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沒忍住吼了孩子——
昨晚兒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把新買的沙發弄溼了一大片,我衝上去劈頭蓋臉衝他一頓大吼:「你到底怎麼回事?跟你過說多少遍了...」
兒子嚇得一哆嗦,眼睛瞪得圓圓的,害怕地看著我,連哭都忘記了。
看到他嚇呆的表情,我才意識到,自己不該那麼大聲地吼他。
收拾完東西,我走過去抱抱兒子:「剛才媽媽不該那麼大聲吼你,對不起。嚇著你了吧?」
兒子在我懷裡,哇地一聲哭了出來。我鼻子一酸,也忍不住掉下淚。
我以前是個一點不順心就發脾氣,想打孩子就絕不手軟的暴躁媽媽。
每次想發脾氣時,一分鐘之內我還能忍著。
說服自己要做個好媽媽,至少理智還能提醒我要「溫柔」地說話!
可是孩子壓根就不聽啊,一分鐘的假裝溫柔足以把我憋出內傷。
一分鐘之後,暴脾氣立馬就上來了,真的是吼一吼才痛快,打一頓才解氣。
雖然罵的時候是真用了力氣的,但是心疼的時候也是真心心疼,特別後悔的。
天底下吼娃的媽媽都是這樣,沒一個例外。
吼孩子吼到被鄰居投訴
最近在朋友圈裡看到,一位媽媽因為經常大聲吼罵孩子,引起了鄰居的不滿,在小區裡被貼紙條「警告」。
雖然我萬分同意教育孩子不能用任何暴力手段,包括語言暴力和肢體暴力。而且,我也同情鄰居們深夜還被媽媽們「大吼大叫」打擾的遭遇。
但同樣身為寶媽,心裡卻也還有一點感同身受,我多少能理解一點這位「被投訴」的媽媽背後的心酸和無奈!
誰不想當一個歲月靜好的小仙女,現實卻讓我們屢屢破功,化身河東獅吼。總提醒自己,他還是個孩子,要溫柔、耐心,我可以的,但往往一哭一鬧,脾氣的開關就失控了,只想用最快速、最有力的方式「鎮壓「他。
媽媽的耐心就這樣被日復一日,雞毛蒜皮的小事一點點消耗掉,越來越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每天都要吼幾次」,因為「溫柔一點兒、輕聲一點根本不管用」。
「不知不覺中,不知道怎麼就變成了這樣。
真心不是熊家長,卻養成了『熊孩子』……
我是不是應該把他那些故意犯的錯誤視而不見輕描淡寫?還是應該繼續教育?」
都說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但現實卻如此艱難。
吼孩子≠壞媽媽
近幾年,「媽媽戒吼」、「為愛戒吼」類活動層出不窮,但大部分的人都以失敗告終。
成都150位家長挑戰30天「戒吼」實驗,三期下來,沒有一位成功完成「戒吼」打卡。
湖南某小學,暑假作業是讓全班44名學生和家長完成「21天不生氣「的挑戰,結果只有一對雙胞胎和父母成功。
去年,某教育平臺調研了 59861份家長問卷、1058296份學生問卷,同時交叉分析了4000萬用戶數據後發現,吼叫是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孩子磨磨蹭蹭、愛頂嘴、功課不好、調皮貪玩等等,再加上家長生活、工作壓力大,心裡總有煩不完的事,憋著各種無名火,就像一個隨時都會爆發的火山。
想當「零吼媽媽」,簡直難於上青天,很多媽媽更是陷入了自我的懷疑和否定,覺得不是一個好媽媽!
其實其實不光是我們,光鮮亮麗的明星媽媽也會吼孩子。
小陶虹就曾分享過,女兒把牛奶砸在地上,她下意識大吼孩子,「你怎麼能這樣「,被吼的女兒,一哆嗦,恐懼地楞在那裡,連哭都忘記了~
女兒的反應讓小陶虹很愧疚,意識到傷害了女兒。「一言不合就開吼,吼完就後悔、內傷」,其實,這是很多吼叫媽媽的心聲。
你吼孩子時,孩子聽到的是什麼?
和我有同感的媽媽並不少。
媽媽們說:吼娃之後不怕他哭不怕他鬧,更不怕他跟你頂嘴、講道理。就怕孩子調成了靜音模式: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他心裡在想什麼?
我的一位閨蜜有一次輔導孩子作業,當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在吼的階段了,無意間開了手機錄音,後來發現回放了一下,被裡面自己的聲音嚇到了。
她發現自己怒火上頭時,數次打斷了孩子的話,包括換著不同的聲音叫媽媽。
她沒有停下來,反而用更大的聲音蓋住孩子的話。
再後來孩子就不說話了……朋友內疚地問孩子:「媽媽發火時你想說什麼?」
孩子回答道:「你衝我發火的時候,我覺得你想把我從20樓扔下去,但我攔都攔不住。」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
吼孩子之後,媽媽都會很內疚,害怕傷害孩子,陷入一種自虐的情緒,但媽媽也是人,也有情緒。
事實上,媽媽只是偶爾對孩子大聲喊叫,對孩子不會有很大傷害。
最怕的是把大吼大叫當成與孩子日常溝通的方式,進入吼娃-後悔-再吼娃的惡循環。
媽媽的脾氣從來不是用來消滅的
人非聖賢,誰都有脾氣,媽媽當然也有自己的情緒。
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因為你吼了孩子,你就是個壞媽媽,只要你吼完孩子後有冷靜、反思、道歉、梳理自我的過程。
對孩子大吼大叫之後,比起自責,更重要的修復大吼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小陶虹在意識到自己不該吼孩子後,第二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採用了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她的第一反應是過去抱住她,對女兒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小陶虹之所以這樣做,是想改正那一次的吼叫,要女兒的記憶裡,不留下媽媽不允許我犯錯的印象。最後孩子哭了,何嘗不是一種委屈之後的釋然呢?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看見他的情緒。
如果實在沒有忍住,吼了孩子,請一定記住:吼完之後跟孩子道個歉,跟他聊一聊他的感受。
這樣孩子被壓抑和沒機會表達的情緒才會宣洩出來。
你和孩子之間坦誠地談話,也有助於對自己的行為模式做個反思,提醒自己下一次更好的表達是什麼樣的,努力做出改變。
但往往父母們都比較羞於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自己的錯誤。因為可能上一代就是這麼教育我們的。
因為自己的情緒傷害到孩子,真誠地告訴他們「媽媽不應該衝你大喊大叫」、「你做得不對,但媽媽發火也是錯的」非常必要。
含混過去或「這件事愧疚那件事補償」的方式都不能讓孩子明白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每個父母都渴望有個完美小孩,可現實是他們會磨蹭、會頂嘴、會貪玩、會調皮搗蛋,這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只能接受。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我們在發火前壓下了情緒,而是越理解孩子,越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越不容易對孩子發火。
多一分耐心、細心與用心,孩子就少接觸一些因情緒失控帶來的不良後果。努力成為不靠吼叫和孩子相處的父母,一起加油吧!因為
而這篇《孩子,媽媽也不是故意對你發火》,我也會留到兒子長大了再給他看看。讓他知道,媽媽一直在試著克服自己的弱點,改掉自己的壞脾氣,學做一個好媽媽。
因為做個好媽媽,是我一輩子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