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什麼樣的父母管不住孩子?這3類父母是反面教材

2021-01-11 蕾媽育兒經

教育好一個孩子是父母最大的成就

親子關係就像一場拉鋸戰,父母管教孩子越嚴格,孩子也會越叛逆,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注重學習一些技巧。

但是孩子的成長經歷不可能一帆風順,父母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對一些事情的發生也會感到無能為力,有些父母甚至會發現孩子越大越管不住,這又是為什麼呢?

父母管不住孩子,最終原因不僅僅出在孩子身上,還可能是父母的原因。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就解答了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坦言,現實生活中,這3類父母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孩子越大父母越管不住。

堪稱反面教材的3類父母

不懂得給孩子立規矩的父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注重給孩子立規矩。

不懂得從小給孩子立規矩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自然也會淘氣又難管教。

孩子天性愛玩,父母不從小約束孩子的行為的話,孩子也會像沒有修剪過枝葉的小樹苗一樣,容易長歪。

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有規則意識,其實也是為了讓孩子日後進入社會能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人的一生本就需要被各種規則約束,所以提前讓孩子有一些規則意識,是為孩子健康成長打下一個預防針。

只管養不管教育的父母現在社會,養育一個孩子已經不像以前一樣讓孩子吃飽穿暖就好。孩子們需要一定物質條件的同時,父母也需要肩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有不少父母都認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長大之後很多事情自己就明白了。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

父母如果不能夠盡到教育孩子的責任,萬事讓孩子自己摸索的話,孩子成長之路自然會分外艱辛。

作為過來人,父母應該不吝嗇於指點孩子,父母多在生活上點撥孩子,孩子未來擺弄少走彎路。

對於現在的孩子而言,養而不教的父母,比起生而不養的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者只生養卻不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也不會太親密。

孩子成長的光景就這幾年,父母一旦缺席,日後也再難彌補。

父母和子女沒有一定的感情基礎,日後想要管教孩子更是難上加難。

溺愛,無條件包容孩子的父母還有一些父母總是對孩子無限包容,父母在家對孩子越寬容,孩子的行為便會越放肆。

孩子年幼的時候不知分寸,不懂得什麼該去爭取,什麼不能隨便破壞情有可原,但是父母應該有分寸有原則。

雖然現在仍然有不少獨生子女家庭,但是即使孩子是家中獨苗,父母也不能過於溺愛孩子。

要知道父母將孩子保護的越好,孩子的內心也會越脆弱。父母不能將孩子養的像玻璃娃娃一樣說不得罵不得打不得,不然年老後有得是罪受。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這幾類父母發揮榜樣作用

第一類:自律的父母自律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大多數時候也比較自律。

自律的孩子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中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更容易獲得成功。

但可惜的是,很多夫妻成為父母之後,反而開始頹廢了下來,這是因為成為父母后,年輕夫妻要面臨更多的經濟壓力。

不過工作和生活,父母還是要分開,父母的一些好習慣要儘量延續下來,這樣才能夠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作用。教育起孩子才能有底氣。

第二類:有進取心,生活樂觀的父母父母生活中有一定的進取心,生活態度比較樂觀的話,孩子也會受到父母積極情緒的感染,孩子會對未來的生活更嚮往,也更有競爭的勇氣。

父母在孩子眼中就是外界的象徵,父母對孩子的回饋總是積極樂觀向上的話,孩子想事情的時候也會有朝好的方向去想。

第三類:有行動力的父母生活中很多機遇轉瞬即逝,父母猶豫就會敗北,很多父母在工作中都有一些比較好的想法,但是因為沒有執行力,總是猶猶豫豫,導致錯過了很多機遇。

父母如果不想要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樣一生碌碌無為的話,就要克服自己的拖延症,要保證一定的行動力,有什麼想法可以儘快帶孩子去實施。

這個世界上沒有這麼多的不可能,很多事情只是看起來難,只要父母肯邁出第一步,後續的事情自然也水到渠成。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也是父母完善自己的過程。

有很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為了孩子可以這麼勇敢,可以做到這麼多不可思議的事。

今日話題討論:

在座的寶媽,生活中,你能管住自家孩子嗎?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什麼樣的父母管不住孩子?這3類父母是反面教材
    但是孩子的成長經歷不可能一帆風順,父母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對一些事情的發生也會感到無能為力,有些父母甚至會發現孩子越大越管不住,這又是為什麼呢?父母管不住孩子,最終原因不僅僅出在孩子身上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就解答了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坦言,現實生活中,這3類父母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孩子越大父母越管不住。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常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李玫瑾教授想必父母應該都有所耳聞,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教授,在育兒領域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和話語權,她的一些育兒方式也是被家長廣為流傳。,表示: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常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會頂嘴的孩子會有這3大優勢1)愛頂嘴的孩子邏輯能力強孩子愛頂嘴,並且頂的有理有據,這都是需要動腦去思考的,既能反駁父母還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是一次非常好的邏輯能力訓練。
  • 什麼樣的父母,或許能夠教出「許可馨」這樣的反面教材
    012020年3月底,「許可馨」這三個字意外的登上了各大媒體的熱搜榜,她不是明星,不是名人,卻硬生生的靠著「秀下限」被罵上了熱搜榜。不得不說,許可馨成為了孩子們的反面教材,也是她這個「熊孩子」咎由自取。張伯禮院士在網絡直播抗疫課程時,也特別提到「許可馨事件」,並痛斥許可馨:家國情懷何在?
  •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父母該管就得管,否則將來難回頭
    春天到了,園丁會給長歪的樹木修剪枝丫,而孩子長大到某個階段,也會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這時候父母該管就得管,晚了難糾正。如何管教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個大難題。管教得多了,孩子嫌你嘮叨、煩人,「哐當」關上門把你隔絕在外;管教得少了沒用,孩子左耳進右耳出;管教得重了,孩子更叛逆,而且容易玻璃心,聽不得重話;管教得輕了,他不拿你當一回事,依舊我行我素。
  •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孩子6歲前,父母要讓孩子養成這3種性格
    李玫瑾還說,孩子之所以在青春期出現叛逆的問題,一般都是在12歲之前,還有可能更早,如果在這個時間段孩子還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性格,後面再想糾正就難了。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也有了叛逆心理,這個時候有些孩子已經很難管了,所以家長還是在6歲之前就教給其這3種性格。
  • 李玫瑾教授坦言:這幾種孩子的情商低,責任全在父母身上!
    前段時間李玫瑾教授在某大學開展了一次跟孩子情商高低有關的育兒講座,身為犯罪心理學專家,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專家,李玫瑾教授開場便點出本次講座的中心——"孩子情商高低,與父母有著最為直接的關係。"李玫瑾教授表示,當下許多家長抱怨著孩子不懂人情世故,不會講話時,問題其實就出在家庭教育上,而關於這點,孩子的父母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
  • 當孩子開始頂嘴,李玫瑾:父母要學會說這3句話,孩子將來更出色
    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對於家中的孩子,父母不要千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父母寵出來的」。針對孩子頂嘴的這一方面,李玫瑾教授多次在採訪和電視節目上說過對應辦法,還總結了三句話給了很多父母解決辦法,讓許多父母受益匪淺。
  • 李玫瑾:在孩子12歲之前,這3方面「狠心管」,孩子將來更優秀
    ,於是孩子可能走進了人生的分叉路,此時父母想管已經為時已晚。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演講中表示12歲之前是依戀期,這是家庭教育孩子的關鍵期,12歲之前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了。3方面「狠心管」,孩子將來會更優秀,也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此時要狠下心管教孩子啊!
  • 李玫瑾教授:3-6歲是孩子性格的「養成期」,這4方面要「使勁管」
    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裡,父母們的管教就對孩子的一生能產生特別嚴重的影響。從孩子出生以來,他就背負了家長們所有的期望。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得優秀,過最好的生活。所以從小就會用心地去教育孩子們。
  • 李玫瑾教授:這4個方面父母使勁管,孩子長大後情商高,做事也棒
    我們身邊的父母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高情商,但是真正培養起孩子來時卻經常不得要領。不僅是外國學者提出過情商很重要的建議,備受中國父母推崇的李玫瑾教授也曾告訴大家,在4個方面上父母管孩子時要多使勁,孩子長大以後不僅情商高,做事情也乾淨利落。
  • 李玫瑾教授:這4個方面父母使勁管,孩子長大後情商高,做事也棒
    不僅是外國學者提出過情商很重要的建議,備受中國父母推崇的李玫瑾教授也曾告訴大家,在4個方面上父母管孩子時要多使勁,孩子長大以後不僅情商高,做事情也乾淨利落。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心情不好時總是不願意好好溝通,而是用不斷發脾氣、哭鬧的方式來表達情緒,那麼父母可要管起來了。
  • 如果你家有兒子,李玫瑾建議:父母在這3件事上要「捨得」管
    所以,家長就非常在意在孩子小時候的教育,對孩子很嚴厲,什麼事情都要插手管一管,就是害怕孩子會學壞。但是,家長擔心受怕,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也無濟於事,因為很少有孩子能理解家長的苦衷,甚至還會覺得家長管得太多,讓自己沒有了自由。
  • 李玫瑾教授育兒觀:有遠見的父母,不會在這3件事上偷懶
    孩子的成長有關鍵期前陣子,李玫瑾教授的一段演講刷爆朋友圈。看過才知道,原來孩子的成長是有關鍵期的,一旦錯過,家長很難彌補。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在孩子的成長關鍵期,父母不能缺席。孩子3歲前,要給足孩子依戀和安全感。孩子6歲前,要跟孩子立規矩。到了孩子12歲之後,如果一直缺乏教導和陪伴,那孩子的性格和習慣,父母很難改變。
  • 孩子偷錢要「先打為敬」?李玫瑾教授的一番解析,讓眾父母羞愧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曾經提到,孩子變壞的早期表現分別是說謊、罵人、偷拿。而這其中偷拿是大多數父母們最不能容忍的,顯然這挑戰了父母們教育孩子的道德底線。不過雖然如此但是在低年齡段的孩子身上,這種行為卻是非常普遍發生的。
  • 李玫瑾:6歲之前你不捨得管孩子,長大之後想管也管不住了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不止一次提到過很多長大後的犯罪行為或者心理問題都和孩子的幼年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李玫瑾教授也曾對父母們有過忠告:「6歲之前要對孩子說不!」心理學上將三到六歲,這段期間稱之為潮溼的水泥期,意思是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品格就像潮溼的水泥一樣,處於一個可塑造的階段。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品格,一定要在6歲之前下手。
  • 李玫瑾:要想孩子好,就得這麼管
    ,這時候的他們就像是一張白紙,父母怎麼教他們就變成什麼樣。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教出一個好孩子?李玫瑾教授說: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管是肯定要管的,特別是3~6歲的孩子效果最好!她幫我們剖析了,我們經常能看到12歲孩子受不了父母的責罰而做出一些違法違紀的事情,更有誇張的以自己的生命來威脅父母,而這類叛逆就是由父母控制欲太強,過度管控引起的,只想約束孩子,告訴他們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不給他們些許自由,這也讓孩子內心壓抑,時間長久了負面情緒積攢多了,瞬間爆發,孩子就很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不得抑鬱症就很好了。
  • 李玫瑾:這3類父母是家裡的「負能量」,養出的孩子情商多不會高
    很多父母從孩子會說話開始,就開始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孩子進行情商教育。關於孩子的情商問題,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談過自己的看法。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的情商高低與父母的後天培養有關。孩子情商低,多是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尤其是這3類「負能量」的父母,很難培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 李玫瑾教授:「窮人家」的孩子,身上都有3個特徵,藏不住
    再一次,李玫瑾教授的講座過程當中,就有家長問過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的回答很簡單,乾脆:窮人家的孩子,身上往往有這3個特徵是藏不住的。,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一般窮人家的孩子懂事都特別早,而這種懂事都是因為他們的家庭條件不好而被逼出來的。
  • 《圓桌派》李玫瑾教授:孩子青春期叛逆?與父母有很大關係
    導讀:作為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成長的人,如何教育孩子變成了這屆父母們最大的難題。曾經許多家庭的父母看著自家孩子小的時候聰明乖巧,覺得長大之後不會有什麼問題。李玫瑾:教育趁早,青春期能少說就少說孩子的教育是一門仍需討論的問題,擅長解決教育類問題的李玫瑾教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