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經常跟我說的一句話:「你很聰明,就是自我約束能力差了一點,只要你稍稍努力,就一定可以....」
父母說這句話的目的是好的,或許他們只是為了想給我增加信心(你很聰明),也或許是為了提出改進的建議(增強自我約束),但是他們卻沒有想到,就是這句話,深深的進入了我的內心,差一點就毀了我的一生。
30多年過去了,已為人父母並從事家庭教育的我,想起這句話來,仍是細思極恐。可以說這句話對於我的影響是巨大的,現在想想,這句家長們經常跟孩子說的話,至少犯了三個方面的錯誤:
首先「你很聰明」,這句話經過長期的強化和灌輸,讓我認為我真的很聰明,我甚至只要稍稍努力,就可以超越別人。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我曾經一直以為我很聰明,但經過30多年的成長,我才知道,天底下根本就沒有更聰明的人,只有更努力的人。這句話只是把我拿來跟其他孩子進行比較,這種比較的結果是什麼?是我真的以為自己很聰明,我比別人差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我差了自我約束這一點點而已,所以我就不需要努力了,如果我努力了,還是比不上別人,豈不是打破了「我很聰明」的這種光環?我才不呢!所以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只會讓我放棄努力,我甚至會在今後的學習中,只是為了維護「我很聰明」的這個光環而努力,而不是為了真正的獲得成長。這就讓我真真正正的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活成了父母眼中的樣子,而且樂在其中,不能自拔,還有什麼自我可言呢?
其次「就是自我約束能力差了一點」,哇,這句話傷害力極大。這句話是一個典型的貼標籤行為,在我小的時候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之前,這句話讓我認為我真的是自我約束能力很差,所以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只要遇到沒有達到自己滿意的結果的時候,我就會把這句話拿出來折磨自己,偃旗息鼓、垂頭喪氣,我會這麼想「父母說的真對,我就是那個自我約束能力很差的孩子,這也就是我至今仍一事無成的原因」。然後就陷入了內心的自責和痛苦之中,自我打擊,自我消耗,讓自己的自尊受到傷害,最可怕的是這種傷害是自己帶給自己的,由內而外的的那種無力感,常常會讓自己感到無所適從。
難道自我約束能力不是需要培養的嗎?難道這種自控力不是可以學習和提升的嗎?當然是。但是在小孩子的心中,一旦被注入了這樣的印象,就會被孩子認為是對的,這就是事實。就仿佛在心中種入了一顆壞的種子,隨著它的生根發芽,不斷的撕扯著孩子的內心,所以這句話真的不能說。
第三點,「稍稍努力」,天吶,天底下哪有稍稍努力就能實現的目標呢?所以這句話是個典型的偽命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聰明人,只有更努力的人才能出類拔萃,只有足夠努力才能鶴立雞群,所以這句話在孩子的心目中會讓其認為,努力並沒有那麼重要,聰明才是最重要的,這是多麼錯誤的導向啊!
在現代這個社會,每個孩子都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這種所謂的稍稍努力,怎麼能夠足以支撐孩子的夢想?相對的聰明是極其有限的,只有努力才是無限的,哪一個成功的人背後不是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呢?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努力,哪來的成就?
大家看,一句話的背後體現的是父母的教育觀,一句漫不經心的話,帶給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其實這裡的我不是單指的「我」一個人,或許是我們的這一代人。甚至是在現在,很多孩子依然還在聽著父母說這些話。
當然我們在探討這句話的時候,並不是在追究父母的責任,而是看到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幫助我們看清教育的方向,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重蹈覆轍。
所以,新一代的父母們,請不要再對孩子說這些話了,你的看似漫不經心的一句話,發心是好的,但是由於方法是錯誤的,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可能需要他用幾十年的時間來進行自我修復和調整,甚至有可能因此毀了孩子的一生。
謹言慎行、言傳身教,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從我們這一代人開始,父母只有真正的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扛在肩上,不斷探索,不斷學習,轉變思維,更新理念,才能真正的為我們的孩子助力,這才是讓孩子真正的贏在了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