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昨天和我抱怨,我們的一家合作公司負責和她對接項目的人,太難溝通了!
她倆的溝通有時候還需要第三方的介入才能勉強完成,由於溝通不暢,項目一度到了停擺的邊緣。
細問之下才了解到一些情況,原來是因為我同事無論提出什麼想法和解決方案,對方都習慣性地懟回來,但自己既講不出反對的理由也提不出自己的方案。
最要命的是,那人每次懟我同事之前,一定會說一句:原諒我說話直哈,我覺得......
這樣經過幾次之後,我同事直接炸毛,跑回來跟主管要求更換負責的項目。
我相信,像我同事這樣的遭遇絕非個例,我們很多人一定都遇到過,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習慣有話直說還要求別人原諒他的直接?我分析了三方面的原因:
1.不懂溝通是兩個人的事
有說、有聽,才能形成一個有效的溝通,溝通從來都是兩個人的事,有說話的一方,對方就一定要承擔傾聽的角色,但遺憾的是,很多不良的溝通,甚至都無法滿足溝通這個基本的結構。
換句話說,就是:雙方都想搶著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人願意當傾聽的一方。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關係親密的朋友遇到煩心事,向你不停的抱怨、甚至情緒一度失控。
這種情況頭兩次或許你還耐心地安慰對方,但次數多了其實說實話也是比較無奈的。
這個時候如果碰到的被傾訴對象是個直腸子的人,很可能就按耐不住直接爆發,或者再約就想盡辦法躲。
但你要想,我們遇到的是一個受傷的人,他需要一個發洩的出口,需要把心裡的委屈講出來或許才會好受,這種情況下即便我們再不耐煩,能直接表達嗎?直腸子的人或許就會,但正確的做法一定是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
2.只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
文章開頭說的我同事遇到的就是這類人,遇到分歧,第一時間不是想想對方為什麼這麼想這麼說,而是迫不及待地表達自己的反對,直接回懟。
這麼做只有一個目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對方。
兩個人討論觀點的時候,有分歧再正常不過了,關鍵是應對分歧的反應和方法,決定了這個溝通最終能不能求同存異。
具體方法,我稍後會闡述。
3.溝通時只顧自己的感受,沒有照顧別人感受的意識。
在溝通這件事上,如果一方只顧表達、只顧自己的感受,不想對方聽見這句話後會是什麼感覺,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不會換位思考,那溝通一定會不歡而散,即便表面沒有爆發,也一定會讓對方心存芥蒂。
但很多時候,溝通中的一方不是不會照顧對方的感受,而是根本沒有這個意識,覺得講完自己要講的就行了,沒意識到要體會一下聽話的人是什麼感受。
分析完原因,你一定會問:到底怎樣做才能有一次良好的溝通?接下來,我在今天的文章裡,分享3個溝通時好用的小技巧:
技巧一:回應前想一想:對方聽了以後會有什麼感受?
有話直說的人之所以讓人難以忍受,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會顧及聽話的人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們還要求對方包容自己的直接。
所以,要有一次良好的溝通,在每一次回應的時候,話說出口之前,都先停頓一下,想想:我這句話說出去,對方聽了以後,會有什麼感受?會不會不好接受?
也就是說任何話之前先過過腦,而不是憑著自己的直腸子性格,毫不顧忌、毫無過濾、脫口而出。
我和一個朋友,因為喜歡同一種音樂風格而聊的特別投機,我們經常分享自己找到的好音樂給對方,也常常討論關於音樂的各種周邊信息。
有一次,我聽到一首歌,覺得大部分的歌詞很適合我們的經歷,就分享給她,跟她說歌詞很適合我們,但也強調了不是每一句都能對得上。
結果她就剛好找了一句對不上狀況的歌詞來跟我討論,我當時想都沒想,就回了她一句:哎喲我的天,我都說了不是每句歌詞都能對上現實狀況。
過了好一會兒,她才回信息,找了個別的話題聊。我當時特別後悔自己這種不過腦的聊天行為,如果是我自己收到這種信息,也會覺得這個天被聊死了。
技巧二:無關原則的閒聊,學會順著對方的話說。
在不討論觀點的閒聊時刻,溝通其實應該是一個最舒服、最放鬆的狀態,這種情況下,想要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方法就是小標題裡說的這個:順著對方的話說。
因為不存在表達觀點,只是閒聊,順著對方的話說就一定能讓對方覺得你很會聊天、和你聊天很舒服、會想主動找你聊。
我同事跟我們分享過她和她老公當初談戀愛時的一些日常互動,我們一致認為她老公是一個非常會聊天的人。
她老公也是我們同事,還沒結婚的時候有一次公司組織秋遊,早上是集體活動,下午是自由活動,我們關係近的幾個同事都能明顯感受到,不管什麼活動,她老公總會站在她周圍。
後來她分享了一段他倆討論那次秋遊活動時的對話:
秋遊的時候不管挪過幾次地方,你都會站在我旁邊,讓我第一時間就能找到你,很暖心。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想站在你旁邊,一定是被你吸引了。
看,短短幾句話,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順著別人的話說,和這樣的人聊天,即便不是情侶關係,也是非常舒服的。
技巧三:面對分歧,先肯定對方的正確之處,再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
只要是溝通交流,分歧在所難免,特別是討論觀點的時候,但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遇到分歧,幾乎都會下意識地先表示反對,然後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當我們脫口而出否定別人的觀點、想法、方法之前,有沒有思考過這兩個問題:
我們自己的觀點憑什麼就一定是對的?
對方的觀點是否有可取之處?
當然,能否想到這兩個問題,我認為是思維方式和意識格局的問題。
我上周有一天中午出去吃午飯的時候,坐我對面的是一個五十來歲的男人和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他倆在聊天,但我知道他倆之前不認識。
男人吃完後先走,老闆娘在收拾碗筷的時候隨口說了句:他是店裡的常客,身價至少幾千萬!
我和小夥子聽後都很驚訝,因為不管從穿著打扮還是言談舉止,都很難和身價幾千萬聯繫起來,我連忙轉頭看向那個男人,只見他鑽進路邊一輛勞斯萊斯,走了。
他倆的聊天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兩人因為店裡電視播放的一個新聞打開了話匣子,小夥子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男人的反應是這樣的:
你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也挺獨特的,不過你換個角度想......(男人開始表達自己的觀點+論證)。
全程尊重對方的表達,遇到分歧,先肯定對方觀點裡值得肯定的地方,再表達自己的觀點,加上論證,有理有據,整個聊天不會給人壓迫感。
我有幸看到了一次教科書式的面對分歧如何聊天的全過程,受益匪淺。
最後,按照慣例總結一下這篇文章:
為什麼有些人習慣有話直說還要求別人原諒他的直接?我分析了三方面的原因:
1.不懂溝通是兩個人的事
2.只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
3.溝通時只顧自己的感受,沒有照顧別人感受的意識。
那麼,到底怎樣做才能有一次良好的溝通?今天的文章裡分享了3個溝通時好用的小技巧:
技巧一:回應前想一想:對方聽了以後會有什麼感受?
技巧二:無關原則的閒聊,學會順著對方的話說。
技巧三:面對分歧,先肯定對方的正確之處,再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
動不動就有話直說不是優勢,讓別人包容自己的直接更不可取,說什麼之前都要說一句:我說話直你別介意,遇到這類人,一定要介意,然後躲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