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的「引路人」——楊偉追憶恩師宋文驄葳

2020-12-25 中國航空新聞網

1985年,22歲的楊偉從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學與飛行力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畢業。憑藉著在校期間就萌生的對殲10飛機的嚮往,他毅然放棄已經分配好的工作,執意進入殲10飛機的「搖籃」——611所(現「中航工業成都所」)。這裡,不僅是他夢想啟航的地方,更是他與「殲10之父」宋文驄之間「忘年之好」佳話譜寫的地方。

師徒結緣:一次莽撞的自我介紹

「我進611所就是衝著殲10飛機去的。在學校的時候,我就知道宋總和殲10飛機之間的故事,我必須要找到他,把我的意願和想法都告訴他。」楊偉回憶說。

憑著對殲10飛機的一腔熱情和志在必得的自信,楊偉找到了宋文驄。在611所一個相當破舊的二層木質小樓裡,宋文驄和幾個副總師共用一個辦公室。那時的楊偉,連宋文驄長什麼樣子還不知道,有些莽撞地向一位副總師問道:「請問哪位是宋總?」副總師為他一指:「那就是!」他走到宋文驄面前開始自我介紹:「宋總,您好!我叫楊偉,剛從西北工業大學碩士畢業,我希望……我要做你的助手。」

在當時那個年代,所裡的研究生可謂鳳毛麟角,楊偉相信自己可以拿下這份工作。但面對著眼前這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夥子,宋文驄只是和藹地笑笑,他告訴楊偉,還是先到研究室去,把基礎打打牢,把專業面擴擴好,以後才能做更多更好的工作。

「這就是我和宋總的第一次見面,之後很多年裡,隨著工作的調整和崗位的變動,我和宋總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關係也越來越深入、密切。」楊偉回憶起三十年前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今天回頭去看,我很感謝宋總當年的建議。正是他的建議讓我從設計員一步步走向領導崗位,在基層歷練了自己,更修煉了『內功』,為我挑戰最初的夢想——殲10飛機全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打下了基礎。」

良師益友:他是我的「引路人」

在成都所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場「出國潮」中,時任某項目研究小組組長的楊偉也曾因為種種原因差點出國深造,是宋文驄在一次匯報會後溫和地用「別走了」留下了他。短促有力的三個字是一位航空前輩對後來者的鼓勵,更是一位愛才之將對下屬的希冀。「只有這三個字,宋總把我留在了所裡繼續工作。在這之後,他也給了我更多參與創新與科研工作的機會,對我來說,他就是我的『引路人』。」

在楊偉看來,宋文驄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這也是大家非常敬重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項目技術工作的決策和討論中,宋總的站位、能力和執著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他共事的過程就是一場最為深刻的教育。」楊偉回憶道,在殲10飛機原型機的研製過程中,項目團隊發現了一批還需要改進的環節,宋文驄帶著副總師們和製造廠一起就如何在後續零批飛機上改進這些環節進行方案討論。首先提出的「2+4」方案,即2個新狀態飛機和4個老狀態飛機是最為保險的方案,既利於技術進步,又可延續原型機的生產。但宋文驄認為這樣的方案要求太低,他甚至對之後提出的「4+2」方案仍不滿意。在他看來,國家對殲10飛機的需求迫在眉睫,留給大家的時間不多了,必須豁出去,做到最好。「最終定下來的方案是『6+0』,相當於所有的飛機是新狀態。這個方案很大膽,但也體現了宋總追求完美、追求更好更高的精神。」

航空工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繁複的行業,對剛從象牙塔進入廠所工作的學生來說,怎樣通過學習與實踐來積累經驗,把工作做得更好是一直困擾著他們的問題。作為老科技工作者、老領導的宋文驄不吝賜教,傾盡畢生心血指導著年輕人,引領著他們發展。他以自己的睿智、底蘊、判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一代,他鼓勵年輕人大膽創新,並給予鼎力扶持。當年定下了楊偉要成為宋文驄的接班人後,宋文驄走到哪裡都拉著楊偉自豪地告訴別人:「這個小夥子以後是要接我的班的啊!」他這是在給年輕人今後工作的開展創造條件與氛圍,這是他對畢生摯愛事業長遠發展的大愛,他是年輕一代航空人的「引路人」。

航空報國:一型機一團隊一基地

殲10飛機研製,前後經歷了近20年時間。從1984年確定初步設計方案,1986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准立項,1986年7月國防科工委任命已經56歲的宋文驄擔任飛機總設計師,1987年6月在宋文驄組織下完成飛機初步設計,1991年8月完成全尺寸樣機總裝,1997年5月完成01架飛機總裝,到1998年3月實現首飛,2004年4月完成設計定型,在漫長的歲月裡,這其中的艱難、壓力與汗水宋文驄比誰體會得都要深刻,也比誰都要執著。

「殲10之父」不僅僅是個稱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研製殲10飛機的每一天都是在戰鬥,在緊張的試驗之中,在忙碌的總裝現場,在成百上千次的試飛過程當中,在疲憊的燈光之下,宋文驄憑著一腔熱血和精益求精的完美主義,二十年丹心鑄劍,開拓創新,不畏艱難,設計出了一架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可以傲氣長空的戰鬥機。

殲10飛機的研製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作為這樣一個國家重點工程的總設計師,宋文驄把困難和問題當作動力,有效協調十幾個部委、上百個參研單位,制定明確的目標和簡潔明了的管理程序。「殲10當年研製的時候定的就是三大目標。研製出一型跨代的飛機——首架國家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創建一個基地,這個基地實際上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群,要求無論是在飛機系統還是成品等方面都能具備研製第三代戰鬥機的能力。鍛鍊一支隊伍,這支隊伍要能夠自主研製第三代戰鬥機。」楊偉這樣告訴記者。看似簡簡單單的三個目標,卻承載了兩代人的青春與智慧。在宋文驄的培養和帶領下,一支具有先進理念、敢於創新、掌握著先進戰機研發技術和經驗的優秀人才隊伍很快成長起來。整個研製團隊鍥而不捨的堅強意志和自力更生的創新精神,讓殲10飛機突破了先進氣動布局、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高度綜合化航空電子系統和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讓中國戰鬥機研製有了跨越式發展。

楊偉感慨地說:「我覺得他的貢獻不僅僅是在一架飛機上,而是在整個工業體系的發展上。」

回歸生活:他是名副其實的「老頑童」

「嚴厲」與「和藹」,「嚴謹」與「幽默」,這些特質共存於宋總的身上,一點也不衝突。這是學生楊偉對宋文驄的評價。「嚴厲」體現在他對工作的完美追求上,而「幽默」則「暴露」了宋文驄「老頑童」的本性。2009年陽春,殲10飛機首飛11周年,也是宋文驄的80歲生日。宋文驄信步走到麥克風前,鄭重而幽默地向大家宣布:「從明天開始,我就是『80』後了!」

宋文驄對飛機研製的熱情源於他的一顆始終不變的好奇心。楊偉回憶:「老人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除了新興的科學技術,他還喜歡唱歌,非常關注國內外歷史和醫學領域。任何事物都對他充滿了吸引力。」

「老頑童」宋文驄在對飛機品質嚴格把控的同時也非常追求生活品質。楊偉強調:「他對品質的追求不是對奢華、名牌的追求,而是會按照自己的標準和認識去分析好壞,是否物有所值。」家中的裝修從地板到窗簾無不體現他的生活品味。

鍛鍊身體宋文驄堅持了一輩子,開始是為了報考飛行員的一個夢想,後來則成為生活中的習慣。「宋總可是個身懷絕技的老頭子。」楊偉都不禁感慨,「80多歲的人站在馬路牙子上還能彎腰雙手觸地,我都做不到,他就是個什麼都敢嘗試的老頑童!」 

2004年「五四」青年節,宋文驄和成都所的青年們一起攀登龍泉山,竟率先登臨最高峰,即興賦詩一首——老馬信步小眾山,青驥奮蹄白雲端,深幽奇駿通天路,同心無畏任我攀!

1985年,22歲的楊偉從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學與飛行力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畢業。憑藉著在校期間就萌生的對殲10飛機的嚮往,他毅然放棄已經分配好的工作,執意進入殲10飛機的「搖籃」——611所(現「中航工業成都所」)。這裡,不僅是他夢想啟航的地方,更是他與「殲10之父」宋文驄之間「忘年之好」佳話譜寫的地方。

師徒結緣:一次莽撞的自我介紹

「我進611所就是衝著殲10飛機去的。在學校的時候,我就知道宋總和殲10飛機之間的故事,我必須要找到他,把我的意願和想法都告訴他。」楊偉回憶說。

憑著對殲10飛機的一腔熱情和志在必得的自信,楊偉找到了宋文驄。在611所一個相當破舊的二層木質小樓裡,宋文驄和幾個副總師共用一個辦公室。那時的楊偉,連宋文驄長什麼樣子還不知道,有些莽撞地向一位副總師問道:「請問哪位是宋總?」副總師為他一指:「那就是!」他走到宋文驄面前開始自我介紹:「宋總,您好!我叫楊偉,剛從西北工業大學碩士畢業,我希望……我要做你的助手。」

在當時那個年代,所裡的研究生可謂鳳毛麟角,楊偉相信自己可以拿下這份工作。但面對著眼前這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夥子,宋文驄只是和藹地笑笑,他告訴楊偉,還是先到研究室去,把基礎打打牢,把專業面擴擴好,以後才能做更多更好的工作。

「這就是我和宋總的第一次見面,之後很多年裡,隨著工作的調整和崗位的變動,我和宋總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關係也越來越深入、密切。」楊偉回憶起三十年前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今天回頭去看,我很感謝宋總當年的建議。正是他的建議讓我從設計員一步步走向領導崗位,在基層歷練了自己,更修煉了『內功』,為我挑戰最初的夢想——殲10飛機全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打下了基礎。」

良師益友:他是我的「引路人」

在成都所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場「出國潮」中,時任某項目研究小組組長的楊偉也曾因為種種原因差點出國深造,是宋文驄在一次匯報會後溫和地用「別走了」留下了他。短促有力的三個字是一位航空前輩對後來者的鼓勵,更是一位愛才之將對下屬的希冀。「只有這三個字,宋總把我留在了所裡繼續工作。在這之後,他也給了我更多參與創新與科研工作的機會,對我來說,他就是我的『引路人』。」

在楊偉看來,宋文驄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這也是大家非常敬重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項目技術工作的決策和討論中,宋總的站位、能力和執著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他共事的過程就是一場最為深刻的教育。」楊偉回憶道,在殲10飛機原型機的研製過程中,項目團隊發現了一批還需要改進的環節,宋文驄帶著副總師們和製造廠一起就如何在後續零批飛機上改進這些環節進行方案討論。首先提出的「2+4」方案,即2個新狀態飛機和4個老狀態飛機是最為保險的方案,既利於技術進步,又可延續原型機的生產。但宋文驄認為這樣的方案要求太低,他甚至對之後提出的「4+2」方案仍不滿意。在他看來,國家對殲10飛機的需求迫在眉睫,留給大家的時間不多了,必須豁出去,做到最好。「最終定下來的方案是『6+0』,相當於所有的飛機是新狀態。這個方案很大膽,但也體現了宋總追求完美、追求更好更高的精神。」

航空工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繁複的行業,對剛從象牙塔進入廠所工作的學生來說,怎樣通過學習與實踐來積累經驗,把工作做得更好是一直困擾著他們的問題。作為老科技工作者、老領導的宋文驄不吝賜教,傾盡畢生心血指導著年輕人,引領著他們發展。他以自己的睿智、底蘊、判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一代,他鼓勵年輕人大膽創新,並給予鼎力扶持。當年定下了楊偉要成為宋文驄的接班人後,宋文驄走到哪裡都拉著楊偉自豪地告訴別人:「這個小夥子以後是要接我的班的啊!」他這是在給年輕人今後工作的開展創造條件與氛圍,這是他對畢生摯愛事業長遠發展的大愛,他是年輕一代航空人的「引路人」。

航空報國:一型機一團隊一基地

殲10飛機研製,前後經歷了近20年時間。從1984年確定初步設計方案,1986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准立項,1986年7月國防科工委任命已經56歲的宋文驄擔任飛機總設計師,1987年6月在宋文驄組織下完成飛機初步設計,1991年8月完成全尺寸樣機總裝,1997年5月完成01架飛機總裝,到1998年3月實現首飛,2004年4月完成設計定型,在漫長的歲月裡,這其中的艱難、壓力與汗水宋文驄比誰體會得都要深刻,也比誰都要執著。

「殲10之父」不僅僅是個稱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研製殲10飛機的每一天都是在戰鬥,在緊張的試驗之中,在忙碌的總裝現場,在成百上千次的試飛過程當中,在疲憊的燈光之下,宋文驄憑著一腔熱血和精益求精的完美主義,二十年丹心鑄劍,開拓創新,不畏艱難,設計出了一架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可以傲氣長空的戰鬥機。

殲10飛機的研製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作為這樣一個國家重點工程的總設計師,宋文驄把困難和問題當作動力,有效協調十幾個部委、上百個參研單位,制定明確的目標和簡潔明了的管理程序。「殲10當年研製的時候定的就是三大目標。研製出一型跨代的飛機——首架國家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創建一個基地,這個基地實際上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群,要求無論是在飛機系統還是成品等方面都能具備研製第三代戰鬥機的能力。鍛鍊一支隊伍,這支隊伍要能夠自主研製第三代戰鬥機。」楊偉這樣告訴記者。看似簡簡單單的三個目標,卻承載了兩代人的青春與智慧。在宋文驄的培養和帶領下,一支具有先進理念、敢於創新、掌握著先進戰機研發技術和經驗的優秀人才隊伍很快成長起來。整個研製團隊鍥而不捨的堅強意志和自力更生的創新精神,讓殲10飛機突破了先進氣動布局、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高度綜合化航空電子系統和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讓中國戰鬥機研製有了跨越式發展。

楊偉感慨地說:「我覺得他的貢獻不僅僅是在一架飛機上,而是在整個工業體系的發展上。」

回歸生活:他是名副其實的「老頑童」

「嚴厲」與「和藹」,「嚴謹」與「幽默」,這些特質共存於宋總的身上,一點也不衝突。這是學生楊偉對宋文驄的評價。「嚴厲」體現在他對工作的完美追求上,而「幽默」則「暴露」了宋文驄「老頑童」的本性。2009年陽春,殲10飛機首飛11周年,也是宋文驄的80歲生日。宋文驄信步走到麥克風前,鄭重而幽默地向大家宣布:「從明天開始,我就是『80』後了!」

宋文驄對飛機研製的熱情源於他的一顆始終不變的好奇心。楊偉回憶:「老人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除了新興的科學技術,他還喜歡唱歌,非常關注國內外歷史和醫學領域。任何事物都對他充滿了吸引力。」

「老頑童」宋文驄在對飛機品質嚴格把控的同時也非常追求生活品質。楊偉強調:「他對品質的追求不是對奢華、名牌的追求,而是會按照自己的標準和認識去分析好壞,是否物有所值。」家中的裝修從地板到窗簾無不體現他的生活品味。

鍛鍊身體宋文驄堅持了一輩子,開始是為了報考飛行員的一個夢想,後來則成為生活中的習慣。「宋總可是個身懷絕技的老頭子。」楊偉都不禁感慨,「80多歲的人站在馬路牙子上還能彎腰雙手觸地,我都做不到,他就是個什麼都敢嘗試的老頑童!」 

2004年「五四」青年節,宋文驄和成都所的青年們一起攀登龍泉山,竟率先登臨最高峰,即興賦詩一首——老馬信步小眾山,青驥奮蹄白雲端,深幽奇駿通天路,同心無畏任我攀!

相關焦點

  • 他或將成為未來對中國空軍貢獻最大的人物
    楊偉能取得今天的貢獻,和他之前的積累以及努力是分不開的。楊偉早年學習很努力,成績也很不錯。中考結束以後,楊偉剛剛升入高中,就因為自身成績的優異破格參加高考,並成功的考入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學本科專業。
  • 畢文靜追憶恩師陸善真:他為中國體操付出太多
    體操名帥陸善真離世。追憶恩師,她感嘆陸善真為中國體操付出了太多。 永別 春節前見最後一面 今日上午9點多,畢文靜接到了國家隊一位教練的電話,得知陸指導離世的消息。隨後,陸善真的兒子也給她打去了電話。「那次能感覺到陸導沒有以往那麼活躍了,以前他總說我們,但看上去還可以。陸導說過不太舒服,後來聽說他去住院,也沒查出來什麼問題。」 成就 畢氏轉體歸功教練 與恩師永別,畢文靜翻看當年的比賽錄像,點點滴滴湧入腦海。「因為我是高低槓世界冠軍,陸導又特別擅長帶高低槓項目,所以我讓他額外操了很多心。
  • 羅森文追憶恩師安蒂奇:他對我的知遇之恩我會始終銘記在心
    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羅森文追憶了當年與恩師安蒂奇一起相處的時光。當年羅森文曾被稱為魯能「93五虎將」之一,而率先發掘他的,正是安蒂奇。得知安蒂奇去世的消息,羅森文表示:「今天一早就看到朋友圈轉發的安蒂奇教練去世的消息,不敢相信是真的。」
  • 他是中國戰機設計天才,15歲考清華落榜,西工大愛惜人才破格錄取
    ,從小就天資聰明,3歲時就能計算數字100以內的加減算法,鄰居都叫他「小神童」;楊偉在小學階段更是展現出異於常人的學習天賦,老師講的知識點,他一聽就懂,尤其非常喜歡數學,幾乎每次考試都是滿分,父母看著楊偉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就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給孩子買了很多課外資料。
  • 他是中國戰機設計天才,中考後就直接跳級高考一分之差與清華插肩
    他在小學階段更是展現出異人的學習天賦,老師講的知識,他一聽就懂了,不需要老師反覆解釋。他很喜歡數學,每次數學考試,他基本都是考滿分的,他父母看著兒子優異的成績非常自豪,並且經常給楊偉買課外資料給他學習,他們很注重孩子的教育。
  • 他從清華落榜,被西工大破格錄取,成天才設計師,獲巴鐵國家榮譽
    在後來中考的時候,他總共參加了6門畢業考試,總成績為599分,其中5門課程分數滿分,1門課程只丟1分。楊偉也成為當年的中考狀元。在這樣的中考成績基礎上,當時他的班主任也鼓勵參加高考,他便選擇申請了破格參加高考。憑藉中考積累的信心和勇氣,楊偉信心滿滿地參加了高考,而且在當年的高考中也獲得了非常好的額成績。
  • 越劇名伶許志英追憶與恩師徐玉蘭的「金蘭之交」
    徐玉蘭大師生前的得意門生、著名越劇名伶許志英女士也應邀參加了這次紀念活動並在會上發言,追憶與恩師徐玉蘭生前締結的「金蘭之交」感人故事。 據許志英介紹,她和徐老師之間的這份師生情意是她終生難忘!許志英的家人都是越劇迷,從小耳濡目染愛上了越劇。越劇流派紛呈,但她對「徐派」情愛獨鍾。
  • 我的恩師,教師節快樂
    更教會我在科研道路上如何腳踏實地的前行學習和科研上他是嚴厲的生活中他又是親切細緻的他從不是刻板的老師總能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豐富經驗和病例讓每一項專業知識都變得生動有趣他鼓勵我們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老師」我總會恍惚地想起20多年前的我還有我的恩師黎輝第一次見面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已經是一名醫生了,不能再以學生來要求自己
  • 因保密家人以為宋文驄是牙醫
    因保密家人以為宋文驄是牙醫
  • TA們說葳葳媽:如果不是……,我也許永遠不會知道圍裙的故事
    聯繫郵箱:zmgj31@163.com葳葳媽是三一正面管教長春PD015班的學員(這是為非大連本地設置的外地班,PD015班採取的是三周三天班形式)。我記得葳葳媽在第三次課中理解私人邏輯時對「內在小孩」的感悟,她說:」我終於有些知道我在人際關係中的一些問題從哪來了。「 課程結束那天晚上和她一起坐輕軌去火車站,她回吉林看女兒,我回大連。她主動的聊起PD課堂帶給她的感受,她說的全部都在於對於自我的覺知,她說這不僅僅是一個育兒的課堂,這是一個有關自我成長的課堂。
  • 這個「不合格」的高考作文,我給打滿分
    「那時的我就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徑直來到了當時總設計師宋文驄的辦公室,說能不能給我一個可以了解全所各方面科研情況的工作。到現在,我都還清楚地記得當時老總師給我講的話:「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須從你自己腳下一步一步地開始,把每一步走好,那麼你自然就能夠做得更大,做得更深。」
  • 【小葳葳含淚再次發】2015年放假日曆及享樂全攻略
    小葳葳策劃了很久!但是…但是…由於出差濟南,一著急,9月和10月的日曆忘掛了。導致校長震怒,說小葳葳三個月之內沒有休假了…哭…含淚再次發。求校長饒過。祝大家過節玩好,小葳葳加班去鳥…「咳咳……2014年即將過去,2015年即將到來,在這辭舊迎新之際……」嘿嘿,小葳葳不是當領導的料,整不出那麼多花哨詞忽悠大家多幹活少拿錢。
  • 人性漫畫:被低估的校園霸凌,孩子噩夢的開始,楊偉已遍體鱗傷
    這篇漫畫的男主角叫做楊偉,現在他已經是一名初二的學生。但校園其實是他極為恐懼的地方,因為一到下課便會有人欺負他並脅迫他代寫作業。旁觀的人冷漠地觀望著,他的老師更是避而不見,沒有一個人願意向楊偉伸出援手。楊偉想奮起反抗,但是他的能力不足。直到有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又發現了那個神奇的「作業本」。
  • 教師節,追憶我的恩師們!
    1982年的秋天,我就讀於三門峽西鐵路中學。三年時間,優秀的教師們為我考上師範夯實了基礎。初一剛接觸到英語,從ABC學起。英語老師是洛陽師專剛畢業的莊愛峰老師。那時的她,高高的個子,大大的眼睛,鵝蛋型的臉龐,透露出大家閨秀的氣質,與我想像中的《第二次握手》中丁潔瓊的形象非常吻合。
  • 楊偉:中國的戰鬥機研製已經進入「自由王國」
    伴隨著這條消息,全國人大代表、航空工業殲-20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楊偉也從幕後走向了前臺。多年來,楊偉院士一直在科研一線從事戰鬥機的設計與研發工作,是中國包括殲-20、殲-10改型、梟龍在內的7型戰鬥機的總設計師。對於殲-20這個「孩子」,楊偉充滿了感情。
  • 藺紅和他的《恩師賈真》
    恩師賈真   藺 紅  恩師是一座山,在我面前矗立,教我攀登不止。可四十八年過去,我仍在谷底徘徊,沒有找到發力的擊點。  恩師是一面旗,在我面前飄揚,教我前行不止。可四十八載過去,我還在原地踏步,沒有鼓足努力的勇氣。  恩師是一棵松,在我面前挺拔,叫我向上不止。可四十八歲過去,我還在地上爬行,沒有生發進步的底氣。
  • 大愛鑄師魂,赤忱永流傳 ---------深切懷念我的恩師謝方藝老師
    謝方藝老師是影響我一生的恩師。一、愛生如子的楷模我於1977年秋季到俊民中學(原安溪三中)念高中一年級,念高二畢業班時(當時高中兩年制),由於學習任務較重,就寄宿於學校。時隔二十幾年後,在我擔任安溪三中校長期間,我特地邀請師娘參觀三中校園,回憶恩師在母校工作的點點滴滴。又提及當年數學競賽之事,師娘深情回憶著:「那陣子,你們的謝老師身體不大好,我去買了幾個雞蛋讓他補補身子,謝老師說,你們難得來縣城,就多炒些蛋讓孩子吃吧。」師娘又告訴我:「你們的謝老師在工作教學中,經常為了給學生爭取到一些權益,和學校領導吵架,他就是這種脾氣,一生沒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