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已經寫過一篇關於濱崎步的推送,沒看過的朋友們可以先去看那篇。讓我們來聊聊濱崎步(1)
這篇開始我會分析濱崎步各個時期的音樂和歌詞風格。98-01年大致可以算作第一個時期,但是由於二專LOVEppears可以分析的太多,所以第一個時期我分兩篇寫。今天主要講從1998年出道到99年二專為止的風格。
奠定早期歌詞主題和聲音特色的首專A song for xx
1999年1月1日發行的首專A song for XX雖然歌都很好聽,但編曲風格並不突出。這張專輯主要是展現了濱崎步出色的作詞才能,確立了早期的」孤獨「歌詞主題,同時也確立了濱崎步高亮細嗓的聲音特點。
濱崎步是個非常出色的作詞家。出道至今所有的歌都是自己作詞。她的歌詞從來不用什麼複雜的詞句,但卻能夠直擊人心,產生廣泛的共鳴。這點我在之前的那篇推送裡非常詳細地講過了。
我從哪裡跑來 又將奔向何方
找不到立足之地
不知道未來是否值得期待
大家總說我堅強 誇我懂事讓我不要哭
這樣的話我一點都不想聽到
所以總裝作聽不懂
孤單的來到這個世界上
又獨自一人活下去
一直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A song for XX(1999)
很多人都知道濱崎步的唱法不科學——完全用真聲硬擠高音,不用頭聲不用腹式呼吸。但為了聲音的辨識度犧牲科學唱法其實在流行女歌手中並不少見——布蘭妮就是個例子,她早期發聲方法和CA沒有什麼區別,都是聲音很厚的那種。但是後來就開始大量使用氣泡音,才變成了「小甜甜」布蘭妮。
98年出道的椎名林檎也算是聲音條件非常好,聲音極具特色,但是唱法不科學,後期倒嗓嚴重的例子。
用真聲唱高音也不是濱崎步的獨創。90年代如日中天的小室家族的大部分歌手都是如此,儘管她們一般聲音還是更厚一些。
另外,儘管濱崎步的唱法很毀嗓子,卻很符合她性格——堅持要用自己的聲音唱出自己的感受,在舞臺上燃儘自己也在所不惜。而且這種唱腔的感染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唱法不科學是毋庸置疑的)
回到濱崎步首專,這張專輯的作編曲基本上是星野靖彥和本間昭光包辦,尤其是前者,濱崎步早期非常有名的單曲A song for XX,poker face和YOU,還有二專裡的隱藏神曲and then,作曲者都是他。
專輯同名曲A song for XX非常經典,這張專輯這一首歌就夠了(不是)推薦08年或者15年的live版本。
電子舞曲風格的Jpop集大成之作LOVEppears
1999年11月發行的LOVEppears在我看來是濱崎步原創專輯裡的巔峰之作——整體概念性非常強。既有著強烈的時代感(不論是音樂風格還是歌詞),又融合了很多濱崎步非常私人的感受和經歷。這張專輯的編曲主要是鈴木直人和DAI,菊池一仁和HΛL也是這時候開始和濱崎步合作的。
音樂風格上來說,Loveppears有著非常明顯的歐陸舞曲和電子音樂特色,將90年代日本音樂最流行的風格之一發揮到了極致。
歐陸舞曲風格在日本音樂界的流行可以追溯到70年代的YMO。90年代初期開始以wink為代表,出現了許多歐陸舞曲的翻唱和「和制」歐陸舞曲(原創)。再到90年代中後期小室家族的鼎盛,都沿襲了這個風格。
所以說松浦勝人雖然喊著以小室哲哉為敵,其實濱崎步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基本沿襲了小室家族的路線。
為什麼說這是最流行的風格「之一」,因為90年代末也是搖滾在日本的全盛期。這條線同樣可以追溯到七八十年代,到90年代中後期甚至連看似風格非常極端的視覺系搖滾都活躍在主流音樂界。
LOVEppers裡有Boys & Girls和Fly high這樣具有強烈時代感的歌,也有很多歌詞內容非常私人化的歌(which means 講她和松浦勝人戀情的)。濱崎步在感受到孤獨、不安、迷茫的同時,又對未來充滿期望,這些都完美地映照了當時日本年輕人的心境,也因此她的歌能夠產生廣泛的共鳴。
說到99年的濱崎步必提Boys & Girls——伴隨密集的鼓點,律動的節奏,濱崎步在臺上高唱著「開始綻放光芒的我們,有誰能夠阻止,開始振翅高飛的他們,誰有權利阻止」——這張有著強烈時代感的單曲讓濱崎步第一次獲得了日本唱片大賞提名。
這首歌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歐陸舞曲當時在日本可以如此紅火——因為完美符合了時代的情緒。這個是08年亞巡的現場版的一小段,有歌詞中文翻譯↓
那個時代真的很神奇,日本年輕人居然還會為了這樣的歌感到熱血沸騰。真是一個人人都還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的時代。當時的濱崎步也通過這首歌真正開始爆紅。關於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推送詳細講過。
除了Boys & Girls和Fly high這樣具有強烈時代感的歌,LOVEppears裡也有很多歌詞內容非常私人化的歌。
monochrome和appears這兩首當年大賣的單曲,唱的都是她和松浦勝人的戀情。儘管是抒情曲的旋律,歌詞內容也講著戀情中的不安,卻都用了有著強烈律動感的舞曲風格去編曲,因此也給人一種強烈的信號:「不論如何我都要向前不能回頭看」。
這也和Boys & Girls這樣充滿希望充滿時代感的歌形成了對照。
而這正是濱崎步的獨特魅力——不僅讓每一個迷茫和不安的人人和她產生共鳴,又給聽眾以強大的力量。編曲風格和ayu的這種個人魅力和歌詞風格也是完全一致的。
首專的Powder snow在二專裡重新編曲成了P.S.II,也同樣是將普通的抒情歌編成了更電子舞曲風的。
但所謂的世紀末時代感,並不是只有Boys & Girls這樣充滿光明的一面的。
二專裡有兩首歌,同樣用了兩種不同編曲方式,並且主打的編曲方式都顯得有些怪異和讓人不適:WHATEVER和kanariya。
WHATEVER在99年2月就作為單曲發行,後來基於Version M的remix版收錄在了二專裡。
單曲有兩個版本Version J和Version M。本來要用的是前者,但松浦勝人更喜歡Version M,於是後來Version M成為了正式A面版本。
Version M相比原來的Version J加快了速度,簡化了背景的旋律,最大限度地突出了電子舞曲風格,同時將濱崎步的高音最大限度處理得尖銳高亢。Version J的編曲細節更豐富,有一種壯大的哀愁感,
這個是Version M↓
從不尋常的編曲到處理得異常尖銳的高音,到這個色調冰冷的MV裡畫著白色眼妝的ayu,從視覺到聽覺上都給人極大的衝擊。
儘管當時Version M受到很大爭議,這首單曲的銷量也不算高,但我相信在那個日音競爭極為激烈的時代,這首歌一定能夠將濱崎步和同時代其他歌手區分開。以及我後面會解釋為什麼我認為這是時代情緒的另一面。
和WHATEVER 一樣出了兩個風格迥異的編曲版本的,還有二專最後的kanariya這首bonus曲。這首音很高,濱崎步幾乎從未在任何現場演唱過這首。
二專裡收錄的是kanariya的原版編曲,有著很明顯的R&B風格。(宇多田光當年首專大賣開始了商業R&B在日本的流行。這首編曲應該就是受此影響。)
後來kanariya發行單曲時,主打用的不是原版的R&B編曲,而是重新混音後的版本。和WHATEVER Version M一樣,新版本是典型的歐陸舞曲風格,同樣將濱崎步的高音處理得更加尖銳。
將聲音扼殺的金絲雀們
並不是再也哭不出來
只是決心不要哭
若是你能夠早一點注意到.
——Kanariya (1999)
這個是單曲主打的remix版:
這個是原本的R&B版:
如果WHATEVER兩種編曲風格還是各有特色,那我認為kanariya當之無愧應該是remix版更勝一籌。從這首的歌詞到MV內容,都不適合風格更慵懶自由的R&B。
WHATEVER和kanariya這兩首的單曲A面版本都將濱崎步本就單薄的真聲高音處理得更加尖銳,而這兩首歌本來的音高就非常高。MV的內容也都仿佛是世界末日人類情感遭到入侵。這些因素共同給人一種壓迫感和不適。
而這種不自然、冰冷麻木中的絕望,在千禧年前後的影視作品裡頻繁出現。90年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現在看來很普通的計算機、網際網路、手機在當時都還是非常新鮮的事物,對人們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加上即將進入新世紀,人們對於未來的21世紀有著複雜的情緒,希望和恐懼交織。
我一直認為池袋西口公園日劇裡的風格就是很典型的這種千禧年前後的風格。掉幀的畫面配合機械音進行鏡頭切換,城市裡各種怪異的人們,包括清春為核心的Sads樂隊演唱的忘卻的天空主題曲,都是這種風格的體現。
Appears單曲和LOVE ppears專輯的黑白兩種膚色的封面也是時代的眼淚了:90年代中期安室奈美惠帶起的的黑ギャル時代即將邁向濱崎步帶起的白ギャル時代了。
2021.01.04.
雖然我寫了這麼多,但歸根結底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從頭到尾去聽一遍LOVEppears,而現場版的演繹又會有不同的感覺。同時首專同名曲A song for XX也非常推薦。
另外,儘管我一直在強調濱崎步當時的音樂風格是如何契合了那個時代,但濱崎步的歌詞放在今天也是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孤獨,迷茫,不安,對生命的思考,對幸福的追求,這些都是在任何時代都是共通的。因為在上一篇我已經很仔細地寫過她的歌詞為什麼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了,這一篇裡我就沒有太多涉及。
濱崎步當時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張單曲裡都會放很多個不同的編曲版本,很有意思,大家感興趣的也可以去聽聽看比較一下。
下一篇會寫三專Duty和精選集A BEST,也就是所謂的濱崎步人氣巔峰時期了。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