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與前主席洪秀柱會談時談及自身國族認同,稱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江的說法,事實上就是政治學界對島內社會國族認同上的分類——「雙重認同」。
諷刺的是,雖然蔡英文在2016年當選時曾說,只要她當領導人的一天,沒有人需要為他的認同而道歉。然而民進黨卻仍對江的認同大肆批評,「立委」陳亭妃甚至還說江現在已經混淆,搞不清自己是臺灣人還中國人。
事實上,陳這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族群沙文主義在綠營論述中並不少見,但卻與臺灣社會的脈絡相去甚遠。根據政大選研中心2019全年的調查,雖受到選舉影響,較2018年的38.2%來得低,但目前仍有34.7%的臺灣人屬於「雙重認同」。
如果扣除掉2020「大選」的藍綠對立因素,在2018年12月時,40至49歲臺灣人的「雙重認同」甚至還以49.1%高於45.3%的「臺灣人認同」。美國杜克大學在2019年1月的調查也佐證這樣的趨勢,顯示全體臺灣人有42.7%屬於雙重認同,40至49歲則更突破半數,高達56%。
好的政治家,會告訴人民之間的相同之處,求同存異;壞的政客,則不斷強調人民之間的相異之處,撕裂族群。「雙重認同」同樣認為自身是臺灣人,但民進黨政客卻仍不斷對其認同者進行汙名化、仇恨化。甚至將不同的國族認同、政治立場的族群進行非人化處理,貶低、削減其政治權利與思想自由。用單元主體性來消滅多元社會的臺灣,這正是極權主義的起源,也是島內社會這幾年族群分裂、社會對立最大的元兇。臺灣深受其害,而唯一蒙受其利的則是那群只用廉價仇恨論述就獲得政治利益的「陳柏惟們」。格外諷刺的是,始作俑者還高喊著團結對外與和解共生。
作者陳冠安 系中國國民黨智庫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