,瀑布沒有斷流,但不復壯觀。這幾年不同季節,我們已經來過景區多次。這次為登山健身而來,不能看到最美的瀑布,並不是很遺憾。
  • 東石有了鄉村振興專家聯絡點
    晉江新聞網12月7日訊  5日上午,在晉江東石鎮,舉行了中國福建三農網信息服務站、鄉村振興專家聯絡點授牌儀式。以此為平臺,中國福建三農網、福建省鄉村振興專家智庫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將加強與東石鎮的緊密合作,促進東石鎮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  當天上午,合作三方舉行了服務站、聯絡點授牌儀式。
  • 指動石、迷仙陣……臨沂這處「天然地質博物館」盡顯大自然鬼斧神工
    原標題:指動石、迷仙陣...臨沂這處「天然地質博物館」盡顯大自然鬼斧神工盤龍峽、仙人橋、一線天...走進沂蒙雲瀑洞天景區,這裡每一處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一指之力便可使百噸巨石上下顫動的「指動石」絕景;也有「雲水洞」、「凌虛洞」、「乾元洞」、「坤靈洞」、「太乙洞」、「無極洞」等石陣洞天奇觀。
  • 杭州仿木欄杆仿石護欄,仿竹圍欄仿藤柵欄打造杭州鄉村新景觀
    杭州仿木欄杆仿石護欄,仿竹圍欄仿藤柵欄打造杭州鄉村新景觀杭州仿木欄杆製作,杭州仿石護欄施工,杭州仿竹圍欄圖片效果圖,依然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其中杭州仿木欄杆、杭州仿石護欄、杭州仿竹圍欄在河道堤壩、橋梁、景區棧道、觀光遊步道、社區公園廣場、魚塘池塘景觀工程改造中裝飾著這座古老的城市,給杭州城的百姓帶來了萬千的安寧和守護。
  • 石房石牆石院石碾石磨石槽石桌石凳這裡是原始社會
    本篇為免費深度洛陽遊的第七十六篇,由於本人知識能力等原因,有不正確的地方。望大家指出批評,免費深度洛陽遊系列照片視頻文字均為本人原創,有什麼侵權建議請留言
  • 《「拐點石」前》
    原創:一土(王克猛)近日,偶至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在圖書館門前的林蔭下看到一巨型立石,石上赫然鐫刻著「1997歷史拐點」幾個大字,繼而,我閱讀到以下內容:1976年10月 文革結束1977年8月 決定恢復高考1977年10月 正式發布了高校招生考試通知1977年12月 中國570萬14至32歲的年輕人走入考場,錄取新生
  • 山泉冷水溪流,釣淡水名貴魚,收穫600元一斤的極品「石爬子魚」
    山泉冷水溪流,釣淡水名貴魚,收穫600元一斤的極品「石爬子魚」,作為一名合格的野釣人,常年和複雜水域的各種魚類打交道,雖然大家都說河魚沒有海魚鮮美,但是這都是大家的誤解,其實淡水魚還是有很多名貴的魚種的,比如淡水石斑,桃花魚,清波魚等等,由於很多淡水魚由於過度大量的捕撈,有些魚類已經瀕臨滅絕了
  • 齊賞好景|指動石、迷仙陣... 臨沂這處「天然地質博物館」盡顯大...
    盤龍峽、仙人橋、一線天...走進沂蒙雲瀑洞天景區,這裡每一處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一指之力便可使百噸巨石上下顫動的「指動石」絕景;也有「雲水洞」、「凌虛洞」、「乾元洞
  • 澳洲巨大「神石」,顏色隨機變,當地人不敢爬,它什麼來歷?
    但澳洲神石烏魯魯,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烏魯魯神石到底有多神秘,在這裡小編就帶大家一起揭開它的神秘面紗神石烏魯魯是如何被發現的?烏魯魯巨石是一塊非常神奇的石頭,剛開始人們發現它的時候還以為是一座山。經過科學家的研究,最後發現,其實它就是一塊來自6億年前的巨石,而且它還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巖石。
  • 石級造句和解釋_石級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石級(shí jí)。 石砌臺階。 [葉聖陶《多收了三五鬥》:「三四頂舊氈帽從石級下升上來,舊氈帽下面是表現著希望的醬赤的臉。」]
  • 「瀑鄉光影」黃果樹滑石哨:邂逅水、石、榕樹
    用「半匹梯田依煙陂,一溪清水繞綠榕」來形容它,一點兒也不為過。▲石頭的房子、石頭的牆這個美麗的布依村落,毗鄰黃果樹大瀑布,被專家稱為「活著的」布依民俗文化館。寨子依山傍水,寨前田連阡陌,寨後綠樹成蔭,寨邊寬闊的河水清澈見底,常見遊魚成群。
  • 來個美麗鄉村遊吧
    那就來個美麗鄉村遊吧!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為此特意推薦了一批美麗鄉村供公眾挑選。有時間就「一網打盡」、一個接一個遊個遍;沒時間就「就近挑選」、盡己所能,相信也能玩個痛快。古色古香的水鄉文化,悠遊自在的田園文化,質樸純真的漁鄉文化……廣東有著多元文化的稱號,好玩的地方自然多了去了。至於美麗鄉村,那也是多得讓人眼花繚亂。
  • 一石一故事丨賞石就是悟己
    「一石一故事」賞石徵集活動自啟動以來,獲得了廣大石友的積極響應,小編也得以欣賞到全國各地的賞石。本期內容,讓我們一起看看廣西唐建國先生的珍藏吧。我將其命名為《壽比南山》,一是突出長壽之主題,二是祝願天下父母「壽比南山不老松」,藉此紀念我的父親。
  • 百村百家行丨石各莊村:箭杆河畔 美麗鄉村
    村莊名片:石各莊村【 元末明初成莊。原名十甲莊。到了清朝旗人過來改為石各莊。】石各莊村坐落在箭杆河畔,北靠津薊高速,西守林黑公路,東鄰大堅莊。現有村民263戶773人,可用耕地330畝。幫扶單位是天津水務集團。水務集團投入幫扶資金304.3萬元,完成村黨群活動中心建設,完成道路硬化5820米,完成煤改氣、路燈安裝、自來水改造、汙水處理、危房和廁所改造等工程,以及農村環境治理。
  • 美麗鄉村惹人醉 國慶黃金周海南省精品民宿「一房難求」
    而近年來,在美麗鄉村建設和全域旅遊的推動下,我省鄉村民宿發展呈現出雨後春筍般的發展態勢。鄉村民宿在推進旅遊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網紅」民宿「一房難求」「去海南玩什麼?如果你只知道海邊踏浪,那你真的OUT(落伍)了!」
  • 劉永賦:峽石溝攬勝
    久仰峽石溝的大名,不知以峽、石命名為何意,雖近在本鎮,卻一直未能前往,今秋學校教師員工戶外拓展選擇了這裡,我才得以了夙願。我們乘坐的中巴車,沿著通村公路西行至西二道河村村委會前面一站下車,帶上野炊的工具、食材,徒步進山。時至深秋,草木寥落,紅葉點綴著林間,色彩或深或淺,如篝火、如彤雲,間或有山鳥鳴唱,騰躍上下,似與遊人相樂。山路順河而上,如影相隨。到達目的地,分年級組埋鍋做飯。好在有前人留下的「石灶」,我們稍加拾掇就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