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勞動糾紛,羞愧?不好意思?什麼才是面對要點

2020-12-18 2200年前職場那些事兒

現今社會,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糾紛日益頻繁。有經濟形勢下滑的原因,企業效益不好,為了控制成本裁員;有企業戰略失敗的原因,裁撤項目;有上下級矛盾的原因,價值觀問題,或者工作理念不同,衍變成了員工工作不勝任,要開除員工。

不管是裁員,辭退,勸退,協商離職,實際上對員工來說都屬於被動離職。

被動離職是指員工非自願的離開工作崗位的情形。

主動離職是指員工自願離開當前工作崗位的情形。

我們作為員工,遇到被動離職,通常都是緊張的,羞澀的,難過的,不願公開的,像是自己做錯了事一樣。

發生勞動糾紛,我們首先要擺正的就是自己的心態。記住我們無錯。政治學中有一句話:「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我們得認識到員工與企業發生矛盾,產生勞動糾紛是正常的現象。

通常情況下,遇到勞動糾紛,提出方一般是企業,因為企業想讓員工走,才會採取一些措施。反而言之,如果是員工自己想走,那麼走就走了。企業如果不留,就是放人,企業如果想留,就是好言相勸,用加薪等挽留,所以員工想走,不管最後留不留,都不太會產生矛盾。

發生勞動糾紛不要害怕,不要羞愧,因為哪怕是企業認為員工工作有問題,我們都需要昂首挺胸。

通常情況下,發生勞動糾紛,企業的處理藉口是什麼呢?

一、認為員工不勝任。

不勝任包括以下情況,工作幹得不好,績效不理想,執行不到位,管理層沒有創新或拓展性等。我們試想,員工不勝任,是企業說的,如果換家企業呢,會不會還不勝任呢。你看很多員工,在一家公司幹得不好,換一家公司,就幹得很好。說明什麼呢?

所以在勞動法上,如果企業要以員工不勝任為由,與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需要幾個過程的。

1、認為員工不勝任,需要先培訓或調整工作崗位;

2、如果員工經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後,仍舊不勝任的,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3、認定員工不勝任工作崗位,解除勞動合同,需要企業舉證,在法律上,是要求誰提出誰舉證;(如果企業舉證不合法,會被認為違法解除,員工有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應當履行;或者企業需要給員工雙倍的賠償金)

4、如果以員工不勝任為由,解除勞動合同,需要提前30天通知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

二、企業以項目需裁撤,調整,或虧損為由

企業以項目裁撤、調整、虧損為由,有幾種處理方法:

1、打感情牌,訴苦公司沒錢,公司艱難,要求員工離職;

作為勞動者,需要記住,企業虧損,沒錢,困難,員工無錯。員工付出的是勞動力,不考慮企業盈虧,領導層才為項目決策方向買單。

感情牌沒有用,員工被談離職,無須羞愧。

2、找員工的茬,找工作中存在的過錯,讓員工離職;

這種就更過分了。員工無錯,以莫須有的罪名按錯,這種是不能容忍的。殺人不過頭點地,這是殺人還誅心。勞動者應該距離力爭,要求賠償。

3、給員工進行調崗;

這種是比較流氓的做法,調崗需要徵得員工同意,並且按照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內容來。我們的勞動合同法規定,調崗必須協商一致,在很多情況下,都變成了企業單方面的權利。

企業給員工進行調崗,實際上是緩兵之計,希望員工忍耐不住,主動提出離職。

作為員工,面對這種情況,不要擔心企業裡其他人的眼光。被調崗者是受害者,不是犯錯者。

綜上,面對勞動糾紛,我們需要擺正心態,我們是受害者,我們沒有錯,我們不是犯錯者。我們遇到勞動糾紛時,不需要小心翼翼,躲躲藏藏,我們需大膽,大方,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相關焦點

  • 法院總結|追索勞動報酬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
    追索勞動報酬糾紛案件在勞動爭議案件中佔比較大,與其他勞動爭議案件的不同之處在於,此類案件涉及對勞動者報酬請求權和用人單位工資分配權的平衡保護,且存在勞動報酬與福利待遇區分難、加班工資基數計算難、年終獎支付條件認定難、提成發放條件確定難等問題。因此,有必要以典型案件為基礎,對追索勞動報酬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進行梳理、提煉和總結。
  • 農民工發生勞動糾紛,如何知道該投訴誰?
    農民工發生勞動糾紛後,知道告誰麼?難說。這似乎是一個極為簡單的問題,但是實務中不少農民工的確存在與老闆或者說包工頭發生勞動糾紛後不知道投訴誰的問題。當然這裡的投訴包括行政投訴、勞動仲裁、民事起訴等法律操作。
  • 發生勞動仲裁等勞動糾紛,對公司發展有影響嗎?
    最近很多人諮詢時,都問公司就不怕勞動仲裁對公司自身的發展有影響嗎?怎麼說呢,具體情況是要分企業的。一般來說,越是正常經營、越是大企業越怕勞動仲裁;反而越是小公司越是經營不下去的企業,越不怕勞動仲裁,糾紛對他們而言越沒有壓力。
  • 面對勞動爭議,怎麼辦?
    面對勞動爭議,怎麼辦?下列錦囊請收好 01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應當辦理什麼手續? 答: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雙方要籤訂勞動合同。
  • 最高院案例|合夥糾紛or勞動糾紛
    合伙人在合夥企業工作,在此過程中有合伙人被除名,此時是合夥糾紛還是勞動糾紛?案由不一樣,適用法律規則不一樣,最終結果也不一樣。最高院發布的這個案例對是合夥糾紛還是勞動糾紛,進行了詳細解析,一起來看一看吧。
  • 無勞動合同確認勞動關係的15個法律要點
    對很多一線勞動者而言,找到一份工作,能都按時領到報酬即可,極少會關注自己與所在的單位是什麼法律關係。所以一旦和所在的單位發生糾紛,特別是人身傷害的情況下,就會發現自己難以找到證據證明自己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係,因而陷入維權難的被動局面。
  • 勞動糾紛的類型有哪些?
    人與人之間因各種原因而產生糾紛,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也是如此,他們可能因為勞動合同而產生的勞動糾紛、用人單位開除、除名、辭退職工和職工辭職等產生的勞動糾紛等。下面快車小編為您一一介紹。  勞動糾紛的類型有哪些  1、因用人單位開除、除名、辭退職工和職工辭職、自動離職而產生的勞動糾紛。  開除是用人單位對嚴重違反勞動紀律,屢教不改,不適合在單位繼續工作的勞動者,依法令其脫離本單位的一種最嚴厲的行政處分。
  • 三種不同的糾紛解決方式——訴訟、仲裁、勞動仲裁
    我們平常說的打官司主要就是訴訟,仲裁、勞動仲裁其實也算是打官司,它們都與訴訟有關聯,但仲裁與勞動仲裁之間卻沒有什麼關係。跟大家普法普了這麼久,竟然沒有聊過這幾種機制。那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說一下這三種糾紛解決方式。
  • 【微普法】無勞動合同確認勞動關係的15個法律要點
    對很多一線勞動者而言,找到一份工作,能都按時領到報酬即可,極少會關注自己與所在的單位是什麼法律關系所以一旦和所在的單位發生糾紛,特別是人身傷害的情況下,就會發現自己難以找到證據證明自己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係,因而陷入維權難的被動局面。而《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 勞動糾紛處理流程
    在處理勞動爭議的時候,勞動關係當事人可以按照勞動爭議處理程序進行申訴,依靠法律途徑得到解決。無論通過哪種方式解決勞動糾紛,都需要了解勞動糾紛處理流程,一起來學習一下吧!請勞動爭議調解程序1、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2、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3、當事人一方也可以不經調解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4、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 【法院微提醒】無勞動合同確認勞動關係的15個法律要點
    對很多一線勞動者而言,找到一份工作,能都按時領到報酬即可,極少會關注自己與所在的單位是什麼法律關係。所以一旦和所在的單位發生糾紛,特別是人身傷害的情況下,就會發現自己難以找到證據證明自己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係,因而陷入維權難的被動局面。
  • 每天都有勞動仲裁,和勞動糾紛的委託,公司就不怕勞動仲裁嗎?
    近些年,勞動爭議糾紛越來越多,一方面是人的維權意識越來越強,但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公司還有好多不正規的地方,實踐中,對員工合法利益的侵害還是比較嚴重的。公司與個人一旦有了勞動糾紛,基本上都是公司處於強勢地位,員工處於弱勢地位,但好多員工還是選擇了勞動仲裁,拿起了法律的武器,好多人不禁要問,公司難道不怕勞動仲裁嗎?
  • 工傷保險待遇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類案系列)
    工傷保險待遇糾紛是指工傷當事人之間因工傷保險責任的分擔和工傷保險權利義務的實現所引發的爭議。工傷保險待遇糾紛案件涉及的主體寬泛、規定龐雜、爭議較多,導致此類案件的審理相對複雜。現結合典型案例對此類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進行梳理、提煉和總結。
  • 「微普法」無勞動合同確認勞動關係的15個法律要點
    法律援助 在你身邊對很多一線勞動者而言,找到一份工作,能都按時領到報酬即可,極少會關注自己與所在的單位是什麼法律關系所以一旦和所在的單位發生糾紛,特別是人身傷害的情況下,就會發現自己難以找到證據證明自己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係,因而陷入維權難的被動局面。而《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 勞動糾紛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嗎
    在司法實踐中因用人單位侵犯勞動者權益產生的勞動爭議案件非常多。產生勞動爭議時,勞動者除了可以向勞動監督部門投訴外,還可以申請勞動仲裁。那麼勞動糾紛支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下面由蔣冰律師進行解答:一、勞動糾紛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嗎勞動糾紛案件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侵權行為包括生命權
  • 與公司有勞動糾紛員工去哪投訴有哪些方式
    勞動爭議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民事糾紛出現勞動糾紛時,勞動者可以去什麼地方投訴?勞動者維權的方式有哪些?下面由蔣冰律師進行解答:一、與公司有勞動糾紛員工去哪投訴有哪些方式出現勞動糾紛時,勞動者可以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投訴,也可以通過協商
  • 工傷保險待遇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類案系列)
    工傷保險待遇糾紛是指工傷當事人之間因工傷保險責任的分擔和工傷保險權利義務的實現所引發的爭議。工傷保險待遇糾紛案件涉及的主體寬泛、規定龐雜、爭議較多,導致此類案件的審理相對複雜。現結合典型案例對此類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進行梳理、提煉和總結。
  • 小區發生糾紛時,到底誰才是責任方?
    轉載:清朗天空感受法治新生態在小區發生糾紛時到底誰才是責任方物業?業主?還是開發商?還在傻傻分不清?別急!此類糾紛最常見的就是物業服務合同糾紛對象一般為物業服務企業或其他管理人01什麼是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物業服務合同糾紛即當事人就達成的物業服務企業向業主提供管理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服務的合同產生的權利義務糾紛。
  • 勞動仲裁排名前五的糾紛類型,他們都提了哪些訴求?
    勞動爭議案件排名前五的糾紛類型追索勞動報酬糾紛勞動報酬是單位與職工的勞動關係中最重要的紐帶,任何企業文化、個人發展或是人文關懷,都沒有勞動報酬來得直接。因勞動合同而產生的糾紛情形非常多,社保、勞動報酬、工傷、加班工資、年休假等,幾乎全部都與勞動合同有關。比較有防範意識的用人單位,從勞動者入職開始,就在避免勞動爭議的發生。將勞動合同內容、補充協議、規章制度的條款約定完善,即使產生爭議也會處於有利地位。
  • 發生勞動糾紛還在糾結找哪裡?浦東實現了勞動維權「智能辦」
    發生勞動糾紛時,是找勞動監察還是勞動仲裁?這個問題曾經困擾著不少市民。原因在於,按照相關法律,勞動者與單位發生勞動關係矛盾後,可選擇調解、監察或仲裁三種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三種途徑的受案範圍存在交叉,但處置程序及救濟路徑又有所差異,導致勞動者陷入多頭找援助、又不知道到底該找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