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做老師的本真
趙春青 畫
某天,在網絡上看到了央視《面對面》一期名為「志願者盧安克」的節目。猶記得當時看完那一瞬間,像心裡突然被打進了一束亮光,伴隨著久久不能忘懷的感動和欽佩之情。盧安克這個名字,就這樣開始被我記住。
節目中,他就那麼靜靜地坐在山頂上,對主持人講述著他對教育的一些看法。他是一個德國志願者,2001年來到廣西農村的大山深處,從此在這裡義務支教了10年。素來躲避媒體的他,是因為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一句話才決定接受採訪的。那句話的大意是說,你做的事情要讓別人看到,這樣別人便會相信,他們也可以聽從自己的內心意願選擇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他在大山終日和孩子們在一起,過著最簡樸的生活:不喝酒、不吃肉、不抽菸、不賭博。支撐這一切的,是他的一個最為本真的夢想:改善中國教育的現狀。於是,他帶領學生一起修村裡的路,給學生免費上自然、體育、美術等課程,帶著學生共同拍攝電視劇……在這個過程中,他會發現孩子們的才能,從而使他們身心全面發展。面對外界對他的獨特的教育方式的疑問,盧安克說,他不知道什麼是素質教育,但是教育應該要讓孩子發現自己的才能,進而再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大山深處的這些孩子中,有不少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這些孩子就成了大山裡的留守兒童,陪伴他們的只有家裡年邁的老人。盧安克看到了這種現狀,他不僅是他們的老師,更是他們生活中的大朋友。在日常的生活中,他會和孩子們一塊幹農活、爬樹、放牛、在泥地裡打滾……日子久了,這些孩子都把盧安克當成自己的爸爸。也正是有了他,這些孩子才不會感到孤單,才不會在失去歸屬感的過程中變壞,才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而不會簡單地重複他們的父輩外出打工的命運。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盧安克見證了農村的很多變化。農村的新房越蓋越多,同時農村與過去相比也文明了很多。但是,在盧安克眼中,農村即使再有錢,孩子們最需要的,永遠是大人的關懷和教育。
2012年,在央視《看見》節目中得知,因為種種原因,盧安克最終還是在支教後選擇離開,承受命運加諸他的結果。面對他的離去,我們自然可以想像孩子們的不舍之情以及盧安克心中的複雜。他們之間形成的師生情感,堪比血濃於水的親情。在我眼中,盧安克不僅僅是一個懷著大愛的支教老師,更是一個充滿智慧、對人生理解得很通透的一個人。從他的教育舉動、到他關於教育的言論,哪怕是隻言片語,都閃爍著智慧之光,充滿禪意。也正因此,盧安克更多了一份人格魅力。
如今的我還在求學。有一次和導師談心,她說:「真正的高人,他不僅是有很多知識的,最重要的是他也是平易近人的。」想想確實如此。一名教師只有放低姿態,樹立更為平和的為人處世的態度,才能更好地傳遞自己的思想,影響更多的人。盧安克就是這樣的教師,他將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行動上,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去為中國農村的教育事業做出點滴改變。他對孩子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遞上,更體現在他對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上。正如他在他創作的歌曲《留守》中所寫:「我想做的只有陪伴著你一起在尋找的路上,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滋味,共同經歷。」而恰恰是這份真誠的教師情懷,給了螢屏前的我們一份措手不及的心靈的觸動。教育,是一代又一代人都要接受的,它是信念的傳遞,是靈魂的喚醒,而且永不止歇。但是,只要教育不停止,盧安克的精神就會永存。(唐冉)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