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2歲的楊偉從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學與飛行力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畢業。憑藉著在校期間就萌生的對殲10飛機的嚮往,他毅然放棄已經分配好的工作,執意進入殲10飛機的「搖籃」——611所(現「中航工業成都所」)。這裡,不僅是他夢想啟航的地方,更是他與「殲10之父」宋文驄之間「忘年之好」佳話譜寫的地方。
師徒結緣:一次莽撞的自我介紹
「我進611所就是衝著殲10飛機去的。在學校的時候,我就知道宋總和殲10飛機之間的故事,我必須要找到他,把我的意願和想法都告訴他。」楊偉回憶說。
憑著對殲10飛機的一腔熱情和志在必得的自信,楊偉找到了宋文驄。在611所一個相當破舊的二層木質小樓裡,宋文驄和幾個副總師共用一個辦公室。那時的楊偉,連宋文驄長什麼樣子還不知道,有些莽撞地向一位副總師問道:「請問哪位是宋總?」副總師為他一指:「那就是!」他走到宋文驄面前開始自我介紹:「宋總,您好!我叫楊偉,剛從西北工業大學碩士畢業,我希望……我要做你的助手。」
在當時那個年代,所裡的研究生可謂鳳毛麟角,楊偉相信自己可以拿下這份工作。但面對著眼前這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夥子,宋文驄只是和藹地笑笑,他告訴楊偉,還是先到研究室去,把基礎打打牢,把專業面擴擴好,以後才能做更多更好的工作。
「這就是我和宋總的第一次見面,之後很多年裡,隨著工作的調整和崗位的變動,我和宋總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關係也越來越深入、密切。」楊偉回憶起三十年前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今天回頭去看,我很感謝宋總當年的建議。正是他的建議讓我從設計員一步步走向領導崗位,在基層歷練了自己,更修煉了『內功』,為我挑戰最初的夢想——殲10飛機全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打下了基礎。」
良師益友:他是我的「引路人」
在成都所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場「出國潮」中,時任某項目研究小組組長的楊偉也曾因為種種原因差點出國深造,是宋文驄在一次匯報會後溫和地用「別走了」留下了他。短促有力的三個字是一位航空前輩對後來者的鼓勵,更是一位愛才之將對下屬的希冀。「只有這三個字,宋總把我留在了所裡繼續工作。在這之後,他也給了我更多參與創新與科研工作的機會,對我來說,他就是我的『引路人』。」
在楊偉看來,宋文驄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這也是大家非常敬重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項目技術工作的決策和討論中,宋總的站位、能力和執著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他共事的過程就是一場最為深刻的教育。」楊偉回憶道,在殲10飛機原型機的研製過程中,項目團隊發現了一批還需要改進的環節,宋文驄帶著副總師們和製造廠一起就如何在後續零批飛機上改進這些環節進行方案討論。首先提出的「2+4」方案,即2個新狀態飛機和4個老狀態飛機是最為保險的方案,既利於技術進步,又可延續原型機的生產。但宋文驄認為這樣的方案要求太低,他甚至對之後提出的「4+2」方案仍不滿意。在他看來,國家對殲10飛機的需求迫在眉睫,留給大家的時間不多了,必須豁出去,做到最好。「最終定下來的方案是『6+0』,相當於所有的飛機是新狀態。這個方案很大膽,但也體現了宋總追求完美、追求更好更高的精神。」
航空工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繁複的行業,對剛從象牙塔進入廠所工作的學生來說,怎樣通過學習與實踐來積累經驗,把工作做得更好是一直困擾著他們的問題。作為老科技工作者、老領導的宋文驄不吝賜教,傾盡畢生心血指導著年輕人,引領著他們發展。他以自己的睿智、底蘊、判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一代,他鼓勵年輕人大膽創新,並給予鼎力扶持。當年定下了楊偉要成為宋文驄的接班人後,宋文驄走到哪裡都拉著楊偉自豪地告訴別人:「這個小夥子以後是要接我的班的啊!」他這是在給年輕人今後工作的開展創造條件與氛圍,這是他對畢生摯愛事業長遠發展的大愛,他是年輕一代航空人的「引路人」。
航空報國:一型機一團隊一基地
殲10飛機研製,前後經歷了近20年時間。從1984年確定初步設計方案,1986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准立項,1986年7月國防科工委任命已經56歲的宋文驄擔任飛機總設計師,1987年6月在宋文驄組織下完成飛機初步設計,1991年8月完成全尺寸樣機總裝,1997年5月完成01架飛機總裝,到1998年3月實現首飛,2004年4月完成設計定型,在漫長的歲月裡,這其中的艱難、壓力與汗水宋文驄比誰體會得都要深刻,也比誰都要執著。
「殲10之父」不僅僅是個稱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研製殲10飛機的每一天都是在戰鬥,在緊張的試驗之中,在忙碌的總裝現場,在成百上千次的試飛過程當中,在疲憊的燈光之下,宋文驄憑著一腔熱血和精益求精的完美主義,二十年丹心鑄劍,開拓創新,不畏艱難,設計出了一架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可以傲氣長空的戰鬥機。
殲10飛機的研製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作為這樣一個國家重點工程的總設計師,宋文驄把困難和問題當作動力,有效協調十幾個部委、上百個參研單位,制定明確的目標和簡潔明了的管理程序。「殲10當年研製的時候定的就是三大目標。研製出一型跨代的飛機——首架國家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創建一個基地,這個基地實際上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群,要求無論是在飛機系統還是成品等方面都能具備研製第三代戰鬥機的能力。鍛鍊一支隊伍,這支隊伍要能夠自主研製第三代戰鬥機。」楊偉這樣告訴記者。看似簡簡單單的三個目標,卻承載了兩代人的青春與智慧。在宋文驄的培養和帶領下,一支具有先進理念、敢於創新、掌握著先進戰機研發技術和經驗的優秀人才隊伍很快成長起來。整個研製團隊鍥而不捨的堅強意志和自力更生的創新精神,讓殲10飛機突破了先進氣動布局、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高度綜合化航空電子系統和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讓中國戰鬥機研製有了跨越式發展。
楊偉感慨地說:「我覺得他的貢獻不僅僅是在一架飛機上,而是在整個工業體系的發展上。」
回歸生活:他是名副其實的「老頑童」
「嚴厲」與「和藹」,「嚴謹」與「幽默」,這些特質共存於宋總的身上,一點也不衝突。這是學生楊偉對宋文驄的評價。「嚴厲」體現在他對工作的完美追求上,而「幽默」則「暴露」了宋文驄「老頑童」的本性。2009年陽春,殲10飛機首飛11周年,也是宋文驄的80歲生日。宋文驄信步走到麥克風前,鄭重而幽默地向大家宣布:「從明天開始,我就是『80』後了!」
宋文驄對飛機研製的熱情源於他的一顆始終不變的好奇心。楊偉回憶:「老人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除了新興的科學技術,他還喜歡唱歌,非常關注國內外歷史和醫學領域。任何事物都對他充滿了吸引力。」
「老頑童」宋文驄在對飛機品質嚴格把控的同時也非常追求生活品質。楊偉強調:「他對品質的追求不是對奢華、名牌的追求,而是會按照自己的標準和認識去分析好壞,是否物有所值。」家中的裝修從地板到窗簾無不體現他的生活品味。
鍛鍊身體宋文驄堅持了一輩子,開始是為了報考飛行員的一個夢想,後來則成為生活中的習慣。「宋總可是個身懷絕技的老頭子。」楊偉都不禁感慨,「80多歲的人站在馬路牙子上還能彎腰雙手觸地,我都做不到,他就是個什麼都敢嘗試的老頑童!」
2004年「五四」青年節,宋文驄和成都所的青年們一起攀登龍泉山,竟率先登臨最高峰,即興賦詩一首——老馬信步小眾山,青驥奮蹄白雲端,深幽奇駿通天路,同心無畏任我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