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與時代變遷,大中小幼各類學生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成長壓力和心理負擔與日俱增。與此同時,他們在不同年齡發展階段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實際上,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是德育一體化的產物。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發布了《關於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並明確指出「使大中小學德育縱向銜接、橫向貫通、螺旋上升」,「使小學、中學、大學各教育階段的德育課程形成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循環上升、有機統一的體系」。隨著該項工作的推進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體化」問題自然也擺到了議事日程上。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和2018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是全面指導我國中小學校和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前者強調,「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把握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任務,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理論和方法技能,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後者要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規律,科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是從政策層面推進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
長期以來,大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而中小學生乃至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殊不知,成年期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均會打上童年期的烙印。從心理健康的內容來看,各學段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安排還不盡合理,存在著內容缺失、要素不全、倒掛或重複等問題,這大大降低了該項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統籌和實施來看,始終缺乏專門的機構和組織來統一領導、協同規劃、分級實施和動態評價,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三個領域各自為政的局面。因此,統一規劃、研製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工作指導方案或實施辦法,應屬當務之急。
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內涵、目標、任務與內容
對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內涵進行探討,必須充分借鑑德育一體化領域的已有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可以分為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縱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強調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以發展心理學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為理論基礎;橫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強調環境中各個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意義,以社會心理學的生態系統理論為理論基礎。這裡所關注的是前者,即強調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和任務的銜接,意謂幼兒園、中小學和大學各學段必須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準確規範不同年齡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和主要任務,循序漸進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齡差異性與內容遞進性的統一。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其目標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進行理解。從國家層面來看,其根本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構建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工作體系時,必須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個別指導、全面發展。從社會層面來看,推進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目標是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學生的健康發展,不僅指身體健康,還包含心理健康。實現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也能夠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固本強基。從個人層面來看,就是提高各個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據心理健康的雙因素模型,個體心理健康包括心理疾病和幸福感兩個維度。因此,推進實現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一方面要做好學生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另一方面更要致力於培育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實現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合理的教育體系。這一體系應涵蓋心理輔導制度、心理健康課程、心理輔導與諮詢諸領域,實現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無縫對接。第一,要保障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差異性,這是由心理發展的階段性決定的。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差異,應確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現不同年齡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差異性、適切性。第二,要保障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遞進性,這是由心理發展的連續性決定的。個體心理的發展過程存在著連續性、整體性,要通過科學規劃,使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相互銜接。第三,要保障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分類指導,這是由心理發展的特殊性決定的。學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是共性,同一年齡階段中不同個體的心理發展水平也存在特殊性。因此,要在總體把握學生群體心理特點的同時,考慮心理發展的個體差異。要注意相同年齡階段學校類型和不同學習層次的區分,根據其各自心理特點進行分類指導。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主要內容,包括制度一體化、課程一體化和心理輔導與諮詢一體化等教育要素。
制度一體化。心理輔導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能夠保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進與落實,這是實現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根本前提。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各階段的教育內容予以明確規定,這可以看作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初步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然而,當前並沒有具體的政策、制度對大學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之間如何銜接進行規定,使得大學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特別是,大學生雖然和高中生年齡相近,卻面臨著生活中的很多轉變,需要在推進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過程中予以統籌考慮。
課程一體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體化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核心。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三種不良傾向:一是各學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互相重複;二是存在課程錯位,即學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並不符合其心理發展階段的特點,講授的內容不能適應學生實際的心理需要;三是各學段之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脫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應充分借鑑德育課程一體化的研究成果,在制定科學、統一的課程大綱、標準、教材等方面下功夫。
心理輔導與諮詢一體化。這是防止因心理行為問題導致極端惡性事件發生的重要保障。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學生在大學階段和研究生階段出現心理行為問題,往往在中小學階段就已埋下「伏筆」。因此,幼兒園、中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對於存在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其獲得心理成長,以更好地應對未來人生的挑戰。一些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曾出現心理或精神問題,卻因擔心造成不良影響而不告知學校相關部門,這對其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因此,亟須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實現不同學段學生心理健康相關信息的有效銜接,從而建立心理輔導與諮詢的追蹤機制。
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協調有序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人格發展的觀點看,心理健康問題的階段性變化規律與個體人格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不謀而合。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的發展呈現出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特點,處於特定年齡階段的人格特徵,都是圍繞著一個特定優勢主題或發展任務組織起來的,而人格發展的完備程度又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參照人格發展的一般規律,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面臨的發展任務和心理困境,促進積極心理品質的協調發展,幫助他們妥善解決心理矛盾,對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和行為問題進行積極的預防和指導。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與個體生理發展的年齡特徵相類似,人格的發展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向前推進的。他將個體畢生的人格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皆有發展的主要任務與目標,均要經歷一場心理社會困境的考驗。困境會導致發展危機的出現,也意味著發展機遇的來臨,危機的成功解決會使個人和社會之間產生平衡,發展出積極的心理品質,進而進入下一階段的順利成長。反之,則容易導致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工作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個體人格發展的整體性、獨特性、穩定性、社會性為核心,把握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任務,形成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新格局,促進其身心全面、協調、有序發展。為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開展科學研究。不斷總結、歸納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研究成果,對不同學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要求進行對比,通過文獻梳理和理論分析,就心理健康教育的規章制度、課程標準、實施辦法等提出建議。組織力量開展實證研究,逐步嘗試試點工作,考察適合各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途徑,總結並推廣優秀實踐經驗。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通過反覆論證推敲,逐步形成較為成熟的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指導方案和實施辦法。
二是組織經驗交流。要改變大中小幼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各自為戰的現狀,除了通過制度建設明確各學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任務,還應積極組織各學段一線教師進行經驗交流、研討。一方面,這種交流有助於他們了解其他學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狀、困難和訴求,從而改進自己的工作,避免「盲人摸象」式教育的存在。另一方面,這種交流能夠提高他們的「一體化意識」,促使一線教師主動思考,提高站位,將自己當前的工作與學生全程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從而推動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體系的形成。
三是推進家校聯合。在構建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新格局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家庭的作用,深入開展家校聯合。首先,家庭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預測作用。因此,構建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應將家庭因素考慮在內,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其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其次,推進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家長作為學生的監護人,他們對心理健康的理解將影響學校能否順利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學生心理健康信息的銜接上,如果不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則可能會困難重重。可以說,家庭能否理解、參與、配合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於實際教育成效是至關重要的。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