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自省的書寫——陳履生抗疫百字巡展」第二站在貴陽孔學堂藝文館開展,展出了藝術家陳履生疫情期間禁足在家,經過反覆思考和研究的100個漢字。這些漢字既是他對個人的自我反省,也希望以此激發人們對疫情期間的社會現實、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反省。
藝術家陳履生在展覽現場致辭
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主任索曉霞致辭
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副主任周之江主持開幕式
開幕當天,天眼新聞全程直播,陳履生興致勃勃地為收看直播的2萬多名觀眾解讀其中的部分漢字,並為「天眼」讀者題寫團扇,10位幸運讀者將獲得這份特殊的禮物。
反省對疫情的認識
我們要居安思危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人們在疫情期間的心情,那多數人應該都會選擇「憂」字。其實,藝術家陳履生同樣也如此。他說,宅家確實是一種無奈,迫於這種無奈而想到很多的事情,有的想去做卻沒有心情,心裡很煩很雜亂。正是為了把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才開始重新修訂這100個字,並開始了書寫。
天眼新聞正在直播
自然,他最想寫的第一個字,就是「憂」。但反省之後,陳履生再也不是為這種憂愁所困擾了,而是把它上升到了另一種高度。他說,真正的「憂」應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需要反省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相對容易,後天下之樂而樂則比較困難。
與「憂」對應,陳履生寫了另一個字:「安」。他在疫情令人不安的同時想到,居安思危實在太重要了,這不僅對個人意義重大,國家和社會發展同樣如此。正是因為懂得了居安思危,才能在危難來臨時,得以平安度過。
帶領讀者看展的過程中,陳履生特別提到了「忘」字。他說,如今距離2003年的非典才17年,但人們似乎忘記了應對公共衛生的問題,因此才遭遇了如此的災難。如果此次切膚之痛都忘記,那就有可能重蹈覆轍。相應地,他特別寫了「記」字,希望人們要長記性。
反省傳統文化
要以仁者之心對待社會
展覽中的許多漢字書法作品,其實是陳履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省。「仁」、「慈」、「悲」、「愛」等一件件作品,他都賦予了個人的感悟和特別意義。他希望通過「愛」字,能讓人聯想到疫情期間,全國人民對武漢的關愛,以及許多醫護人員所體現出的那種大愛無疆的精神,從而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
另外,他對「仁」採取了一種特殊的寫法,希望人們能以仁者之心對待社會。陳履生強調,該字在深圳展出時尚沒有題跋,而展覽之時武漢剛好解封,於是通過題跋記錄了下來,以記錄那個特殊的時刻。
「在貴陽孔學堂舉辦展覽,需要體現貴州和孔學堂的特點,因此想到了心學大家王陽明。」陳履生說,想到王陽明思想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因此選擇了這幾個字。書寫中,自己不僅對「知」字做了一些考證,對「行」的形式也做了一番探究。想一想,這四個字雖然王陽明已經說得很透徹了,但做起來卻很難。
反省自己
還有很多事不夠用心
對個人的反省方面,陳履生帶領讀者所觀的第一個字是「修」。他說,這個字本能地讓人想到修養、修身等意義,而無論是儒家、道家、佛家都格外強調修的功夫,不過是方式不同罷了。對個人而言,「修」是提升個人情操和能力的不二之選,需要持之以恆,是終其一生的過程。
此外,陳履生由疫情期間的各種狀態,想到並書寫了「思」、「恩」、「心」、「雅」、「博」、「勤」等字。如他希望通過「恩」字,表達對疫情期間好的措施和醫務工作者的感恩之情,通過「雅」字表達雅量對社會風氣的重要性,如此等等。
這些漢字中,「獨」、「閒」、「心」等,引起了不少參觀者共鳴。陳履生說,之所以寫「獨」字,其實是想到了獨處及獨立性的價值。同樣,「閒」字則想表達如何處理閒暇的問題。典型的是,疫情期間的人們都很閒,也由此產生了各種文字垃圾,甚至是混淆視聽的謠言。由此可見,防「閒」很重要,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讀書。
另外,展出的一個「心」字,同樣引起了參觀者的興趣。為了寫好這個字,陳履生考證並書寫了從甲骨文以來的各種字形演變,並用小篆寫了「用心一世」。他說,用心很重要,很多問題的出現,就是因為不夠用心。
觀者觀感——
李建軍(貴州大學黨委書記):這100個字真是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很多都在裡頭了。韓愈的《師說》、《史記》、《荀子》《孟子》等,簡直就是一個學術史的梳理,關鍵是還有個人的感悟。
諶宏微(貴州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形式上是書法,但實際上是綜合文化的體現,是借新冠疫情來表達對個人、社會、人生的感悟。而且,這也是對中國 會的提煉,如果以後每年這麼做一次,其實也很有意思。
趙宇飛(貴州省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主任):熟悉的陌生感。這是一個藝術大家,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當下疫情結合起來,讓我們感到很驚喜。孔學堂做這樣的活動非常好,這樣一流的活動傳播出去,真是功德一件。當然,如果能把這批作品留下來,讓全世界喜歡藝術的人都來分享,那也是功德圓滿。
耿翊(貴州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展覽,而是對人生的思考。陳先生不僅從書法、人文、歷史的角度梳理,而是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角度思考,具有特別的意義。
貴州當代融媒體記者 趙毫
圖 張杰
編輯 鄔建玲 瞿浩然
編審 李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