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薦優秀科技人才,鼓勵青年科學家成長;聚焦學科發展前沿,促進學術交流和學科交叉融合;突破學術期刊瓶頸,打造國內學科話語權和影響力;服務國家和上海科技發展戰略,對接長三角一體化新格局……
自2002年上海第一個高校科協落地同濟大學之後,已經有東華大學、上海大學等12家高校先後成立科協。這些高校科協充分依託學校特色,融合科協和高校雙方資源,助力學校和地區科技創新工作。
2021年1月7日,2020年度上海市高校科協工作交流會在市科協舉行。市科協黨組成員、一級巡視員李虹鳴出席會議並講話。高校科協及計劃成立科協的高校相關負責人、市科協和市教委相關負責人等出席會議。
作為上海成立時間最長的高校科協,同濟大學科協已經成為學校聯繫科技工作者的紐帶、推動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深化科研育人,既是同濟大學深入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嘗試,也是同濟大學科協發揮自身優勢的工作著力點。2020年4月,同濟大學成立學生科協,為本科學生進入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提供綠色通道。而目前正在籌備建設的同濟大學青年教師科協將通過人才舉薦等方式,促進青年學者快速成長。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裡,通過同濟大學科協的人才舉薦通道,已經有多位同濟大學學者獲得了中國科協和市科協的相關人才獎項,包括1人獲得「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子項目」、1人獲得「2020年中國科協雙邊學術交流活動項目」、2人獲得「2020年中國科協優秀中外青年交流計劃」、1人獲得「第十三屆上海市大眾科學獎」、3人獲得「第十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
對於上海的高校科協來說,科協的人才評價體系已經具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能夠幫助高校優秀科技工作者脫穎而出。2020年,在第十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評選工作,就有同濟大學、東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11位高校科研人員獲獎;在第十三屆上海市大眾科學獎評選工作中,同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梁進教授獲獎;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中,交通大學科協、同濟大學科協、東華大學科協、上海大學科協共推薦了7位候選人,最終由交通大學科協推選的孔海南教授入選2020年上海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此外,在中國科協優秀中外青年交流計劃上海地區候選人推薦、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及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候選人提名等工作中,都有來自高校科協申報的優秀科技工作者。
東華大學科協依託學校從纖維研發到時尚創意的全學科鏈科技創新,推動學科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並著力於長三角一體化。東華大學初步構築起了「校企聯合研發實驗室」-「校地(地方政府)戰略合作」-「校地企技術轉移分中心」-「校地及第三方中介機構協同」的四層次成果轉化工作網絡,2018年至今與長三角各企事業單位共計籤訂產學研合作合同1468項,合同金額4.27億元,涵蓋紡織、材料、人工智慧、大數據、服裝設計等各個領域。
東華大學科協的長三角戰略與市科協長三角戰略不謀而合。2019年上海市科協和江蘇、浙江、安徽科協共同籤署了《關於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增強「智庫、學術、科普」等綜合功能,提升區域各級科協「四服務」能級。2020年,三省一市科協共同成立了「長三角助力創新聯盟」,同濟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電機學院5所高校科協成為了團體會員,由東華大學科協推薦的朱美芳院士當選聯盟副理事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科協秘書長陳思浩教授當選常務理事,上海大學科協秘書長甄強教授、同濟大學科協賀鵬飛教授、上海電機學院科協的李雷教授當選理事。在徵集梳理「需求庫、成果庫、專家庫」過程中,5所高校推薦的53位具有正高職稱的高校專家入庫;31項待轉化的科技成果入庫。
高校與科協聯手,為長三角一體化注入了重量級的創新動力。
推動學術前沿交流和學科交叉融合,這是高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也是科協的天然職責。高校科協讓這一進程變得更加順暢。例如,建設高水平的學術期刊是同濟大學科協的一項重點工作。2020年,同濟大學科協舉行了兩場期刊建設的交流會:9月13日的期刊座談會就辦刊理念與實踐、科技論文寫作與投稿進行研討和交流;11月19日的期刊研討會就一流學術期刊推動一流學科建設進行研討和交流。同濟大學科協還推動《AIin Civil Engineering(智能建造)》參與「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並從111本申請期刊中脫穎而出,成為最終入選的30本期刊之一。同時,還有兩本期刊獲得了「上海市高水平學術期刊建設支持計劃」的支持。
而市科協依託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專委會,舉辦長三角科技論壇、學術年會、「上海科壇」系列活動,內容形式豐富、院士嘉賓眾多、緊扣產業需求,也吸引著高校科技工作者的深度參與。
今後,市科協將推動高校科協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合作等核心業務開展活動、發揮作用,包括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努力打造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高端學術交流活動,推動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發展,參與學會和科技期刊建設,舉薦優秀人才;積極參與高校科技智庫建設,凝聚高校專家資源,發揮決策諮詢作用,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切實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依託「科創中國」等項目活動,支持高校師生積極進軍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主戰場,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發揮積極作用;整合利用校內科技教育資源,廣泛開展「全國科普日」主題系列活動,依託「全國高校科學營」、「中學生英才計劃」等面向青少年開展科技教育,促進公民科學素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