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朋友蘭蘭突發奇想地說:
「真想進我兒子腦子裡,看看裡面到底裝的是啥?」
她開這種玩笑,是最近兒子進入叛逆期:
聽不進去話,非要媽媽拖著才肯刷牙洗臉;
非要被吼幾聲,才肯放下手機寫作業;
非要讓媽媽咆哮,才一邊抹淚一邊繼續和錯題「硬剛」,但不出意料,還是算不對……
「我倆說的是一種語言啊,為什麼他就是聽不懂?」
蘭蘭的崩潰,是不是很熟悉?
大人重複一萬遍,嘴皮都磨破了,孩子卻依舊無動於衷。
因為,大人和孩子,腦子確實不一樣。
前幾天在一家餐廳吃飯,孩子很多,鬧哄哄的。
突然,一位媽媽的叫聲引人注目:「把杯子放好!」
她在角落裡正和朋友聊天,遠遠地朝在餐桌邊的兒子喊。
但小男孩看了媽媽一眼,像沒聽見,一手一個,繼續在桌上玩撞杯子的遊戲。
兩個玻璃杯撞在一起發出清脆的響聲,讓人擔心。
「我叫你放下,沒聽到嗎?」媽媽繼續朝小男孩喊了一聲。
第二句依舊沒起作用,小男孩還是看了她一眼,低下頭繼續玩碰杯子遊戲。
直到媽媽怒氣衝衝地跑過去,小男孩可能緊張了,兩個杯子撞在一起,碎了。
雖然沒受傷,但小男孩嚇得哇哇哭。
媽媽無奈地一邊收拾一邊責罵:「我不是叫你不要玩嘛?很危險的!手劃破了怎麼辦?!!」
我的第一反應也是心急,這都說了多少遍了?為啥不放下啊?
但女兒卻說:「他被阿姨嚇哭了。」
在她看來,是那位媽媽吼太大聲,把小男孩嚇著了,杯子才會碎。
而我覺得玩杯子那麼危險,媽媽已經提醒了好幾次,是小男孩不聽話,才釀成了「錯誤」。
發現了嗎?大人和小孩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女兒和小男孩一樣,不知道兩個杯子會撞在一起,更不會預料到杯子會碎,也不知道碎玻璃會劃破手……
也就不能理解,媽媽為什麼不讓玩,只知道媽媽很兇,媽媽莫名其妙地阻止他玩。
這時候,無論大人說多少次,小孩自然不願意聽話。
2
有這麼一句話:
大人和小孩,住在不同的國家,一個叫大人國,一個叫孩子國。
既然國家不同,就會語言不通。
互相不理解,很容易有矛盾、有衝突,這需要做父母的非常有耐心地溝通。
一旦發火,兩國之間的溝通就斷了。
但是,說著容易做著難啊。
無論多大,孩子就是有一百種辦法,讓你崩潰。
曉倩12歲的兒子,恰逢小升初關鍵時期,卻迷上了手機。
說到這兒,她頭都大了兩圈。
兒子一放學,就把自己鎖在臥室打遊戲,可以一直玩到11點。
稍微管教,他就嬉皮笑臉,或假裝可憐地央求:
「幾分鐘,就幾分鐘。」
但幾分鐘又幾分鐘,還是捨不得放下。
一次曉倩忍不住上手搶,沒想到兒子突然變臉,直接把手機摔在地上,屏幕都碎了。
曉倩氣得在他背上打了幾巴掌,沒忍住脾氣說了一句:
「你不想考重點了?這麼下去,是想去隔壁初中啊?」
沒想到兒子扯著嗓子頂嘴:「去就去,反正我本來就是學渣。」
聽到這句火上澆油的話,曉倩氣得和兒子吵了一架。
更讓她頭疼的,是孩子學習時壓根坐不住。
別看他玩手機時全神貫注,一寫作業,只能堅持半小時:
東張西望,一會兒去喝水,一會兒又要上廁所;
上周做錯的題,這周還能做錯,連錯法都一樣……
曉倩常常忍不住拍桌子吼:
「你為什麼還是不會啊?到底有沒有認真聽?」
但兒子仿佛堵住了耳朵,還是那副樣子,油鹽不進。
曉倩不是無理取鬧的家長,她看了很多書,用了很多辦法:鼓勵法、拆分目標法,甚至用過暴力……
還是一點效果都沒有。
上次期末考,兒子班級排名直接退了20多名!
她崩潰地說:
「我知道不能吼,但除了吼,我已經沒有其他辦法了。」
3
當然,沒有父母願意對孩子發火。
誰都知道大吼大叫沒用,都知道爆發情緒會傷害孩子。
學了那麼多處理情緒的理論和方法,但小神獸一發功,卻還是忍不住怒火。
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裡,有一句臺詞,非常有哲理:
「別急,讓子彈飛一會兒。」
當孩子做出讓人抓狂的舉動時,我們也不妨「讓情緒飛一會兒」。
好友小慧講過一件事,讓我對情緒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次,她給女兒買了新繪本,正柔聲細語地講故事,客戶怒氣衝衝地打來電話,她去房間耐心地哄了他半小時才擺平。
回到客廳,卻看見女兒竟然把繪本撕成了一條一條,鋪的滿地板都是。
小慧本就心煩,馬上氣得眼冒金星,還沒等女兒說話,一個箭步衝過去就要動手。
這時她突然想起把抬起的手收住,說:「你把繪本撕成這樣,媽媽很生氣,現在需要冷靜,但媽媽是愛你的。」
平復心情後,小慧才問女兒,為什麼要把新買的繪本撕成這樣。
沒想到女兒委屈地說:「我在給媽媽做麵條。」
小慧誤會了孩子,心裡特別愧疚,馬上道了歉,並耐心告訴她繪本是用來看的,不可以撕。
如果那一巴掌打下去了,既不能讓她明白道理,還會傷了孩子。
4
她先說:「你撕了繪本,媽媽很難過」,是讓情緒慢慢流出來,幫助自己平靜;
最後說:「媽媽是愛你的」,是為了讓孩子安心等媽媽回來,不讓他們太害怕。
我們的情緒像河流,如果讓它積壓,會像洪水一樣突然爆發,讓兩國沒法溝通。
這時,如果讓它慢慢流出來。
暴怒湍急的河水,會變成娟娟小流,情緒失去了破壞力,只剩下對孩子愛的滋潤。
現在當父母壓力真的很大,生怕自己哪裡沒做好,耽誤了孩子一輩子。
忍不住發火,忍不住大吼大是人之常情。
但這時,孩子卻更聽不懂、處處作對,父母就會吼得更大聲、更頻繁。
直到孩子拒絕溝通,離我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