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漢德克獲諾貝爾獎,偉大的文學家從未缺席

2020-12-16 十有八九Lady

一個敢於罵觀眾的作家,還需要去迎合誰呢?

文|方艾

1

彼得·漢德克,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被譽為當代德語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獲獎受到了國外媒體公開的批評,甚至有些作家公開表示對這個評獎結果十分失望,因為在過去,彼得·漢德克替塞爾維亞戰亂辯護的種種舉動,已經被西方媒體劃入法西斯分子行列,甚至還把他與德國納粹分子戈培爾相提並論。

《紐約時報》對漢德克的此次獲獎表示「十分遺憾」:

「這讓人感到震驚。

他利用公開的聲音來破壞歷史真相,並向種族滅絕的肇事者提供公共援助,例如塞爾維亞的前總統博丹·米洛舍維奇和波士尼亞塞族領導人拉多萬·卡拉季奇。

在民族主義抬頭,專制領導和全世界充斥著虛假信息的時刻,文學界應該有比他好得多的人選。對於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做出的這個選擇,我們深感遺憾。」

雖然《紐約時報》給出了絲毫不留情面的批評,但為漢德克辯論的聲音一再壓過了這些負面的聲討。不少業內媒體人、作家同行也表示這是一場公開、公正的,純粹文學意義上的評獎。不少人對於諾貝爾學院敢於正面對抗輿論,保持文學作品的純粹性,最終將文學獎頒給『天選之人』的公允性予以肯定。

此時,同為奧地利作家的埃爾弗裡德·耶利內克稱這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這兩人的淵源可以從04年算起,更像是一場早有預言的約定。耶利內克在04年得知自己獲諾貝爾獎時,她就直言表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或許這一獎項應該頒發給另外一位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

這次漢德克沒有叫她失望,諾貝爾文學獎也沒有讓漢德克失望,他獲獎了。

2

彼得·漢德克出生於1942年納粹德國佔領下的奧地利格裡芬(Griffen),當時生活條件很差,為了得到教育機會,他只能去免費的耶穌會學校就讀。如果按照慣常軌跡,漢德克畢業後應該做一個牧師,但一個作家的命運往往更容易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很快成為了一名年少成名的作家。

寫出成名作《罵觀眾》那年,漢德克年僅24歲。這部劇被譽為戲劇史上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多次與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並論。

他曾說起過這部劇的創作動機:我開始想寫一篇雜文,但是這樣顯然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便產生了用戲劇對抗戲劇的悖謬想法,也就是說用戲劇來反對戲劇。用戲劇來反對戲劇,這奇特的想法就註定它會一炮而紅。

2016年,漢德克來到中國再次被問及《罵觀眾》,這時距離他該作品面世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他不高興地表示:中國的觀眾總是抓著《罵觀眾》這齣戲不放,對我來說有一點不禮貌,老追問這一部,這個問題讓我感覺像是在問我小手指的指甲,但是我整個人在這裡,那只是很小的一個部分。我有很多的作品,那只是我早期的一個小小的作品,我覺得這特別遺憾,甚至讓我覺得有一點心痛。

從這次採訪中讀者也窺得這位個性鮮明的作家認真審慎的一面,他早已從《罵觀眾》的盛名中走出,《罵觀眾》早已無法代表他。

除了「罵觀眾」以外,漢德克還「罵」過諾獎。2014年,漢德克表示諾貝爾文學獎「應該被廢除」。

2016年,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彼得·漢德克直言:「這是個巨大的錯誤!鮑勃·迪倫確實很偉大,但他的歌詞沒有音樂什麼都不是,諾獎評委的這個決定是在反對閱讀,甚至是對文學的侮辱。」他又說「這個決定很顯然是一些不讀書的人做出的。」

這些犀利的言論似乎連帶批評了諾貝爾學院的專業性,但這似乎就是他最誠實的看法,他就這麼講出來了。你甚至毫不懷疑即便提前得知自己不久後會得獎,這位劇作家也會說出一樣的『大實話』。最後一度到了獲獎名單公布前,漢德克都表示諾貝爾文學獎「到底是應該廢除的」,因為它對文學只是事後虛偽的追封,固然可以一時招引來看熱鬧的,卻於閱讀無益。

或許他對於獲獎與否真的不在乎了,甚至算是嗤之以鼻,可在不久後得知漢德克獲諾獎之後,他到底重新肯定了瑞典學院,「瑞典學院做出這樣的決定非常勇敢……我感受到了一種奇怪的自由,我不知道,一種不真實的自由,就好像我是無辜的一樣。」這話同時透露出,他對於自己身上兼而有之的文學天分和廣大的爭議性瞭然於胸。

真難以想像這個留著一頭「披頭四」式中長發的男人說出這樣的話時會是什麼表情?他是如此真實地忠於自我,對待作品永遠認真謹慎,一絲不苟,他試圖打破語言的條條框框,描述人們最直接的生存狀態,並對這一原則奉為圭臬。他的腦袋裡藏著無窮的知識寶藏,外人只能從他的隻言片語中窺得一二。

2016年,導演科琳娜·貝爾茲拍攝過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叫做《我在森林,也許遲到……》(In the Woods, Might Be Late),其中探索了漢德克的寫作日常,漢德克的書迷門可以找來看看。

3

除了2019年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漢德克寫作多年早已大獎壓身。霍普特曼獎是漢德克獲得的第一個獎項,從此打開了文學之窗,而後獎盃與花環註定將終身圍繞著他。席勒獎(1972年)、畢希納文學獎(1973年)、託馬斯·曼獎(2008年),以及2009年的卡夫卡獎……這些讚譽背後,爭議的唾沫星子也從未停止瞄準他。

1973年獲畢希納獎

上世紀90年代,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統治下的塞爾維亞曾捲入了三場戰爭,造成巴爾幹半島局勢的動蕩和巨大的生命損失,米洛舍維奇因此被一些西方媒體稱為「巴爾幹屠夫」。對此,漢德克持質疑態度,多次涉足南斯拉夫地區尋找真相。

1995年,他赴塞爾維亞旅行,寫出遊記《多瑙河、薩瓦河、摩拉瓦河和德裡納河冬日之行或給予塞爾維亞的正義》試圖為人們揭開真相;1999年,關於南斯拉夫題材戲劇《獨木舟之行或者關於戰爭電影的戲劇》在維也納皇家劇院首演,轟動一時。接二連三像權威挑戰使得他遭到西方政界、媒體、文化界的集體圍攻,漢德克的身上也被烙下了右翼作家、法西斯分子的印記。

作為一名講述者,一名作家,他從不被外界輿論左右,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內心。1999年,在北約空襲的日子裡,他兩次穿越塞爾維亞和科索沃旅行。同年,為了抗議德國軍隊轟炸這兩個國家和地區,漢德克退回了1973年頒發給他的畢希納獎(德語文壇的最高榮譽)。

2014年獲得國際易卜生獎

2014年彼得漢德克獲得了戲劇界的最高榮譽——國際易卜生獎,這個結果最終導致評委會某些成員因不滿評獎結果而辭職,極權主義研究者Bernt Hagtvet指責這是「史無前例的醜聞」。

當漢德克抵達奧斯陸領獎時,現場遭到了示威者的抗議。他的反應依然是可以預想到的。在頒獎典禮上,他回敬了當地的抗議者「下地獄吧」,最終放棄了40萬美元的獎金後拂袖而去。

這樣看來,獎盃和花環為他帶來的不僅是榮譽,還有無盡的『羞辱』。但反對者可以反對獎項,卻無法反對作品,作品是他最有力的回敬禮。總有一天,他們會意識到這個人究竟在講述些什麼。他的寫作和所有的獎章、讚譽、吹捧統統無關,所有外界的光環能夠賦予的不過是作品封面上那些好看的宣傳語,但即便沒有它們,有價值的作品也會自己發光。

相關焦點

  • 小寶,其實媽媽從未缺席……
    史娜在南疆深度貧困村連續駐村扶貧,從未給住在烏魯木齊的女兒當面慶祝過「六一」兒童節......女兒小寶今年4歲了,這個「六一」,史娜打算錄製一封「視頻信」作為兒童節禮物,讓女兒了解自己的工作,體諒每年的「缺席」。在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伊什庫力鄉闊坦墩村,史娜在宿舍裡給孩子寫信(5月23日攝)。
  • 鮑勃•迪倫獲諾貝爾獎,段子手們又在心疼村上春樹了
    先來看下頒獎詞: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在美國偉大的歌曲傳統中,鮑勃·迪倫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那麼問題來了,"鮑勃迪倫"是誰? 再八一八個人履歷,獲得過葛萊美獎、金球獎、奧斯卡獎、普立茲獎和諾貝爾獎。額,還差一枚奧運金牌和一塊北京車牌,就功德圓滿了吧! 來欣賞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經典歌曲《Blowing in the wind》,哦,不,是文學作品!想必你肯定耳熟,阿甘正傳裡的插曲就是它。
  • 諾貝爾獎歷史上的趣味事兒
    在遺囑中,諾貝爾希望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物理學獎和化學家,由皇家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頒發生理學家或醫學獎,由瑞典文學院頒發文學獎,由挪威議會任命的諾貝爾獎評定委員會頒發和平獎。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應該說,能獲此殊榮,對獲獎者而言,理應是一項莫大的榮幸。但一樣米養百樣人,並不是每個人對這項榮譽都那麼熱衷的。
  • 記:李政道-當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李政道,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成為幾十年以來第二位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當時李31歲,不過幾十年前曾出現過一位25歲的獲獎者)當時李是榮耀的,事實上1951年就由於一篇論文的發表而引起愛因斯坦的重視,並約見了他。
  • 《跑男》奔跑了8季,真正從未缺席的只有他一個人,卻一直被「欺負」
    而且節目中的好多嘉賓網友們都比較喜歡,不過大家知道《奔跑吧》播出那麼久了,誰才是從未缺席的人呢? 鹿晗曾經因為腰傷缺席過一期節目的錄製,而王祖藍也曾經因為腳受傷缺席了一季最終戰,但是也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小巨人」。
  • 6位各自開創新領域的天才科學家,卻都未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化學家兼工程師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的名字命名的。1895年,他籤署了他的最後遺囑,並捐贈了他的大部分財富建立了諾貝爾獎。這些獎(物理、科學、化學、文學和醫學等領域)每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而和平獎是在挪威奧斯陸頒發的。除了聲望之外,諾貝爾獎同樣具有欺騙性和誤導性。
  • 法國選雨果,英選莎翁,印度選泰戈爾,中國最偉大文學家你選誰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偉大的文學家,這些文學家不僅在本國出名,同時也享譽世界並影響世界。那麼各國民眾都認為哪一位文學家最能代表本國,誰是他們最偉大的文學家呢?歐洲文明古國希臘選了荷馬。雖然是一位盲人,但他的《荷馬史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在很長時間裡影響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倫理觀。
  • 諾貝爾獎獲得者經典語錄55句,經典作文素材,一定要收藏
    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了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獎作家之一。27.一切偉大的行動和思想,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等。
  • 古今中外著名文學家簡介(二)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主要作品有《竹石》《家書》《道情》等。另有《板橋全集》。曹雪芹(約1715- -1763或1764):名露,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說家。其主要作品《紅樓夢》(又名《風月寶鑑》《情僧錄》《石頭記》《金陵十二釵》), 為最偉大的現實主義古典小說,全書共120回(據說由高鶚續後40回)。
  • 我們的陪伴從未缺席
    在這驕陽似火的盛夏時節,考生們絕不是孤軍奮戰,我們的陪伴從未缺席!
  • 偉大的文學家?|《最危險的書》譯者眼中的喬伊斯
    12 月 05 日第一期開啟,主題是「打開窗戶的人」,我們邀請到了單讀Classics閱讀計劃第三冊《最危險的書》譯者辛彩娜老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專業方向為英美文學,主要從事喬伊斯作品研究)。
  • 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探險旅行家和遊記文學家徐霞客
    徐霞客是中國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探險旅行家和遊記文學家。
  • 中大、暨大兩研究生獲邀出席諾貝爾獎得主大會
    中大、暨大兩研究生獲邀出席諾貝爾獎得主大會 2008年07月07日 17:15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發表評論   近日,中山大學和暨南大學分別有一名研究生獲邀出席在德國林島舉行的諾貝爾獎得主大會
  • 最可能獲諾貝爾獎的六所大學!中科大上榜,第一不是清華
    說起諾貝爾獎,一直是我國高校的短板,因為所有高校都沒有真正意義上貢獻一個諾貝爾獎,所以我國高校的排名在世界上也大多在100名開外。當然隨著211和985大學的強勢崛起,我們建設世界超一流大學的目標從未改變,所有高校都在摩拳擦掌,希望斬獲真正意義上的諾貝爾獎。那麼今天中學教師就從個人的角度,來給大家分析一下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幾個高校,看看有你的母校嗎?
  • 一支筆喚醒千萬中國人的革命先驅、偉大的思想家與文學家——魯迅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與同時期的世界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一樣,在關注本民族的同時,也在關注著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並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 你以為日本在衰落, 可事實是它年均拿走一個諾貝爾獎
    還記得莫言代表中國首獲諾貝爾獎時,興奮的國人把莫言先生老家圍了個水洩不通,連他舊居院子的蘿蔔都拔了個精光,逼得他二哥出逃的情形麼?可是對日本人來說,拿個諾貝爾獎就像我們拿個桌球冠軍那樣稀鬆平常。自1949年物理學家湯川秀樹代表日本首獲諾貝爾獎起,至2018年總共已經有27位日本人拿走了諾貝爾獎。
  • 中考第一天 作文《遺憾,從未缺席》考生落筆書寫正能量
    對於考生和家長來說,中考第一天,有意外、有驚喜、也有感動,更有「遺憾,從未缺席」。是的,「遺憾,從未缺席」,這是2019年黃石中考的作文題目。「很不錯的題目,成長路上,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想去做卻沒做的事情,我的就是對好朋友想說未說的話。」考生小陳告訴記者,這樣的作文題目讓她有話可說,更有情可抒。
  • 愛因斯坦一生最偉大的問候
    △左起:能斯特(192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愛因斯坦(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普朗克(191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密立根(192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勞厄(1914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在致友人信中說:「您知道我從未在道德和政治方面高估德國人。但我必須承認,他們殘暴和怯懦的程度讓我吃驚。」而納粹橫行德國,荼毒歐洲,他們背後那一大票沉默怯懦的德國知識分子難辭其咎——這些站在歷史恥辱臺上的責無旁貸的沉默的脅從犯!愛因斯坦不僅是天才和偉大的科學家,還是思想家和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
  • 哪些諾貝爾獎被證實是不嚴密的?
    然而,自諾貝爾獎1901年設立以來,一個多世紀中,也有不少錯誤甚至災難性的選擇,比如頒給了錯誤的研究成果和微不足道的小發明、遺漏了偉大發現的真正英雄、科研成果危害人類、性別歧視……而這些事情,直到現在還在發生。忽視了偉大發現的真正英雄